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雨来得太快了。
方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瞬之间就乌云压城。
吹袭而过的风里夹杂着土腥味,大雨随时会落下。
英国公张惟贤端坐于肩舆之中,眉头紧锁如川。
这几日听到的种种声音,此刻在他脑海里交织成一张纷乱的网。
“国公爷,陛下新设勇卫营,三千人中无一勋贵子弟,这是何意?”
“我等与国同休,陛下难道已不信我等?”
“您是三朝元老,圣眷正隆,还请为我等向陛下陈情啊!”
勋贵们焦灼惶恐的脸,一张张在他眼前闪过。
紧接着,却又换成了儿子张之极那张年轻激昂、充满希望的脸。
“父亲!陛下乃不世英主,正是我大明扫除沉疴、重焕新生的天赐良机!”
“大殿焚书,是为宽仁;恩结阁臣,是为笼络。”
“校场选士,是为雷霆;亲掌兵权,是为果断!”
“父亲,纵观青史,陛下比之秦皇汉武初登基时,又何曾逊色半分?您不要再犹豫了!”
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两种截然不同的期盼,如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唉……”
张惟贤长叹一声,只觉得膝盖的旧伤又在隐隐作痛,连带着腰间的陈年老伤,也开始发出无声的抗议。
这身老骨头,总比钦天监更能预知风雨。
肩舆缓缓停稳,他掀开帘子,一个尖细的声音便钻了进来。
“国公爷!”御前牌子马文科一路小跑,满脸堆笑地迎上前来,“您老可算来了!”
张惟贤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不动声色地从袖中摸出一锭十两的银子,极其自然地塞了过去。
分量很足。
马文科的脸瞬间涨红,下意识地左右一瞥,终究还是用袖子接了。
他的动作略显慌乱,险些将那沉甸甸的银锭掉在地上,但却比三日前那份青涩要好上许多了。
“国公爷圣眷不浅呐,”他脸上的笑容真切了几分,“三日前才蒙召见,今日陛下又惦记着您了。”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凑近了些:“咱们得快些,陛下……等得正急呢。”
乾清宫遥遥在望。
还未到殿前,张惟贤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得脚步一顿。
宽阔的丹陛之上,竟错落有致地摆了数百张桌案。
三百名精壮的汉子正襟危坐,埋首于桌案之上,奋笔疾书。
他们神态各异,或抓耳挠腮,或左顾右盼,唯有寥寥数人,凝神专注,下笔如飞。
而大明天子朱由检,此刻正负手立于一名黑塔般的壮汉身后,微微俯身,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笔下的答卷。
似是察觉到了身后的目光,朱由检缓缓直起身,转了过来。
四目相对,他脸上瞬间绽开一个灿烂至极的笑容,真诚而温和,一如三天之前。
“国公终于来了!”
他快步走下丹陛,亲热地一把扶住张惟贤的臂膀,力道沉稳,“三日不见,朕甚是想念!”
“来,咱们殿中叙话。”
说罢,不容张惟贤行礼,便半扶半引地将他带入了乾清宫。
君臣落座,小太监奉上香茗。
紧接着,大太监高时明又亲手捧来两个长条形的锦包。
朱由检接过,温和地递到张惟贤面前。
“上次见国公,朕观你行走似有不便,心中挂念,莫不是身患行痹之症?”
“朕特意让尚衣监赶制了两个药包,内里放了些活血祛寒的药材,又用暖石煨了两个时辰。国公快试试,看能否舒缓一二。”
说着,他竟亲手将一个暖包摊在张惟贤的膝上,又示意高时明将另一个为他系于腰后。
一股温热夹杂着淡淡的药草香,瞬间驱散了腰膝间的寒意。
张惟贤有些手足无措。
君恩如山,可这般细致入微的体贴,他历三朝也是头一次遇见。
“陛下……老臣……”他一时语塞。
朱由检却微笑着摆了摆手,打断了他:“今日请国公来,是想请你一同看看朕为勇卫营所拟的试题,朕正要以此选拔队官、把总。”
他示意小太监将卷宗递上,继续道:“然朕毕竟未历行伍,纸上谈兵,恐贻笑大方,还需国公为朕把关才是。”
张惟贤连忙接过,躬身道:“老臣年迈眼花,需佩叆叇(ài dài)方能视物,还望陛下恕臣不敬。”
“国公但看无妨。”
张惟贤这才小心翼翼地从怀中取出布包,拿出两片水晶磨成的镜片,用细绳系在耳后。
朱由检穿越以来,头一次看到这明代的眼睛,觉得十分有趣。
他脑海中顿时闪过一连串相关主意。
望远镜、显微镜、水银镜子……
军事、医学、银子!
