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内地建厂!(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读)

    澳门东望洋大赛每年十一月的第三个周末开赛。

    如果组建陈记自己的参赛车队,哪怕车队只有一台参赛车,满打满算也只有七个多月的筹备时间。

    车队搭建、赛车采购、改装训练、赛车手遴选.

    所有准备工作都需要在七个月时间完成,这让李伟明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回到办公室后,立刻开始利用各种关系收集赛马和赛车的信息,安排招募兼职学生的事情。

    1979年3月23日,星期五。

    晚上7点刚过,富丽华酒店的大厅便开始热闹起来。

    华润公司举办的酒会定于晚上8点正式开始,但许多接到邀请的宾客已提前到来。

    华润公司的一众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全部出动,站在大厅入口处,亲自迎接每一位应邀而来的嘉宾。

    陈秉文带着赵刚抵达酒店时,已是晚上7点半。

    李国伟一见到陈秉文下车,立刻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

    “陈生,欢迎,欢迎!”他热情地招呼道。

    陈秉文微笑着与李国伟握手,客套着回应道:“李经理太客气了,希望没有迟到。”

    “时间刚好,时间刚好!”李国伟连声说道,随即侧身引路:“来,陈生,我先为您介绍几位我们公司的领导。”

    在李国伟的介绍下,陈秉文与华润的几位高层逐一握手寒暄。

    直到这时,陈秉文才知道,李国伟在华润公司担任的是进口采购部的经理职务,负责内地市场的商品采购业务。

    随着时间临近8点,前来参加酒会的嘉宾越来越多,宴会厅内逐渐人头攒动。

    港岛工商界的名流几乎齐聚于此,彼此寒暄交谈,气氛热烈。

    陈秉文进入宴会厅后,目光快速扫过全场。

    他发现,自己在这里完全是个新面孔。

    在场的多是深耕港岛多年的老牌企业家、银行家和贸易巨头,他们彼此熟络,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圈子,低声交谈,笑声不断。

    相比之下,二十岁不到、凭借瓶装糖水和功能饮料在短短一年内异军突起的陈秉文。

    虽然名头响亮,但在这个讲究资历和人脉的传统工商界圈子里,根基尚浅,真正相熟的人并不多。

    几位面熟的老板远远的向陈秉文点头致意,但并未主动上前攀谈。

    跟在陈秉文旁边的李国伟显然察觉到了这一点。

    他并未立刻离开去招呼其他客人,而是颇为周到地陪在陈秉文身边,手里拿着酒杯,看似随意地闲聊,实则是在为他站台避免尴尬。

    “陈生,看那边,”李国伟微微侧身,低声对陈秉文说道。

    他用眼神向陈秉文示意,不远处一群正在交谈的人,“那位是万通贸易的刘董事,主要做从事食糖转口、仓储与期货套保,和我们华润是老交情了。

    刘董事旁边的那位则是恒生银行创始人林炳彦的公子林秀峰,港岛本地华资银行里的这个。”

    说着,他还悄悄竖了下大拇指。

    本来陈秉文听到万通贸易,以及从事食糖转口、仓储与期货套保的业务时,心中还颇为感兴趣。

    毕竟他刚买了不少国际原糖期货。

    可是,接着听到林秀峰这个名字的时候,陈秉文心中一动,连忙打量了一下那边正在谈笑风生的林秀峰。

    林秀峰的年纪看起来在四十岁上下,穿着剪裁合体的西装,举止优雅,正与万通贸易的刘董事等人谈笑风生,显然是这种场合的常客。

    李国伟察觉到了陈秉文的关注,低声补充道:“恒生银行与我们华润,在一些外汇和项目融资上有些往来。”

