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精兵,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有些骇人,但却只是江瀚的保守估计。
眼下的大明朝虽然已经是千疮百孔,但因其庞大的体量和底蕴仍在,战力亦不可小觑。
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乃至辽东的关宁军,无一不是能征惯战之辈。
要是现在就火急火燎的出兵,无异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即便初期能凭借锐气取得一些战术胜利,可一旦引起明廷的全力反扑,很可能会陷入长时间的拉锯战。
届时,关外的皇太极就能彻底放开手脚了。
这也是江瀚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他需要时间整兵备战,也需要时间消耗大明的国力与元气。
因此,他打算花三年的时间,用来整兵备战,筹措粮饷,储备人才。
听了这个决定,在场的几位主将脸上,都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一丝失望和气馁。
江瀚将他们的神色尽收眼底,不由得笑了笑:
“怎么,以为不用打仗,你们就能轻松了?”
“错了,接下来的差事一点也不简单!”
“如今我军中,能称得上战兵的,不过才堪堪五万之数。”
“我给你们三年时间,必须将战兵扩充至十五万;”
“此外,负责屯垦、戍守的民兵,也要扩充到三十万的规模!”
江瀚这个任务可以说十分艰巨。
扩军,尤其是大规模扩编战兵,绝非简单的招揽乡勇青壮即可。
民兵与战兵有着本质区别,一个是负责地方守备、屯垦生产的兵种。
而另一个则是完全脱产的专业士兵,需要长期,系统性的严格训练,方能成军。
其训练内容十分繁杂而且要求极高:
战兵需要精通刀牌、长枪的使用技巧,还要牢记各种战阵配合;
此外,纪律灌输、体能锤炼等训练也是重中之重,马虎不得。
而听到这个庞大的数字,殿内众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此大规模的扩军,还要在短短三年内完成,谈何容易?
而江瀚见无人出声反对,便一锤定音:
“既然都不说话,那便是默认了。”
“好,接下来,让本王分配任务。”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曹二:
“你自领八万战兵,十万民兵的份额。”
“主要在成都府、四川行都司、叙州府、泸州等川中、川西核心府县招兵买马,务必严加操练,不得有误!”
人群中的曹二毫不犹豫,大步出列,抱拳道:
“末将领命!”
江瀚点点头,随即看向负责川北防线的董二柱:
“柱子,你就领一万战兵,三万民兵的额度吧。”
“主要在保宁府、龙安府、顺庆府等地招募兵员、训练。
“剑州毗邻汉中,关乎我北线安全,你要给我练出一支劲旅来。”
董二柱沉声应道:“王上放心!”
接着,江瀚转向一旁,开口道:
“李老歪,你在夔州府和重庆府,这里地处长江要冲,水道纵横。”
“那就负责水师吧!
“水……水师?”
李老歪闻言一愣,脸上写满了错愕。
他一个西北出身、习惯了骑马砍杀的旱鸭子,怎么突然就被派去搞水军了?
他刚想开口推辞,江瀚抬手打断了他:
“我知道你是旱鸭子,但眼下无人可用,只得让你先担起来。”
“我不需要你把水军练得天下无敌,纵横长江。”
“你的首要任务是督造各类战船、漕船、运兵船。”
“一边造船,一边培养或者招募水兵。”
听了这话,李老歪才长舒一口气。
只要不让他上船打仗,一切都好商量。
“末将明白,我回去后就督促工匠抓紧造船。”
江瀚满意地点点头,最后看向邵勇和李自成:
“剩下的六万战兵缺额,就由你二人平分了。”
“云贵两省新附,地瘠民贫,你们要因地制宜,慢慢来就行。”
此时,李自成再次出列,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王上,那驻守各地的民兵应该如何是好?”
“云贵地处偏远,很多地方都不适合大规模行军,要不干脆重开卫所,镇戍地方?”
江瀚闻言,眼睛微微眯起,看向李自成:
“你说说看,你是如何想的。”
李自成整理了一下思绪,陈述道:
“臣以为,云贵这般汉夷杂处之地,卫所制度有着其独特的价值。”
“以那杨嘉为例,如果有卫所提前囤兵附近,便可有效威慑周边生番野人,使其不敢轻易下山掳掠。”
“卫所军户,平时屯垦自给,可以减轻粮饷压力;闲时操练,也能维持基本的军事技能。”
“其存在,本身就是王化的象征,对于震慑不安分土司,巩固我在边疆的统治,大有裨益。”
江瀚听罢,陷入了沉思。
说实话,因为舆论的影响,他内心深处一直对“卫所制度”抱有相当大的偏见。
后世充斥着对卫所制度糜烂不堪、军户逃亡、战斗力低下、军官侵占屯田等弊病的猛烈抨击,几乎将其视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也使得江瀚先入为主,认为卫所是一种落后的、应该被彻底抛弃的军政组织。
然而,自从他在成都称王,统领全局后,他才逐渐转变了想法。
古代任何制度,都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轻易下论断。
你可以批评老朱在经济政策、货币体系、或者是户籍管理上存在漏洞;
但你决不能说一个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对于养兵、练兵、用兵等方面有问题。
结合明初的现实条件来看,卫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卫军通过军屯基本自给自足,极大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与此同时,卫所构成了遍布全国的军事控制网络,也十分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地方秩序;
世袭的大明军户们,则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兵源。
但随着时间推移,政治逐渐腐败,卫所制度也开始衰败。
以至于到了明中后期,朝廷不得不转而依赖募兵来应对重大战事。
可问题是,世上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的,万世不变的。
卫所制度的崩溃,根源在于官场腐败,配套的监督机制失效,而并非其本身一无是处。
甚至到了明末,那些还能打仗的募兵,其中不少都出身于卫所。
卫兵好歹摸过武器,或多或少的接受过一定军事训练,并不是那些完全没摸过武器的青壮乡勇能比的。
只要足粮足饷,再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原先孱弱的卫兵也能逐渐变成精兵。
而李自成正是看到了卫所制度在维持地方稳定、以及提供后备兵源方面的潜力,所以才提出了这个意见。
可尽管如此,江瀚对此仍然有些拿捏不准。
他摆摆手,决定暂时搁置这个议题:
“此事牵连甚广,不仅仅是军事问题,等日后从长计议吧。”
此时,赵胜又站出来,拱手道:
“王上,即便不论卫所,仅是这四十五万兵马,所需要的粮饷也不是少数。”
“要是出现什么天灾,恐怕难以为继啊。”
江瀚闻言,有些诧异地反问道:
“不至于吧?”
