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15日清晨,大连造船厂设计室。
陈樾裹紧棉大衣,呵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他抬头望了望厂区门口那块斑驳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标语牌,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推开设计室厚重的铁门,扑面而来的是浓重的烟草味、油墨香,还有二十多位国内顶尖船舶专家期待的目光。
"陈总工!可把您盼来了!"头发花白的老设计师张振华快步迎上来,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握住陈樾。老人手背上还沾着墨迹,显然已经工作了一整夜。
陈樾环顾四周,设计室的墙上贴满了各式舰艇图纸,角落里堆着十几个舰船模型。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正中央那张巨大的"诺顿海峡"号驱逐舰照片上——那是他在韩国海域用长焦镜头偷拍的,舰桥上方的相控阵雷达天线清晰可见,连铆钉的排列都一览无余。
"同志们,"陈樾从磨损的牛皮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叠照片,"这是我整理的鹰酱战舰资料,每人一套。注意保密。"
照片在专家们手中传阅,引发一阵阵惊叹。年轻的设计师小李瞪大眼睛,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流畅的舰体线型:"这水线设计...简直像刀切黄油一样!"
"不止如此。"陈樾打开那台从苏联进口的笨重投影仪,墙上立刻显示出更多细节照片。他拿起教鞭,指向舰艏部位:"注意看它的飞剪艏设计,配合这个角度的舷弧,在高速航行时能有效抑制甲板上浪。"
船舶流体力学专家王教授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闪发亮:"这种设计理论上可行,但我们的钢材强度..."他的话没说完,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暴露出内心的焦虑。
"用鞍钢新研发的921A特种钢。"陈樾早有准备,从皮箱里取出一份盖着红章的材料检测报告,"屈服强度达到785MPa,比现有舰用钢提高40%,焊接性能也更优。"报告在专家们手中传递,纸张发出沙沙的响声。
张振华翻看着报告,布满皱纹的手指微微发抖:"这...这要是真的..."老人声音哽咽,想起了二十年前用木船打鬼子炮舰的往事。
"千真万确。"陈樾拍了拍老专家的肩膀,感受到布料下瘦削的骨骼,"已经在实验室试制成功,下个月就能量产。"他故意提高音量:"到时候,咱们的舰体钢板厚度可以比鹰酱战舰减少20%,重量减轻意味着更快、更灵活!"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讨论声。陈樾注意到角落里一直沉默的苏梅——这位三十出头的女工程师是设计室少有的女性,此刻正飞快地在笔记本上画着什么。他悄悄走过去,看到纸上是一个精巧的舰艉设计草图。
"苏工有什么想法?"陈樾轻声问道。
苏梅吓了一跳,笔记本"啪"地合上,脸颊泛起红晕:"没、没什么,就是觉得鹰酱战舰的螺旋桨布局可能..."
"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嘛!"陈樾鼓励道,声音刚好让所有人都能听见。
在众人注视下,苏梅颤抖着翻开笔记本:"我观察鹰酱战舰的螺旋桨会产生空泡,想着如果调整一下舵叶角度,再配合这个导流罩..."她的声音越来越小。
"妙啊!"王教授突然拍案而起,"这样能减少5%的推进损失!老张,快把总体布置图拿来!"
会议持续到深夜。陈樾像变魔术一样,不断从公文包中取出各种技术资料:新型蒸汽轮机设计图、舰炮减震系统示意图、甚至连厨房排烟管道优化方案都有。每次他"恰好"拿出解决当前问题的资料时,都会假装思考一下:"这个...好像是去年在哈尔滨船舶学院看到的资料..."
凌晨两点,当最后一位专家终于点头认可了动力系统方案,陈樾拍了拍手:"同志们,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吸收创新。三个月内,必须拿出初步设计方案!"他的声音有些嘶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窗外,早春的海风呼啸而过,却吹不散设计室里沸腾的热情。陈樾看着满桌的咖啡杯和烟蒂,还有那些闪闪发光的眼睛,知道一颗种子已经播下。
三个月后,同样的会议室。六月的阳光透过纱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陈樾皱着眉头审视桌上的模型——这是按1:100比例制作的驱逐舰初稿,柚木雕刻的舰体泛着温润的光泽。他伸手轻轻抚摸舰桥部位:"雷达反射面积还是太大,这里需要内倾15度,还有烟囱,必须和桅杆一体化设计。"
张振华面露难色,拿起计算尺比划着:"可是火控雷达天线重量会带来结构应力..."
