第104章 登基前后:允熥改封

    九天之上的天幕,光芒流转,终于将洪武十三年的时空,带到了靖难之役的最终章——权力的加冕。

    画面中, 另一处比奉天殿稍差一点,但同样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紧绷。

    群臣肃立,气氛庄重得近乎凝固。身着亲王常服的朱棣,面色沉痛,甚至带着几分“惶恐”,对着御座方向,连连摆手后退:

    “不可!万万不可!允炆虽殁,然神器岂容轻移?本王起兵靖难,只为清君侧、正朝纲,绝无觊觎大宝之心!此位,当另择贤明宗室……”

    旁白音适时响起:“燕王朱棣,依古礼,三辞帝位,以示谦恭仁德……”

    “砰!”

    一声巨响猛地从洪武十三年时空的奉天殿内炸开!龙椅上的朱元璋,须发皆张,怒目圆睁,蒲扇般的大手狠狠拍在御案上,震得笔墨纸砚齐齐一跳!

    “装!接着装!”老皇帝的咆哮如同虎啸,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和怒其不争的暴躁,瞬间盖过了天幕的解说,“老四!你个混账玩意儿!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啥?!你的皇位是咋来的?啊?!是咱!是你老子我!在洪武三十五年(天幕揭示的未来年号)传给你的!白纸黑字!名正言顺!”

    他霍然起身,手指几乎要点穿天幕上朱棣那张“谦逊”的脸,唾沫星子都喷了出来:

    “还他娘的三辞?!辞个屁!直接给咱滚到孝陵去!在咱的坟头前!对着咱的牌位!磕个头,烧柱香,喊一声‘爹,儿子来接您的班了!’这不就完了?!搞这些娘们唧唧的过场,给谁看?耽误老子睡觉!”

    这石破天惊、粗鄙至极却又直指核心的怒骂,如同在凝固的空气中投入一块巨石!

    殿内,侍立的太子朱标、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韩国公李善长等人,脸上的肌肉都控制不住地抽搐了一下。

    殿外广场上,原本被“诛十族”阴影笼罩、噤若寒蝉的勋贵百官,更是集体傻眼,随即,一种难以言喻的荒诞感和……微妙的轻松感,悄然弥漫开来。

    老朱……还是那个老朱!管你天幕昭示的未来多血腥多复杂,在他眼里,皇位传承就该这么简单粗暴——老子传儿子,天经地义!什么三辞三让,都是狗屁!

    这份近乎蛮横的坦率和强大的掌控力,反而像一道刺破阴霾的光,让笼罩在奉天殿内外、因天幕和侍卫森严而积压的沉重压抑,稍稍松动了一丝。

    至少,这位开国皇帝,此刻还没打算把所有人都当成“十族”预备役,他还在按自己的方式,试图掌控局面。只是这份“掌控”,带着让人胆寒的直白。

    --

    天幕画面流转,登基大典之前必须是论功行赏。

    恢弘的殿堂上,新皇朱棣端坐龙椅,气度威严。两名顶盔掼甲、满面风霜却精神矍铄的将领,激动地跪伏在丹墀之下。

    “靖难首功,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丘福,忠勇无双,摧锋陷阵,特进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封淇国公!”

    “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朱能,智勇兼备,屡建奇勋,特进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封成国公!”

    金光闪闪的丹书铁券被郑重赐下,丘福、朱能叩首谢恩,声音哽咽,荣耀满身。

    殿外广场,勋贵队列中。

    永昌侯蓝玉死死盯着天幕上朱能那张年轻(相对于洪武十三年)却已位极人臣的脸,听着那“成国公”的封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憋闷和不甘,如同毒藤般缠绕上心头。

    他喉结剧烈地上下滚动了几下,嘴唇微张,一个名字几乎就要冲口而出:“我师……”

    那个“父”字,硬生生卡在了喉咙深处,连一丝气息都没能发出。

    他所谓的放水的师父李景隆,就凭他所做的一切,如果是一个布衣,那封个国公没问题。关键他已经是曹国公了,再加上他干的那些事儿,不赏他毒酒就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

    天幕画面再转,从功臣的荣耀移向皇族的安置。

    “建文削藩,首当其冲者,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皆被废为庶人,圈禁高墙。燕王入京即诏复其王爵,令各归封国,以示宽仁,慰宗室之心。”

