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26日凌晨三点,陈樾猛地从床上坐起来,额头上全是冷汗。窗外春雨淅淅沥沥,他却感觉一股燥热从心底涌上来。梦里那些崎岖的山路、陷在泥泞中的卡车、徒步跋涉的战士身影挥之不去。
"运输问题必须解决..."陈樾抓起桌上的搪瓷缸灌了口凉水,冰凉的触感让他稍微清醒了些。他翻开笔记本,借着煤油灯的光亮快速画着草图,钢笔尖在纸上勾勒出一辆造型奇特的车辆轮廓。
天亮时分,陈樾顶着两个黑眼圈敲开了赵厂长的家门。赵厂长正蹲在院子里刷牙,满嘴泡沫地抬头:"哎呦我的陈大总工,你这是..."
"老赵,咱们得改改工作方式了。"陈樾直接掏出一沓写得密密麻麻的纸,"你看看这个。"
赵厂长胡乱擦了把脸,接过文件一看,睡意顿时全无:"增设技术部?十个实验室?三千人编制?你这是要把兵工厂翻个底朝天啊!"
"时间不等人。"陈樾的声音有些沙哑,他展开那张画着车辆草图的纸,"你看这个山地运兵车设计,需要十个实验室协同攻关。咱们现在这种小作坊式的研发太慢了。"
赵厂长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他转身进屋,从床头柜里取出一份标着"绝密"的红头文件:"部里刚来的指示,特别提到要解决山地运输问题..."
两人蹲在院子里的石磨旁,就着晨光开始谋划。陈樾的铅笔在纸上飞快地画着组织结构图:"技术部负责所有研发工作,下设十个专业实验室。我专心搞设计,具体实施交给实验室。这个山地运兵车项目需要动力、传动、悬挂、车身..."
4月28日,兵工厂召开了建厂以来最特殊的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个科室负责人传阅着陈樾的改革方案,议论声此起彼伏。
"十个实验室?咱们现在连三个都凑不齐!"
"三千人编制?厂区宿舍都不够住!"
"这些设备清单...得花多少钱啊..."
陈樾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画了三个并排的卡车:"现在我们的研发模式是这样——"他在第一辆卡车下面写"设计",第二辆写"试制",第三辆写"量产"。
"太慢了!"粉笔"啪"地折断,"我们要改成这样——"他又画了十辆并排的卡车,每个下面都写着不同的专业名称,"动力、传动、悬挂...十个实验室同时开工!"
财务科长老刘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按这个方案,光设备采购就得..."
"不用采购。"陈樾打断他,"机械分厂自己造。我已经画好了专用机床的改进图纸。"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盯着这个年轻人——他眼睛里的血丝和坚定的目光一样醒目。
最终方案获得了通过,但规模缩减为第一期先建五个实验室。散会时,赵厂长拉住陈樾:"老陈,你知道我顶着多大压力支持你吗?要是搞不成..."
"一定能成。"陈樾望着窗外正在扩建的厂房,"咱们输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兵工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新建的红砖实验室拔地而起,从各部队抽调的技术骨干陆续报到,机械分厂日夜不停地生产实验设备。
陈樾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要给新来的研究员培训,晚上要审核各实验室的筹建方案,半夜还得继续画新的山地运兵车图纸。他的办公室门口永远排着长队,饭盒里的饭菜经常放到冰凉都没动一口。
"陈总工,发动机实验室的涡轮增压器测试出问题了!"
"陈工,传动实验室的差速器装配不上!"
"老陈,新来的这批大学生看不懂悬挂系统图纸!"
每个问题陈樾都得亲自解决。有次他在调试变速箱时直接晕倒在车间,醒来时发现躺在医务室里,手上还扎着输液针。护士小张红着眼睛说:"陈总工,您都烧到39度了..."
5月5日,第一批五个实验室终于准备就绪。陈樾拖着病体参加验收,看着崭新的实验台和锃亮的设备,忍不住咳嗽着笑了:"好,真好..."
技术部挂牌那天,全厂职工都来围观。赵厂长亲手揭开红绸布,露出"北方第一兵工厂技术部"的铜牌。陈樾站在人群后面,看着那些年轻的研究员们好奇地摸着新设备,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从今天起,"陈樾在新组建的技术部大会上宣布,"我只负责提供设计方案。具体实施由各实验室完成,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找我。"
台下响起一片议论声。老周担忧地问:"那质量控制..."
"每个实验室设质检组,执行统一标准。"陈樾展示出厚厚一摞《军用车辆技术规范》,"这些是详细的技术标准,从今天开始背,三天后考核。"
会后的场景让陈樾既欣慰又心酸——食堂里、路灯下,到处都是捧着技术规范苦读的年轻面孔。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甚至把传动比计算公式抄在手心上,吃饭时都在默记。
5月10日,新体系正式运转的第一天。陈樾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专心绘制新的山地运兵车图纸。这款被命名为"山猫"的运兵车采用全时四驱系统,配备红星动力1号改进型柴油发动机,底盘离地间隙高达35厘米,车厢可搭载12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这个悬挂系统..."陈樾皱着眉头修改图纸,"得用五号实验室新研发的液压减震器。"
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第一实验室正在测试新型涡轮增压器,第二实验室在攻关变速箱难题,第三实验室负责悬挂系统研发...整个技术部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运转。
中午时分,陈樾突然发现办公室安静得出奇。往常这时候早就排起长队,今天却只有文件传递员轻轻敲门。他好奇地走到窗前,看见各实验室里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研究员们三三两两讨论技术难题,技术工人熟练地操作设备,质检员认真记录测试数据...
"成了。"陈樾长舒一口气,这才感觉到后背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傍晚的总结会上,各实验室汇报首日成果。让陈樾惊喜的是,不仅完成了既定任务,还自发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我们改进了发动机冷却系统,功率提升15%"
"发现变速箱齿轮可以优化,噪音降低40%"
"设计了个新型扭力杆,越野性能提升显著..."
赵厂长乐得合不拢嘴:"好!这才像搞现代化军工的样子!"
夜深人静时,陈樾独自走在厂区里。新建的实验室灯火通明,隐约传来讨论声和机器声。他想起刚穿越来时那个只有十几人的小作坊,不禁感慨万千。
"系统,扫描当前研发体系。"他在脑海中下令。虚拟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整个技术部的三维模型,各实验室的工作状态以绿色光点表示——全部正常运转。
【效率评估:较原模式提升420%】
【错误率:下降85%】
【产能预测:两个月后可实现...】
陈樾关掉系统,抬头望向北方的夜空。那里,隐约有雷声滚动。他转身回到办公室,继续完善"山猫"运兵车的设计图纸。这款兼具机动性和可靠性的山地车辆,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重要装备。
在某个实验室里,一群年轻的技术员正围着一个缩小版的车辆模型激烈讨论;在铸造车间,工人们正在浇铸第一批差速器外壳;而在测试场,第一台样车的底盘正在进行极限测试...
改革后的研发体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那个即将到来的寒冬。陈樾知道,当大雪封山之时,这些"山猫"运兵车将载着战士们穿越崇山峻岭,为前线送去胜利的希望。(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