不急不急,等明天朝会过完,就问问看现下最发达的制镜手艺在哪里,先找几个工匠过来做做实验。
人事要搞、军权要抓,这科技树也不能落下。
……
卷宗上仅有四题,分涉战略、战术、军心、后勤,言简意赅,却直指核心。
张惟贤看得极慢,心中却翻江倒海。
在五军都督府坐班数十年的他,虽未真切带兵,却也熟知兵事。
如何看不出这等试题与武举标准的区别。
一者虚,一者实。
一者云里雾里,一者直指核心。
待到看完,张惟贤缓缓取下眼镜,放回布包。
此时膝上和腰间的暖包正源源不断地散发着热量,熨帖着他的老寒腿和旧腰伤。
可他的心,却在各种念头中煎熬,一时百感交集。
这世间,莫非真有天授?
他想起了勋贵们的焦灼,想起了文臣们的观望,最后,又想起了儿子那双燃烧着火焰的、充满期盼的眼睛。
“父亲,陛下如此英主……”
是啊,如此英主。
可也正因是如此英主,才更让他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万一,哪怕只是万一呢?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抬起头,直视着皇帝那双依旧含笑的眼睛,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钟。
“臣斗胆,敢问陛下……您,是否在恐惧着什么?”
……
暖阁内的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凝固了。
朱由检脸上的笑容,顿时寸寸僵住。
我在恐惧什么?
我当然知道我在恐惧什么!
我在恐惧十七年后的煤山!
我在恐惧即将席卷天下的天灾和人祸!
我在恐惧变革中即将遇到的抵抗和阴谋!
但……
为何居然连你也知道我在恐惧呢?
——大明英国公张惟贤。
你究竟是忠是奸?!
张惟贤却没有理会皇帝的失态,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只是声音略带颤抖。
“陛下于二十四日午时登基,未至申时,便已令魏逆自缢。”
“二十六日临朝听政,对政事之敏锐,对民情之洞悉,满朝诸公无不惊叹。”
“尔后,大殿焚书以安文臣,恩结阁臣以抚人心。”
“如今京畿之间,上至百官,下至生民,又有谁不认为是圣君出世。”
朱由检凝神听着,面沉如水。
他知道,真正的话,要来了。
果然,张惟贤说罢这段,竟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膝上的暖包,“啪”的一声,悄然滑落在地。
他整了整衣冠,对着朱由检,缓缓跪倒,行了一个无比郑重的君臣大礼。
“国公这是何意!”朱由检心中一凛,霍然起身去扶。
可他的手刚一触及老人的手臂,便发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臣,双膝跪地,竟稳如山岳,纹丝不动。
张惟贤缓缓抬起头,声音苍老,却字字清晰如铁。
“臣历经三朝,忝为顾命,如今已是风烛残年。”
“有些话,别人不敢说,不能说,不愿说,老臣,却不能不说!”
他顿了顿,仿佛在积蓄着一股雷霆之力。
“宫中禁地,看似戒备森严,然于满朝文武而言,消息互通,从来不是秘事。”
“陛下登基当日,即令信王府旧部戍卫内宫,尚可说是为防魏逆。”
“重理亲军名册,迁内侍家眷于皇庄,诸臣已是窃窃私语。”
“及至昨日,陛下亲临校场,以武选士,顷刻间勇卫营立,三千兵卒在握,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竟无从置喙!”
“至此,朝堂之上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底下已暗流汹涌!”
