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银行揭匾开业

    天启元年,十一月十五日

    宜开市、交易、入宅,是个诸事皆宜的好日子。

    今天是大明帝国银行、太医院、讲武堂等三处建筑竣工揭匾的时候。

    作为朱由校打造的地标性建筑,帝国银行作为三者里面的佼佼者,整座建筑虽以钢筋混凝土筑就,却在形制上巧妙融合了江南园林的雅致与明代建筑的庄重。

    正门两侧蹲踞着一对汉白玉石狮,鬃毛卷曲、眼神威严;楼体墙面雕刻着“海晏河清”“五谷丰登”的浮雕,笔法细腻飞檐斗拱与几何线条交织,浮雕虽不若传统木雕细腻,却别有一种朴拙而雄浑的气韵;

    屋顶采用歇山顶设计,覆盖着琉璃瓦,阳光下熠熠生辉。虽因建材特性略显粗犷,却在古今交融间透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磅礴气势。

    整体楼高三十五层,高一百二十余米,如一剑指苍穹。特别是在朱由校高屋建瓴的指导下,建筑还提前预留了未来安装电梯的空间位置。

    短短三个月建成如此宏伟的一栋建筑,哪怕是放在朱由校后世所在的时代,都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更不要说是在大明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王朝。若不是凭借着系统的伟力,朱由校也不敢行此惊世骇俗之举。

    这段时间,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甚至从周边省份专程赶来的文人墨客,只为一睹这“通天之楼”的真容。

    看惯了最高不过数丈的亭台楼阁,当一个生活在明代的普通人站在百丈高楼的阴影之下,仰首不见其顶时,那种心灵的震撼,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

    而京城的百姓,他们更是亲眼见证了这座神迹从无到有、从地基到云端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嘲笑“竟用这灰不溜秋的东西盖房,还用了上好的铁料,真是暴殄天物”,到后来的目瞪口呆,再到如今心悦诚服地低语:“陛下真是神人下凡。”

    朱由校的威望,便随着这座楼的节节升高,在万民注目中直上九霄。

    这座建筑犹如一柄开天辟地的利剑,不仅打破了大明数百年的营造认知,更打破了人们思想中那层无形的禁锢——原来世间之事,并非历来如此,亦非不可逾越。

    周边精明的商家趁机造势,临街酒楼纷纷举办诗会,门口立着醒目标牌:“观帝国银行奇观,赋天下第一高楼,佳作赏银五十两”。

    一时间,诗句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佳作:

    有赞楼宇之雄奇者:

    “危楼百尺接云天,雕栋凌霄瞰帝京。

    不见斧凿痕千叠,却疑神工落世间。”

    “三尺地基起层霄,三月功成鬼神骄。

    纵使滕王高阁在,怎及今楼接斗杓?”

    有颂圣君之圣明者:

    “琉璃映日放光华,疑是仙宫落凡家。

    大明气象今朝见,万里河山披彩霞。”

    “擎天巨柱立帝京,百丈高楼惊鸿影。

    从此人间通霄汉,不负圣君励精名。”

    有感慨……

    ......

    不过今日的棋盘街,与往日相比,更添几分肃穆。

    街道两旁肃立着全副武装的禁军士兵,盔明甲亮,杀气凛然。巡检司的差役们来回巡视,温言安抚着躁动的人群。

    更让人心惊的是,两侧建筑的屋顶上,隐约可见锦衣卫的身影,一个个按刀而立,戒备森严。

    大明自然也不缺少看热闹的人,这般阵仗,引得围观百姓议论纷纷:“这是哪位大人物要来?竟摆出这么大的排场。”

    “你没看见锦衣卫都出动了,那肯定是皇爷要出宫了。”

    “皇爷?不行,那我得去把我那乖孙带过来,让他沾沾皇爷的福气。”

    辰时三刻,文武百官的马车开始陆续抵达,车马刚停稳,立即有专人上前引导,将马车有序地引至远处的停放区域。

    内阁阁老李邦华从马车中缓步而出,自方从哲告老还乡后,他便成了内阁唯一的阁臣,虽说明眼人都知道内阁如今名存实亡,但他依然是文官之首。

    眼前这栋奇迹般的高楼,他这一个月上下值时远远看过多次,却从未像今日这般,真切地立于其下。

    直到此刻近距离仰望,他才真正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与震撼。

    他下意识地抬头,阳光透过楼体的窗户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他眯起了眼——那些窗户竟不是纸糊或纱蒙,而是通体透明、光滑如镜的“琉璃”!

    “徐尚书,你看这窗户……”李邦华拉住身旁的徐光启,声音带着难以置信,

    “这般多的琉璃,竟能做到通体无杂色,陛下是从何处寻来的?这得多少银子啊?”

    徐光启伸手敲了敲楼体墙面,冰凉坚硬的触感传来,他眉头紧锁,语气满是惊叹:

    “这不是寻常琉璃,我曾听陛下提起过‘玻璃’,说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炼制出来,想来便是此物。”

    “其实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楼的高度——一百二十米,三个月便能建成如此建筑,这‘钢筋混凝土’的法子,简直是神技!”

    “是啊!”李邦华声音带着颤抖,“三月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平地啊!”

    “三月成楼,高可参天……李阁老,若用此法在草原修建城池,三月即可起新城,何愁草原不平?若以此术修路架桥,天下物资转运何愁不快啊?”徐光启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了兴奋。

    两人对话间,围观的百姓此时也发现了那些闪闪发光的窗户,顿时哗然:“你们快看!那些窗户……那些窗户竟然是琉璃做的!”

    “天爷啊!一整栋楼都用琉璃做窗户,这得花多少银子啊!”

    “怪不得叫‘银行’,这简直就是用银子堆出来的楼啊!”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忽然听得一声高呼:

    “陛下来啦!”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街道尽头,只见大明皇帝朱由校的仪仗从皇宫方向缓缓行来,他穿着一身赤色龙袍,从容地从御辇上步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数千人不约而同地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之声震耳欲聋。百姓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近乎狂热的崇拜——这不仅源于皇帝近年来推行的种种仁政,更源于眼前这座拔地而起的“神迹”。

    朱由校抬手虚扶:“众卿平身,百姓起身吧。”

    待众人站定,他看向文武之首的张维贤与李邦华:“今日,就有劳两位爱卿替朕揭匾了。”

    张维贤与李邦华应声上前,各执匾额上红绸一端。

    礼官悠长的唱喏声响起,两人同时用力,红绸飘落——“大明帝国银行”六个鎏金大字赫然显露,是朱由校亲笔所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一揭,揭开的不仅是一块匾额,更是一个新时代。在朱由校的设想中,大明帝国银行将肩负改革币制、发行国债、畅通汇兑的重任,成为支撑帝国财政、掌控金融命脉的国之重器。

    而这栋耸入云霄的建筑,将永远成为这个伟大变革时代最有力的见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不错,请把《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