“这两年本王轻薄徭役,鼓励垦荒,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疏浚河道、兴修水利。”
“想来民间应该有不少富裕。”
他将目光转向农部主事李兴怀,
“你仔细说说,如今我治下三省,每年大致能收上来多少赋税?”
李兴怀点点头,随即出列禀报道:
“回王上,根据农部与户部今年最新稽核:”
“四川在册纳赋田亩,约有一千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亩,其中新开辟水田、梯田约二十三万亩。”
“不算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六岁以下孩童,在册丁口大约有九百万之多。”
“贵州方面,加上新收的水西之地,约有田亩一百六十万亩,丁口七十万。”
“云南大概有三百四十万亩,丁口一百八十万。”
“从粮食产量方面看,川中平原等地主要种植水稻,平均亩产约在两到三石左右,一年两熟;”
“山地多种植玉米,一年一熟,平均亩产约一石五斗。”
“综合算下来,三省每年的粮食总产出,应该在六千四百万石左右。”
江瀚听了这个数字,神色稍缓:
“六千四百万石?”
“这数字已经不少了,供养数十万兵马,应该绰绰有余才是。”
可李兴怀却摇了摇头,十分谨慎:
“非也。”
“臣刚才所报,是最理想的情况,实际算下来要复杂得多。”
“首先,去年川北、黔北等地都有旱灾发生,虽然当地官府全力组织抗旱,但粮食减产仍不可避免。”
“仅此一项,便比预估少了近百万石。”
“其次,六千四百万石是总产出,咱们抽五成地租,理论上能收三千两百万石上来。”
“王上您当初称王时,曾诏告全川百姓,免税一年;”
“去年世子降生,又拟减免夏秋两税三成。”
“如此算下来,实际能收上来的税粮,远远小于三千两百万石。”
“若要支撑王上扩军计划,各地官仓压力巨大,一旦遇到灾荒,恐怕是捉襟见肘。”
江瀚听罢点了点头:
“如此细算下来,压力确实不小。”
“但是你们也别忘了,减税的粮食已经揣到了百姓的腰包里,他们是有一定抵御天灾的能力的。”
“五十万兵马,即便满打满算,一年所需的粮食也不过两百万石。”
“而那三十万民兵也并非完全脱产,应该是可以支撑的。”
“本王府库里积存的金银、布帛不在少数,军饷方面,短时期内不会缺少军饷。”
“再说了,扩军也并非一蹴而就,分梯次进行即可。”
“第一年将战兵扩充至八万,民兵至十五万;”
“第二年,战兵增至十四万,民兵至二十五万;直到第三年,才完全达成目标。”
“如此循序渐进,财政压力便能减轻不少。”
李兴怀听完,在心中默默算了半晌,这才缓缓开口:
“若是按王上的计划逐年推进,统筹得当,应该可以支撑。”
解决了粮饷问题,江瀚随即看向工部主事庄启荣:
“既然要扩军,你工部方面也要做足准备。”
“刀枪弓弩、盔甲火铳等军械的产量,必须跟上扩军步伐。”
“要是人手不够,那就立刻发文招募工匠,千万不能拖后腿!”
庄启荣闻言面露难色,出列奏报道:
“王上,招募工匠之事还好。”
“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今工部设在成都府和保宁府的两处工坊,产能已接近极限,难以承担更大规模制造任务。”
“当务之急,是寻找一处合适地点,另外开设一处军工坊。”
“最好能将冶铁、锻造、火器制造、甲胄制作等工序集中一处,形成合力,方才能提升效率。”
江瀚闻言,沉思片刻:
“这个好办,既然要另起炉灶,你们就去重庆府綦江县。”
“本王记得,綦江周边既有煤矿,也有铁矿,原料可以就近获取。”
“而且此地濒临綦江,水运便利,正是设立大型工坊的理想之所。”
“这样吧,你们干脆搞一个綦江军器总局出来,规模一定要够大,足以满足未来征战所需。”
庄启荣点点头,躬身领命:
“遵旨,臣回去后就选派干员,前往綦江勘探选址。”
“争取尽快将军器局的架子搭起来,早日投产!”
最后,江瀚又看向学部主事王承弼,吩咐道:
“你们学部也要抓紧。”
“扩军拓土,最终还需要官吏治理地方,稳固根基。”
“尤其是云南初定,急需大量官吏填充各府州县衙,推行王化。”
“今年各地的县试、府试、院试乃至乡试,都要抓紧操办,严格选拔。”
“未来用人之缺口会越来越大,你们学部也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这样,干脆在保宁府、重庆府、叙州这几个人口稠密、文风较盛的重点府县,再增设几所官办学堂,扩大招生规模。”
“课程就按天府书院的来,挑一些农事、术算,律法之类的实学。”
“贵州和云南也不能忽视,要选派师资,给予一定支持,免得人家说我厚此薄彼了。”
王承弼点点头,躬身应道:
“臣明白,学部定当竭尽全力,替王上广育英才,以应时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