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新华社人才联培计划

    认知战这个概念最早就是由美国人提出的,出现于90年代,当然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作为美国信息战的一部分。

    之后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认知作战”这个名词快速传遍全球,大家回过头来发现,美国人对于认知战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靠着几十年的认知战,在全世界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个人、媒体、公共组织等紧密链接的信息网络。

    通过高强度的信息传递,改变它国决策者和民众的认知,进而控制对方的行为,俗称海外养殖、思想殖民。

    刘一民向穆青讲述了美国认知作战的厉害之处,通过各种手段将美国塑造成理想国,将自己对手塑造成“恶魔”,在内部培养亲美势力,在外部进行孤立攻击。

    “不少作家参与的美国国际训练营就是认知战的一部分,之所以用‘战’这个词汇,是想说明这件事情的严重性,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刘一民说道。

    穆青眉头紧皱,过往在媒体展现工作的经历不断地浮现在脑海里面。穆青16岁在晋省临汾参加八路,17岁就开始在文艺战线上展露头角。

    先在延安经过过老人家关于《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45年后又跟着新华社先遣队奔赴祖国解放的战场,先到东北,之后又跟着四野南下,是报界的老人。

    “一民,你对这场战争的重要性怎么看?”穆青问道。

    “这场战争,甚至比边境作战还严重。这是不断侵入肌体的毒素,当然随着人体的强大,会逐渐的将毒素排出去,但遗毒无穷,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解决。毒素入侵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毒素的数量,尽可能的不给毒素提供生存的土壤。”刘一民说道。

    穆青认同刘一民的说法,尤其是‘毒素入侵不可避免’这句:“我在通讯社干了几十年,我是知道媒体力量的强大。媒体不起决定性力量,但经久的宣传影响着读者的脑袋和思想。我这段时间对国外的媒体也进行了了解,美国的媒体太发达,太强大。

    美国的经济能够支撑起它们养如此庞大的媒体,我们国家要想在国外建设自己的通讯和新闻网络、发布渠道,需要漫长的投入。”

    “所以,用有限的力量去做有限的事情,咱们先国内后国外。对于谎言,咱们媒体要拆穿,老人家说的那句话很对……”

    刘一民没有说完,穆青就接道:“宣传的阵地咱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哈哈哈,对,我就是想说这句话。”

    “老人家真是战略家啊,一切都看得那么明白。”穆青笑着说完,将目光放到刘一民的身上,目光上下打量,毫不掩饰内心的深处的赞扬。

    “不愧是咱们豫省人,真中!”

    “向您学习!”

    “一民啊,你太谦虚了,你能从汝县走出来,不容易!好好干!”穆青勉励道。

    两人一时聊的兴起,忘记了时间,等外面有人敲门喊他们开会,他们才反应过来。

    穆青从沙发上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体,神色轻松地说道:“你们先等下,我们马上过去。”

    等办公室门重新关上,穆青神色恢复了平静:“一民,这份报告你没给其他人看吧!”

    “没有,全是我手写的,除了我没人见过。”

    “看来你有数,等开完会我向首长专门汇报一下。”穆青放松了下来,目前学术界对外交流频繁,报告内容很容易传的内外皆知。

    穆青一方面觉得这件事情重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项目多要点经费,支持新华社在海内外分社的建设。新华社要加大在海外的建设步伐,没有资金支持是不行的。

    各地报社都开始进行自负盈亏的改革,但新华社的性质就决定它不可能完全自负盈亏。海外的建设,光靠自己挣广告费、新闻费根本无法覆盖。

    于是采取拨款和经营相结合,两条腿走路。

    上级想要减少拨款占比,提高广告经营利润占比。对于新华社而言,经费问题卡的他们很难受。

    穆青和刘一民走进会议室,掌声迅速响起。一群研究生看到刘一民顿时松了一口气,如同溺水之人找到了稻草。

    新华社的高层坐在他们对面,无形中给予他们很大的压力。这些高层看着笑眯眯,平易近人,但时不时的给他们来一个刁钻的问题,搞得他们非常狼狈。

    刘一民看了学生一眼,笑呵呵地问道:“怎么?一个个都跟小媳妇儿一样,受欺负了?”