"用这个。"陈樾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微型胶卷,投影仪上立刻显示出一组精巧的结构图,"蜂窝状铝合金支架,内部用交叉加强筋,强度足够支撑两吨重的设备,重量却比钢制结构减轻一半。"
年轻的技术员小赵突然倒吸一口冷气:"这...这不是鹰酱军的..."
"是我们自己的创新。"陈樾斩钉截铁地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记住,从现在开始,这上面的每一个螺丝钉,都必须是我们自己的设计!"
苏梅鼓起勇气举手:"陈总,关于舰艏设计,我做了个模型..."她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木模,舰艏呈独特的S型曲线,"水槽测试显示能减少8%的兴波阻力。"
陈樾眼前一亮,接过模型仔细端详:"漂亮!这个设计值得..."他的话被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断。
"陈总,鞍钢的电话!"秘书在门口喊道。
陈樾快步走出会议室,听筒里传来兴奋的声音:"陈总工!921A钢第一批轧制成功了!性能完全达标!"
回到会议室,陈樾宣布了这个好消息,设计室里爆发出欢呼声。张振华偷偷抹了抹眼角,被陈樾看在眼里。他知道,对这些经历过用渔船改装炮舰的老一辈来说,能用自己的特种钢造军舰,是多么不易。
1961年8月,盛夏的大连热浪滚滚。船厂试验池里,一艘1:20的模型正在进行阻力测试。陈樾和专家们挤在闷热的监控室里,汗水浸透了的确良衬衫,却没人舍得离开。
"32节...33节...34节!"技术员的声音因激动而变调,"还在加速!"
水槽中的舰模如利剑劈波,尾流形成漂亮的扇形。王教授突然抓起计算尺,在记录本上疯狂演算:"这个速度...比毛熊'科特林'级快了整整4节!"
"别高兴太早。"陈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从军用挎包里取出一个铁皮盒子,"还要测试武器平台稳定性。这是我让哈军工特制的微型振动传感器。"
接下来的测试更加严苛。当模拟火炮齐射时,陈樾蹲在模型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示波器上的波形:"第三号传感器振幅超标,需要加强这里的舱壁结构。"
夜幕降临,测试暂告段落。陈樾和团队围坐在船厂食堂,就着咸鱼和馒头讨论改进方案。苏梅突然指着陈樾的饭盒:"陈总,您怎么..."
陈樾这才发现自己的馒头一口没动,已经凉透了。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想问题入神了。"说着掏出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各种改进草图。
九月的暴雨来得突然。陈樾冒雨跑进设计室,浑身湿透却顾不上换衣服,径直走向绘图板。他盯着相控阵雷达基座图纸已经两个小时了,铅笔在手中转了一圈又一圈。
"系统,调出'诺顿海峡'号的扫描数据。"他在脑海中命令。
【正在投影AN/SPG-59雷达基座三维模型...注意,本系统检测到原设计存在散热缺陷,建议采用蜂窝式冷却管道...】
陈樾眼睛一亮,铅笔在图纸上飞速移动。就在这时,门被轻轻推开,张振华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了进来,面条上还卧着荷包蛋。
"就知道您还在忙。"老设计师把面条放在桌上,瞥了一眼图纸,"哟,这冷却管道布局...妙啊!比老鹰酱的设计合理多了!"
两人边吃边讨论,面条吃完时,图纸上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张振华揉着发酸的眼睛,突然问道:"陈总,您这些想法...都是从哪来的?"
窗外的雨声忽然变大,陈樾望着玻璃上蜿蜒的水痕,轻声道:"张工,您还记得1943年在黄海的那场海战吗?"
老人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怎么不记得...我们的炮舰连倭国人的驱逐舰都追不上..."