    陈秉文面上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心里却已掀起惊涛骇浪。

    林秀峰――这个名字在他记忆里再熟悉不过,正是不久后那场将港岛搅得天翻地覆的“佳宁诈骗案”主角之一。

    他清楚地记得,这位银行家公子,前佳艺电视台老板,在佳艺电视台倒闭后与马来西亚侨商陈松青联手。

    以“左手倒右手”的虚假交易和伪造文件,骗走了银行和投资者一百多亿港币,最终导致成千上万的散户们家破人亡。

    创下了港岛开埠以来最大的商业诈骗案,震动整个东南亚金融圈。

    以至于此案成为投行界人士研究金融诈骗的经典反面教材,其操作手法之精密、涉及金额之巨大、波及范围之广。

    哪怕到了21世纪,仍时常被投行风控部门作为警示案例在培训中提及。

    陈秉文想起前世在商学院课堂上,教授曾用整整三节课剖析“佳宁案“的每一个环节。

    那些精心设计的关联交易、层层嵌套的离岸公司、还有被买通的审计师与评估师。

    林秀峰与其同伙陈松青,几乎将金融市场的每一个漏洞都利用到了极致。

    李国伟见他望着林秀峰方向出神,不由笑问道:“陈生,在想什么?”

    陈秉文迅速收回思绪,举杯轻啜一口香槟,有些意味深长:“李经理,不瞒您说,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商业案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见李国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才继续说道:“有些看似回报丰厚的投资项目,往往隐藏着惊人的风险。

    就像橡胶贸易,有时一批货在东南亚几经转手,单据做得天衣无缝,最后却发现货船根本就没装货。”

    李国伟闻言微微皱眉:“陈生说的是'幽灵船'骗局?

    这类案件在贸易圈确实时有发生。”

    “正是。“陈秉文点点头,“但更可怕的是那些环环相扣的关联交易。

    几家空壳公司互相担保,虚构贸易背景,从银行套取融资。

    等雪球滚到足够大,幕后操盘手便卷款消失,留下烂摊子让银行和投资者承担。”

    他看似随意地扫了一眼林秀峰的方向,声音压低了几分:“我听说最近有些新成立的投融资机构,专做这类高回报项目,让人不免有些担忧。”

    李国伟若有所悟,沉吟道:“陈生说的是。

    华润与银行往来,最看重的就是风险管控.”

    这时,一位侍者端着酒水经过,陈秉文顺势取过重新取了两杯香槟,递了一杯给李国伟。

    这个看似偶然的打断,恰好给了李国伟消化信息的时间。

    他接过酒杯时,眼神中多了几分深思。

    待侍者走远,李国伟的声音压得更低:“陈生方才说的关联交易骗局,似乎意有所指?”

    陈秉文笑了笑。

    他刚才那番话,也仅仅是给李国伟提个醒,点到即止即可。

    说太多反而显得刻意,毕竟以他现在的身份和年纪,对金融圈内幕了解太深反而引人怀疑。

    “李经理见笑了,“陈秉文举杯轻笑,“我只是个做实业的新人,对金融操作一知半解。

    方才那些话,也就是最近读书时的一些粗浅心得,让您见笑了。“

    说着,他将话题转回实业:“说到底,还是脚踏实地做产品最稳妥。

    就像我们陈记的糖水,真材实料,童叟无欺。“

    李国伟是何等精明的人物,立即听出他不想继续深谈的意味,便顺着话题接道:“对了,陈生,你说起糖水我倒想起一件事。”

    他压低声音,非常真诚的说道,“内地现在要搞经济建设,新出台了个'三来一补'政策,允许外商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形式合作。

    你们陈记的糖水,椰浆、红豆这些原料多半都是从内地运来的。

    要是能在宝安那边设个加工厂,原料就地加工成半成品或者直接生产成瓶装糖水,再运来港岛,运输成本和人工能省下一大截。”

    听到李国伟的建议,陈秉文心中一喜。

    今天来参加华润的酒会,他也想借机问问李国伟,“三来一补“政策的具体细节。

    前世正是这个时期,鹏城特区开始筹建,无数港商借着“三来一补“的政策东风,在内地开设了第一批外资工厂。

    利用内地近乎无限且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产业的跨越式扩张。

    此刻由李国伟主动提起,正中他的下怀。

    如果能利用“三来一补”政策第一批去内地建厂,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

    还能借着这个机会,在未来政策松动的时候,将陈记的产品第一批打入内地市场。

    陈秉文强压下内心的激动,用既惊喜又担忧的语气说道:“李经理,你这个提议很有见地。

    不过在内地设厂,地皮、人工、政策这些.”