    研究生们硬着头皮没有回答,新华社的一名专家嘿嘿一笑:“刘教授,你带来的这几个小朋友对论文挺了解的,不错。”

    “这些可都是咱们国家新闻战线的未来,尽管导师不是我,但培养起来我也是尽了十二分努力。”刘一民坐下冲对面的人挨个打了一个招呼。

    穆青摆了摆手,让会场安静了下来,简短地做了一个开场白。

    “同志们,年初的时候咱们跟文研所签订了一个研究课题,是关于新华社在海外建设和国际传播的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文研所顺利结项,现在请文研所的刘一民教授给大家对课题进行讲解。”

    穆青说完,率先带头鼓掌。刘一民站起来详细的介绍了一下项目,接着坐下开始跟大家讲解。

    “新华社的同志们,我代表文研所课题组向大家汇报,如果有疑问,大家可以随时打断。

    本次课题历时近一年,文研所总共投入十二人开展研究,前后搜集国内外报纸资料千余份,阶段论文十余份,一篇结题论文和一篇结题报告。

    大家先请看结题报告,我给大家详细的讲一讲。”刘一民将结题报告翻开。

    在讲的时候,刘一民时不时地要回答各种提问。穆青优哉游哉地靠在椅子上,一边听大家讨论,一边记着要点。

    “刘教授,我们不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体,我们不能讲话不负责任,要注意形象。资本主义媒体是民营性质的,他们讲话不用官方背书,不会损害官方信誉。”

    刘一民在报告上写,媒体遇到事情不能回避,要针锋相对进行回击。对方死缠烂打,我们也要死缠烂打,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同志们,大家还是不了解,这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都知道宋襄公,他是仁义了,最后呢,只给历史留下了笑话。”

    “一民同志,宋襄公仁义之败,非宋襄公之错,也非仁义之过,怪就怪大家不讲仁义。”

    “所以,我们要跟仁义者讲仁义,跟不仁者讲不仁。”刘一民立即说道。

    见对方还想说,刘一民赶紧说道:“副社长同志,要知道西方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是私人的。英国的BBC是公营,美国的VOA(美国之音)是新闻署下面的。

    这些媒体,在本国或者是西方事务的报道中给人以公正之感,但是对待别的国家,可是泼尽了脏水。

    一些媒体对于国内事务,往往是‘小骂大帮忙’,实际上也是政府的‘嘴’。只不过咱们明确提出了,媒体就是D和政府、人民的喉舌。

    另外,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的态度是有共识的,我们不能放不下架子。对内,我们要履行媒体职责,对外我们要成为锋利的剑。被他们搅混的水,我们要努力搅清,搅不清就直接把浑水往对方身上引!

    这话可能不那么的学术,但现实本身就不是‘学术’!”

    刘一民其实理解大部分人的想法,他们的新闻理念早已形成,大部分人对于新闻有一种使命感。另外重要的是,没跟外国人打过这种仗啊。

    在内论战的时候没怕过,但一想到要出去,难免心虚气短。

    穆青见争论有点激烈,出言说道:“同志们,一民同志刚才的话听着可能刺耳,实际上正是如此。我们不是什么时候,遇到的都是一群规规矩矩的对手。就像作战,只要能杀掉敌人,哪怕是石头、锄头都是好武器。”

    刘一民从对外传播的制度建设、通讯社建设、人才建设、斗争手段等各个角度分别给出了建议。

    要完善新华社在国外的消息渠道,加强同国外报纸合作,培养一批善于在国际上做新闻工作的年轻人。

    “我们去的记者去国外培训,要学真本事,我研究过相关培训,他们净讲什么——‘客观、公正、民主、自由’新闻观,他们却不讲自己是怎么操作新闻的,尤其是涉外新闻。咱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

    “一民同志,你这样讲,那赴外培训没有用,那怎么办?难道去你们文研所培训吗?”有人觉得刘一民说话太过刺耳。

    “这是个好想法,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文研所真的很乐意。”

    刘一民此话一出,对方顿时语塞,一时间会议室火药味甚浓。文研所的几个研究生瑟瑟发抖,心里暗道这是新闻社请文研所做课题,人家是甲方!

    穆青嘴角一丝苦笑转瞬即逝,平静地说道:“同志们,这是学术会议,咱们要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争论是正常的,但同志们也要认清楚严峻的形势,如果大家到青年人中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工作做的多么不到位。”

    “老穆,我们也不能总是揽责任,我们和美西方存在客观上的经济差距,这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可以改变的。”

    “是啊,客观上存在差距,但是我们要起到鼓舞、团结的作用。刘教授做的不错,《青年夜话》深入到青年群体之中。这一点上,我们是要向文研所学习。

    客观存在的差距是理由,但不能成为借口。”穆青趁此机会对新闻队伍里面存在的不良风气,或者是看到差距后气馁的风气进行敲打。

    会议开到中午内容都没有讲完,穆青自掏腰包带着刘一民他们出去吃饭。

    在吃饭的间隙,穆青放下架子,跟这些研究生好好的进行交流,询问他们年轻人的想法,以及对即将从事新闻工作的看法。

    “穆社长问大家,大家放轻松,什么话都可以说。”刘一民笑着说道。

    “对,畅所欲言,你们刘教授都畅所欲言,今天开会,都是新闻战线最高级别的一群人,你们刘教授都敢说,你们也要敢说。

    会议有时候不能是一团和气,红红脸出出汗挺好,我们就是要勇于自我批评,坚持自我革新!”