张惟贤每说一句,朱由检的脸色便阴沉一分。
他从来都对当前的宫墙之密不报奢望。
毕竟初登大宝,雷霆手段所立的威严,不过是暂时压制了盘根错节的积弊,却远未能扭转冰冻三尺的颓势。
但却未曾想,自己的一举一动,竟被满朝文武看得如此透彻。
难怪,难怪!
从昨日到今日,竟无一封关于勇卫营的题本上递。
原来,所有人都在等着,看他这位“圣君”的下一招!
老人微微喘了口气,声音却愈发激昂。
“桩桩件件,在满朝文武眼中,是君疑于臣!”
“然,君若疑臣,臣又安能不惧君?”
“君臣相疑,国事何为?天下何为?”
他说完,再次深深叩首。
“臣此言,句句肺腑,字字赤诚。”
“然窥探宫禁,妄议上意,罪在不赦,请陛下降罪!”
大殿内,落针可闻。
朱由检缓缓坐回软榻,心中一片冰凉,却又有一股无名火在升腾。
这,才是真正的朝堂,真正的政治!
可那又如何?
他的身家性命,是他穿越之后的第一要务,无人可以动摇!
他看着伏在地上的张惟贤,那满头的白发,在光洁如镜的金砖上,显得格外刺眼。
良久,朱由检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
“国公,起来吧,朕恕你无罪。”
他的声音里,透着一股深深的疲惫。
“你能犯颜直谏,朕,又岂是那等毫无气量的君主?”
张惟贤闻言,缓缓直起身,却依旧跪着,并未起身。
“谢陛下天恩。”
他抬起头,那双浑浊的老眼之中,却陡然迸射出两道骇人的精光。
“但是,臣今日所言,并非止于君臣之疑!”
朱由检瞳孔猛地一缩。
只听张惟贤的声音陡然拔高,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陛下,乃九五之尊,天命所归!”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天子一言,可定兴衰!”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生杀予夺,皆在圣心!”
“朝中诸臣,勋贵百官,能用者,陛下用之;不堪者,陛下罢之!”
“选贤任能,整饬吏治,国事终有可为之日,天下终有可救之时!”
“区区君臣猜疑,只要陛下赏罚分明,恩威并济,终有冰消雪融的一天!”
他的眼神亮得吓人,仿佛在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臣今日真正所忧者,是陛下因这份恐惧,从此操人以权术,用人以威压!”
“若陛下只信机巧,只信手段,那便是舍本逐末,自毁长城啊!”
“陛下!”他望着朱由检,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恳切的颤抖。
“臣知国事维艰,人心叵测,然天下之大,又岂会只有陛下您一人在殚精竭虑?”
“满朝文武,公侯勋贵,其中或有庸碌之辈,或有贪墨之徒,然,又岂会没有愿为陛下效死之人?”
“圣君当世,气象翻新,新政将立,天下间愿为大明粉身碎骨的忠贞之士,正翘首以盼,如过江之鲫!”
“他们,等的不是陛下的手段,不是陛下的权谋,而是陛下的信任啊!”
“老臣只望陛下,能守住本心,行王道,以诚待人,以公治国!莫要因一时之困,便走上神宗皇帝的老路,与群臣置气,与天下置气!”
“陛下,请信天下,信人心,信我大明三百年养士之节!”
这一连串话讲完,张惟贤气喘吁吁,眼神却亮得吓人。
他将额头再一次,重重地叩在冰冷的地砖之上,发出一声闷响。
“老臣言尽于此,请陛下降罪!”
……
坐在软榻上的朱由检,听着这些话,眉毛深深拧起,一言不发。
此时,殿外,酝酿已久的大雨,终于来了。
狂风卷着豆大的雨点,骤然从殿门灌入,吹得御座前的珠帘疯狂摇曳,叮当作响,如乱了心弦的琵琶。
丹陛之上,数百名考生发出一阵惊呼,纸张被吹得漫天飞舞,墨迹被雨水冲开,考场上瞬间一片狼藉。
太监们尖着嗓子高喊着“收卷”,场面乱成一团。
可这一切的喧嚣,似乎都传不进朱由检的耳朵里。
他的眼中,只剩下地面上那个孤零零的暖包。
锦缎的明黄,在冰冷的地砖上,像一团停止跳动的、孤独的火。(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