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白象战略决策

    1962年1月8日,四九城总参谋部作战会议室。

    陈樾裹紧军大衣,跟着警卫员穿过三道岗哨。推开那扇包着铁皮的橡木门时,扑面而来的烟味让他眯起了眼睛。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二十多人,长条会议桌上铺着巨幅藏南地区地形图,几个沙盘摆在角落,上面插满了红蓝两色的小旗。

    "陈樾同志来了。"总参谋长从地图前抬起头,向他招手,"坐这边。"

    陈樾注意到自己的座位牌被安排在军事专家和外交专家之间,对面是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将军。他刚坐下,就听见身旁的外交部王司长正在低声说:"...还是应该请苏联同志斡旋..."

    "斡旋个屁!"对面一位满脸伤疤的老将军拍案而起,茶杯里的水溅在桌布上,"白象都骑到咱们脖子上了!"他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蓝色标记,"看看,他们在藏南建了43个据点,最近的距离咱们哨所只有500米!"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剑拔弩张。陈樾悄悄打量着与会者——有穿军装的,有穿中山装的,还有几个穿藏袍的地方干部。所有人都面色凝重,眼袋发青,显然这场争论已经持续了很久。

    "同志们,冷静。"总参谋长敲了敲桌面,"今天就是要集思广益,拿出个稳妥方案来。"

    接下来两小时,各种意见激烈交锋。外交部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西藏工委的同志汇报了边境牧民被驱赶的情况;几位将军则展示了精心准备的作战计划,沙盘上的红色箭头直指达旺和瓦弄。

    陈樾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直到总参谋长点他的名:"陈樾同志,你在军工和战略方面都有独到见解,说说你的看法?"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二十多双眼睛齐刷刷看向他,有期待的,有怀疑的,还有几道明显带着审视的目光。陈樾感到喉咙发紧,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借机在脑海中快速调出科技系统中的边境地图和历史资料。

    "我...我基本同意军方的作战方案。"他声音有些发涩,但很快变得坚定,"但建议增加一个关键步骤——先在西里古里走廊部署部队。"

    "西里古里?"一位参谋皱眉,"那不是东巴巴羊旁边的狭窄地带吗?距离主战场几百公里呢。"

    陈樾站起身,走到地图前。他的手指沿着那条细如鸡脖子的地带划过:"这里是连接白象东北部和本土的唯一陆路通道,最窄处只有21公里。"他转身面对众人,"如果我们在这里驻军,开战后迅速切断它,白象东北部的军队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声议论。老将军眼睛一亮,但外交部的王司长立刻反对:"这等于开辟第二战场,冲突规模会失控!"

    "恰恰相反。"陈樾的声音沉稳下来,"这是控制规模的最佳方式。白象政府比我们更清楚西里古里的战略价值,一旦这里受到威胁,他们很快就会寻求和谈。"

    总参谋长若有所思地摸着下巴:"有道理...继续说。"

    陈樾深吸一口气,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还有两点建议。第一,不能追求速战速决,要给白象足够的时间感受疼痛;第二..."他停顿了一下,"必须趁这次机会,彻底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不能留下领土争议。"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一位戴眼镜的外交官猛地站起来:"这太激进了!会引发国际社会..."

    "恰恰是现在不做,以后更麻烦!"陈樾提高音量,这是他第一次在高层会议上如此强硬,"克什米尔问题拖得越久,对巴巴羊越不利,对我们西部边境的稳定也越不利!"

    争论持续到深夜。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会议室里的烟灰缸已经堆满了烟头。陈樾的太阳穴突突直跳,科技系统不断在脑海中闪现各种历史数据和军事分析,支撑着他的论点。

    凌晨两点,总参谋长终于拍板:"综合各方意见,形成如下方案:一、继续外交努力;二、立即向西里古里方向秘密调动两个师;三、作战准备按原计划进行;四、关于克什米尔问题,另设专题研究。"

    散会后,陈樾被单独留了下来。总参谋长递给他一支烟:"小陈啊,你今天提的建议...很有战略眼光。特别是西里古里这点,我们参谋部竟然没人想到。"

    陈樾接过烟,手指微微发抖:"首长过奖了。我只是...站在白象人的角度想了想他们最怕什么。"

    "嗯。"总参谋长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你那个克什米尔的提议,上面很感兴趣。准备一份详细报告,三天后直接交给我。"

    走出总参大楼时,天已经蒙蒙亮。陈樾站在台阶上,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他知道,自己刚才的几句话,可能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1962年1月15日,奉天兵工厂。

    陈樾裹着军大衣,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视察新式装备高原适应性测试。远处的雪地里,十几辆"猫猫车"正在进行爬坡测试,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

    "陈总!"工程师老赵小跑过来,脸上冻得通红,"测试结果比预期好!在海拔4500米环境下,发动机功率只下降12%,比白象人的吉普强多了!"

    陈樾点点头,蹲下身检查履带上的防滑齿:"再加一组预热装置,高原夜间温度会降到零下30度。"

    "已经在改了。"老赵凑近些,压低声音,"听说...要打了?"

    陈樾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拍了拍车体:"这批装备,月底前必须全部交付西藏军区。"

    回到办公室,陈樾立刻召集技术骨干开会。墙上的黑板写满了各种武器参数,角落里堆着刚从高原运回来的测试装备。

    "同志们,时间紧迫。"陈樾直接切入主题,"所有新式装备必须在一周内完成高原适应性改进。重点是这三样:猫猫车、迫击炮定位雷达和新型防寒服。"

    年轻的女工程师小张举手:"陈总,防寒服的填充物..."