    天幕上依次闪过三位藩王被释放、重新穿上亲王冕服、对着新皇叩谢的画面,只是那表情,惊魂未定多过欣喜。

    奉天殿内,朱元璋看着这一幕,鼻子里发出一声极轻的冷哼,眼神淡漠。他端起御案上的茶盏,啜了一口,语气平淡得像在评价几件无关紧要的旧物:

    “废了又放回去,有啥用?周王就知道鼓捣他那点草药,齐王骄纵,代王……哼,更是烂泥扶不上墙!回封国?不过是换个地方当他们的富贵猪猡!老四这一手,也就糊弄糊弄外人,收买点人心罢了。真指望他们能镇守一方?笑话!”

    老皇帝眼中没有丝毫对儿子们复位的欣慰,只有冰冷的评估和深深的失望——这几个儿子,在他眼里,已经是彻底无用的弃子。

    天幕画面聚焦到另一人身上——宁王朱权。他年轻的面庞上带着明显的阴郁和不甘。

    “宁王朱权,坐拥大宁重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起兵,借‘求救’之名入大宁,挟持宁王,尽收其精锐朵颜三卫为己用,并许以‘事成中分天下’……”

    画面重现大宁城下,朱棣与朱权“执手相看泪眼”的“感人”场景,随即便是燕军接管宁藩兵马的冷酷现实。

    “……及燕王入主京师,宁王求改封苏州。苏州,江南财赋重地,繁华冠绝天下,然其地……乃建文所封吴王朱允熥(懿文太子第三子,建文初封吴王,后废为广泽王)之封国。以‘畿内重地’为由拒之。”

    “宁王复请改封钱塘。钱塘,古吴越之地,亦为形胜之区。答曰:‘皇考以五弟封吴,后竟不果。建文无道,封其弟允熥于吴,竟亦不克享。钱塘亦畿内,且前代如吴越王钱氏,亦难长久。’再拒之。”

    画面中,朱权脸色铁青,眼神中压抑着怒火和绝望。最后,画面定格在南昌城头,宁王大旗升起。

    “宁王无奈,自请居南昌。诏许之,遂改封南昌。宁王至南昌,即称病不行,实则赖定此地,不复他迁。”

    --

    天幕上,“吴王朱允熥”几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朱元璋的心头!

    老皇帝脸上的淡漠瞬间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骇人的阴沉!他眼中寒光暴涨,搭在龙椅扶手上的手猛地攥紧,骨节发出“咔”的轻响!

    “吴王……”朱元璋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冰冷刺骨,带着滔天的怒意,“好一个建文!好一个朱允炆!咱用过的王号,他也敢拿出来封?!封的还是他弟弟!”

    老朱登基前的王号,便是吴王!这个封号,承载着他从一方诸侯到开国帝王的峥嵘岁月,意义非凡!

    建文将“吴王”封给朱允熥,其用心昭然若揭——这不仅仅是一个王爵,更是对皇位正统性的一种潜在宣告和争夺!暗示朱允熥(懿文太子嫡子)才是更“正统”的继承人!其心可诛!恐怕如果没有这场靖难之役,朱允熥这个吴王也将很快被削掉。

    “广泽王……”朱元璋咀嚼着天幕上朱棣给朱允熥改的封号,眼中的怒意稍缓,但眉头依旧紧锁。

    这封号远离权力中心,寓意淡泊安宁,倒像是贬谪圈禁,但……也确如天幕所暗示,或许更利于太子朱标一脉在惊涛骇浪中保全性命,做个富家翁。

    只是……老四朱棣,真能做到吗?朱元璋深邃的目光投向天幕上那个意气风发、即将登临绝顶的儿子。

    他了解自己的儿子,那份隐忍下的狠辣,那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决绝。

    他能容得下大哥朱标那些可能威胁他皇位的儿子们,安安稳稳地做“广泽王”吗?

    老朱心中,第一次对未来那个看似尘埃落定的结局,生出了强烈的不确定和深深的忧虑。

    天幕展示的“宽仁”与“复位”背后,那皇权铁幕下的森森寒意,他感受得比任何人都清晰。(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不错,请把《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