    刘一民没有插话,在旁边听着他们交流。这些学生经过一年的文研所研究,对他们的学术和思想都是一次洗礼。

    穆青听着研究生讲话,不时露出赞扬的笑容。

    “同学们,都讲的不错,等研究生毕业了是想从事学术还是新闻工作?我建议大家可以到实践中去看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场的有人想工作,有人想当老师。穆青看着想参加工作的几名学生说道:“欢迎大家毕业后来新华社工作。”

    什么是BOSS直聘,这才是BOSS直聘。

    刘一民看了那几名学生一眼:“你们还不谢谢穆老!”

    “谢谢!”

    “谢谢!”

    “不客气,我们新华社需要你们这些人才嘛!”

    下午,刘一民对结题论文进行深入讲解。

    中午饭后新华社的人都将内容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想找找漏洞和刘一民好好争辩一番。

    “刘教授,你们有些论证不是那么严谨嘛!”

    “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属于极其稀少,有不严谨或者不缜密的地方正常。我们的研究就是从不缜密到缜密,接下来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才行。”刘一民来了一招以退为进,论文这玩意儿,你真要想挑毛病,实在是太简单了。

    对方见刘一民打太极先给自己留了余地,嘴角抽搐,暗道这年轻人好厚的脸皮。

    “那我们六万块钱就白花啦?”

    “当然不白花,但是研究嘛,永无止境,想要从不完善到完善,还是得加钱!”刘一民笑着看向穆青。

    穆青脸一黑,又要钱!

    “.”

    下午的会议,穆青有意让气氛热闹轻松一点,大家明白,讨论的时候火药味少了许多,更多的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下午六点,会议即将结束,大家轻松地谈论着日常的话题。穆青看向刘一民,询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

    “我最近在想一种报道方式,我认为咱们的媒体是有社会责任的,媒体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负面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帮助政府部门解决问题。”

    穆青觉得刘一民说的有点意思:“老人家说过,要以正面报道为主,但绝对不是说不报道负面的,而是要做到平衡。但这个度很不好把握,但是如果这样做的话,既暴露了问题,又不至于让读者觉得社会全是问题。”

    “新闻工作者提出解决方法,这个度也把握不好,容易纸上谈兵。”新华社专家说道。

    “所以就需要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写建设性报道的时候要用心,不能着急。”刘一民说道。

    建设性新闻的概念是西方在二十一世纪后提出的,美西方的新闻大多以销量为目标,学界就想让美西方新闻界增强责任感,但基本上对他们没啥用。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刘一民觉得这概念在国内用正好。以后这概念的提出者,可就是刘一民了。

    会议结束,穆青没让刘一民离开,拉着刘一民去办公室再聊聊,不过聊的却是另外的话题。

    “一民,你还记得老于呛你的那句——去你们文研所培养的那句话吗?”

    “您不会是?”

    “不是!”穆青摆了摆手说道:“我的意思是反着来,你们文研所新闻专业教授多,学生自然也多,咱们联合培养人才,给我们新华社当人才培养基地怎么样?”

    “您这概念挺先进呐!”刘一民说道。

    “我看西方有的国家会共建培养中心,但是也不是说人全部要,之后还得再挑。你们文研所有师资,我们能提供实习机会,最后还能提供岗位,你觉得呢?”穆青问道。

    “穆青人才培养计划怎样?”刘一民问道。

    穆青看向刘一民:“你,你这小子.你怎么哎呀,敢打趣我?”

    “没有,我实话实说,您的很多新闻思想武装了咱们国家新闻工作者的头脑,我觉得以您的名字命名完全没问题。”

    “啧,哎太高调了,不合适,不合适。”穆青连忙摆手。

    “我觉得挺合适,不过人才联培是可以,但是经费?”

    “经费,经费不是问题。”穆青笑道。

    “另外今年的项目要不要继续研究?还有那份报告?”

    “你呀,一边给我灌迷魂汤,一边给我要经费,我算是明白了。”穆青敲了敲桌子佯怒道。

    刘一民嘿嘿一笑:“我说的都是真话。”

    “我看呀,只有经费是真话!”(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不错,请把《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