"所以现在,"陈樾握紧拳头,"我们要造出能让后人骄傲的战舰。"
1961年10月1日,国庆节。大连造船厂挂满了彩旗和灯笼,但设计大楼里依然灯火通明。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设计团队迎来了里程碑时刻——长达8米的总体布置图在会议桌上徐徐展开,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图纸上的每一个线条都凝聚着无数个不眠之夜,每一处标注都饱含着心血。
"我提议,"张振华声音哽咽,"命名为'052型驱逐舰',向国庆献礼!"
掌声经久不息。陈樾站在图纸前,仿佛已经看到这艘战舰劈波斩浪的雄姿。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关键部位:借鉴鹰酱战舰但更加流线型的舰体、融合中苏优点的武器布局、独一无二的相控阵雷达系统...
"同志们,"他深吸一口气,"接下来才是最艰难的部分——建造。但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把这艘战舰完美地造出来!"
11月初,大连造船厂的船台上,第一块龙骨钢板被吊装到位。陈樾戴着印有"安全生产"字样的黄色安全帽,和工人们一起见证了历史性时刻。三百吨重的龙门吊发出轰鸣,将第一块特种钢构件缓缓吊起,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蓝光。
"慢点...再往左两公分...好!"陈樾挥舞着指挥旗。当构件精准对接的瞬间,电焊的火花如节日烟花般璀璨绽放。
焊工班长王师傅摘下防护面罩,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陈总,这钢材真带劲!焊起来跟绣花似的,又顺又漂亮!"
陈樾笑着递给他一包"大前门":"王师傅,悠着点干,后面还有更难的活儿呢。"
确实,随着建造推进,挑战接踵而至。新型蒸汽轮机的安装遇到麻烦,传动轴对中偏差始终无法达标。陈樾在车间里蹲了三天三夜,工人们轮班休息,他却坚持在现场。最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用激光校准!
"激光?"老技师王铁柱一脸茫然,"那是什么玩意儿?"
陈樾从包里取出一个神秘的金属盒子,上面印着"上海光机所"的字样:"这是咱们自己的新技术,比传统光学准直仪精确十倍。"
当那束红色的细线穿透三十米长的机舱,将误差缩小到0.01毫米时,老师傅们啧啧称奇。而陈樾只是微笑——这又是科技系统的馈赠,但他更欣慰的是,这些技术正在真正变成中国自己的创新能力。
12月的渤海湾寒风刺骨,但船厂里热火朝天。舰体已经初具规模,像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陈樾每天都要在冰冷的钢板上爬上爬下数十次,检查每一个焊缝的质量。
"陈总,雷达基座浇铸完成了!"张振华在甲板上大喊,声音在空旷的船体内部回荡。
陈樾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只见巨大的混凝土基座中,预埋着错综复杂的冷却管道——正是按照他的设计,采用了蜂窝状布局。他伸手摸了摸尚未干透的混凝土,冰凉湿润的触感让他确信:这艘战舰的心脏已经准备就绪。
1961年12月31日,岁末的最后一天。造船厂的会议室里张灯结彩,陈樾和全体设计人员举杯相庆。窗外飘着雪花,但每个人心里都暖洋洋的——"052型驱逐舰"的全部图纸正式归档,首舰建造进度已达40%,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
"同志们,"陈樾举起搪瓷缸,里面的茶水微微晃动,"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相信,用不了几年,我们的海军将拥有世界一流的驱逐舰!"
"干杯!"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苏梅偷偷抹眼泪的画面,被陈樾悄悄记在心里。
夜深了,陈樾独自站在船台上,望着风雪中若隐若现的舰体轮廓。科技系统在脑海中显示着完整的三维模型,每一个螺栓、每一根电缆都清晰可见。与原始扫描数据相比,这个设计已经脱胎换骨——更快、更强、更先进。
"系统,评估整体性能。"
【综合评估:较"诺顿海峡"号提升23.7%,雷达隐身性能提升40%,火力持续性提高35%...】
陈樾满意地点点头。远处,新年的钟声隐约可闻。1962年即将到来,而这艘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战舰,也将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成长。他仿佛看到了不远的将来,这艘钢铁巨舰驰骋在祖国辽阔的海疆,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雪花落在他的肩头,很快融化成水珠,就像那些不为人知的辛劳与智慧,终将化作澎湃的动力,推动这艘钢铁巨舰,驶向深蓝。(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