    “这个你放心。”李国伟笑着拍拍他的肩,“华润可以帮着牵线搭桥。

    我们在宝安县有关系,找地建厂都能帮着协调。

    你要是真有这个意思,下周我可以安排人去实地考察。”

    紧接着,李国伟再次补充道:“今天这个酒会的目的,一是为了春季广交会预热。

    另外一个,就是向大家宣传'三来一补'政策。”

    陈秉文听了李国伟的话,顿时心中了然。

    原来华润举办这场酒会,不仅是为了联络感情,更是要扮演政策宣讲者和桥梁的角色,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和“三来一补”政策铺路。

    他笑着说道:“原来如此。

    不瞒李经理,我对内地这个新政策确实很感兴趣。

    不瞒你说,原料运输和成本确实是我们的一大痛点,如果真能在宝安设厂,那简直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华润愿意牵这个线,对我们陈记是天大的好事!”

    李国伟见陈秉文的反应,笑容更真诚了:“陈生果然是做实事的人,那咱们就说定了,下周去宝安实地考察!”

    “一言为定!”陈秉文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一言为定!”

    李国伟也笑着回应道。

    说完,两人相视一笑大有惺惺相惜之感。

    就在这时,陈秉文注意到一辆劳斯莱斯轿车平稳地驶入酒店门厅。

    车门打开,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从车上下来。

    一见到这人,华润公司的几位高层立即快步上前迎接,态度显得格外热情。

    李家成!

    陈秉文心中一震,虽然前世在财经新闻中见过无数次这位商界传奇的照片,但亲眼见到真人还是第一次。

    此刻的李家成约莫五十岁上下,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气质沉稳内敛,看起来已经颇有气势。

    陈秉文注意到,华润几位高层的态度明显不同于对待其他宾客。

    他们迎上前去的步伐更快,笑容更真诚,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明显可以看出对李家成的重视。

    华润此次酒会主要是为春季广交会预热,按理说以李家成主要从事地产开发的业务范畴,似乎与进出口贸易的直接关联并不大。

    即便是宣传“三来一补”政策,李家成现在的塑料花工厂,也已经基本完成产业转移,似乎没有必要专门来参加这个以贸易为主题的酒会。

    总不能真的请李家成去内地建房子吧!

    “这位不是长江实业的李家成先生吗?”

    想到这里,陈秉文略带疑惑地向身旁的李国伟小声询问道。

    李国伟闻言微微一笑,低声解释道:“正是李生。

    不过,他现在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华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董事。

    而且不瞒你说,我们华润正与长江实业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合作开发天水围的地产项目,所以今天特地邀请他过来。”

    李国伟的解释让陈秉文恍然大悟。

    李家成担任过华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前身)董事他知道。

    但是,与华润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天水围,要是李国伟不说,他还真不清楚,李家成居然和华润有过这么深的往来。

    “原来李生还有这层身份,”陈秉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难怪华润如此重视。”

    华夏国际信托公司(中信前身)是内地改革开放后成立的重要窗口公司,李家成去年刚去燕京参加了十一庆典,今年就被邀请出任董事,意义非凡。

    陈秉文远远看着李家成与华润高层谈笑风生的场面,不禁在心中冷笑。

    这位未来的华人首富果然深谙左右逢源之道。

    一边与内地保持着良好关系,担任中信董事,与华润合作开发地产。

    另一边,又在港岛与汇丰银行关系暧昧,与英资财团往来密切。

    最终,既为未来进入内地市场成功铺路,又几乎空手套白狼般收购和记黄埔,可谓是机关算尽,好处占尽!

    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不错,请把《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