    "用这个。"陈樾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包新型保暖材料,"中科院刚研发出来的,比羽绒轻30%,保暖性提高一倍。"

    散会后,陈樾独自留在办公室,对着西藏地图陷入沉思。科技系统在脑海中投影出立体地形图,他不断调整视角,模拟各种可能的战斗场景。突然,一个想法闪过脑海。

    "系统,调出白象陆军现役主要武器装备资料。"

    【正在投影...主要装备包括:李·恩菲尔德步枪、布伦轻机枪、25磅野战炮...】

    陈樾眼睛一亮:"果然还是二战水平..."他迅速在笔记本上写下几行字:"建议前线部队多携带迫击炮和火箭筒,山地作战比野战炮更实用..."

    1962年2月3日,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

    陈樾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还是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头痛欲裂。指挥部设在半地下掩体里,墙上挂满了作战地图,几个参谋正在沙盘前调整兵力部署。

    "陈工,您来得正好。"军区参谋长李勇迎上来,"您设计的迫击炮定位雷达太管用了!昨天试射,首轮命中率提高三倍!"

    陈樾勉强笑了笑:"白象人的炮兵阵地都标出来了吗?"

    "在这儿。"李勇指向沙盘上的几处蓝色标记,"他们还在用骡马运输火炮,阵地基本固定。"

    正说着,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通讯员急匆匆跑进来:"报告!白象军队又在克节朗河谷推进了500米,还开枪打伤了我们一名巡逻兵!"

    指挥部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李勇一拳砸在桌子上:"欺人太甚!"

    陈樾走到沙盘前,盯着那个叫"扯冬"的地方看了很久。在原本的历史中,这里就是战争的导火索。他深吸一口气:"参谋长,我建议立即在西里古里方向增加侦察频次。"

    "已经安排了。"李勇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按照您的建议,我们派了一个连伪装成尼泊尔商人,在走廊附近建立了三个观察点。"

    二月的青藏高原寒风刺骨。深夜,陈樾裹着两床棉被还是冻得睡不着。他索性爬起来,就着煤油灯继续修改装备改进方案。帐篷外,哨兵的脚步声和偶尔的狼嚎交织在一起。

    "系统,模拟白象军队在西里古里走廊的防御部署。"

    【模拟中...印军在该地区常驻兵力不足一个旅,主要装备...】

    陈樾的钢笔在纸上快速移动,勾勒出一套完整的穿插战术。他特别标注了几个关键点:必须控制提斯塔河上的三座桥梁;要准备足够的炸药应对可能的隧道堵塞;最重要的是行动速度...

    天蒙蒙亮时,他终于放下笔,揉了揉酸痛的手腕。帐篷外传来炊事班生火做饭的声音,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1962年3月1日,四九城总参谋部。

    绝密会议室里,十几位高级将领和外交官正在听取陈樾的汇报。投影仪将克什米尔地区的地形图投射在墙上,陈樾的激光笔在上面画出一个红色圆圈。

    "...综上所述,白象在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线存在三大薄弱环节。"陈樾的声音沉稳有力,"如果我们能在西线配合巴巴羊军队发动牵制性进攻,印军将首尾难顾。"

    一位外交部的领导皱眉:"这会不会导致战争扩大化?"

    "恰恰相反。"陈樾切换幻灯片,显示出西里古里走廊的放大图,"当白象同时面临东西两线压力和咽喉要道被切断的威胁时,他们反而会更愿意和谈。"

    会议持续了一整天。陈樾的提案引发了激烈争论,但最终总参谋长拍板:"原则同意陈樾同志的战略构想。具体方案再细化,特别是与巴方的协调问题。"

    会后,陈樾被叫到一个小办公室。总参谋长亲自给他倒了杯茶:"小陈啊,你知道为什么采纳你的方案吗?"

    陈樾双手接过茶杯,摇了摇头。

    "因为你考虑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未来三十年的边境安全。"总参谋长意味深长地说,"西里古里和克什米尔这两个点选得准啊。"

    离开总参时,已是华灯初上。陈樾站在长安街上,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突然感到一阵恍惚。他知道,自己这只穿越时空的蝴蝶,正在掀起一场改变历史的风暴。这场风暴将如何收场?他握紧拳头,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结局比原来的历史更好。

    1962年3月15日,西藏前线。

    陈樾站在海拔4700米的观察哨所,望远镜里是白象军队新建的碉堡。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他却浑然不觉。身后,通讯兵正在调试新型无线电——那是根据他从美军扫描回来的技术改进的,抗干扰能力提升了三倍。

    "陈工,"哨所所长递来一杯热茶,"听说您要回北京了?"

    陈樾点点头:"明天就走。这边的准备工作都差不多了,就等..."

    他的话没说完,但所长心领神会地笑了:"放心吧,弟兄们都憋着一股劲呢。您设计的那些新装备,保证让白象佬喝一壶!"

    下山的路崎岖难行。吉普车在简易公路上颠簸,陈樾望着窗外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后世那些关于这场战争的争议,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士,想起了麦克马洪线...

    "系统,记录一条备忘录。"他在心中默念,"战后一定要确保实际控制线明确标示,最好立碑为证。"

    【已记录。提醒:根据历史数据,白象可能在战后继续蚕食政策...】

    "这次不会了。"陈樾望着远处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轻声自语,"绝对不会了。"

    吉普车转过一个急弯,朝阳突然冲破云层,将整片雪山染成金色。陈樾眯起眼睛,恍惚中仿佛看到一面红旗插在了远处的山巅,在阳光下猎猎作响。(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不错,请把《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