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葱岭和哲孟雄

    1963年8月,克什米尔山谷的清晨。

    第一缕阳光刚刚越过雪山峰顶,将金色的光芒洒向这片被冰川融水滋养的谷地。工作队队长赵卫国推开临时驻扎点的松木门,发出"吱呀"一声轻响。他深吸了一口带着松木清香和晨露湿气的空气,呼出的白气在朝阳中缓缓消散。他的皮靴踩在松软的草地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惊起了不远处几只正在觅食的雪雀。

    "老张,把地图再核对一遍。"赵卫国回头对帐篷里喊道,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格外清晰,"今天咱们要去南边的三个村子,听说路不好走。"

    副队长张大山揉着惺忪的睡眼钻出帐篷,手里攥着一卷已经磨出毛边的军用地图,地图边缘还沾着前几天的雨水痕迹。他一边打着哈欠一边说:"早核对三遍了。古尔玛村、松木村、还有达拉克村,都在南边山坳里。"说着从兜里掏出半块压缩饼干啃了起来,饼干碎屑掉在他皱巴巴的军装上,"听说达拉克村的人还保持着吐蕃时期的习俗呢,连语言都是古藏语的变种。"

    工作队一行十二人分乘三辆猫猫车出发了。这些经过501厂改装的全地形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如履平地,宽大的越野轮胎碾过碎石时发出清脆的声响。车身上"人口普查"四个鲜红的大字在朝阳下闪闪发光,车尾还插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赵卫国坐在头车的副驾驶位置,膝盖上摊开着崭新的登记表,钢笔插在胸前的口袋里,随着车身晃动轻轻敲打着他的胸口,留下一道浅浅的墨水印。

    古尔玛村坐落在半山腰上,几十栋石砌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褐色的石墙与周围的山岩几乎融为一体。屋顶上晒满了金黄的青稞,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猫猫车的引擎声惊动了村里的狗,此起彼伏的犬吠声中,几个包着白色头巾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出屋子,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警惕地望着这些不速之客。

    "老人家,我们是夏国人口普查工作队的。"赵卫国用刚学会的几句当地话打招呼,声音尽量放得轻柔。他从磨损的公文包里掏出一叠印着双语的通知,纸张在干燥的高原空气中发出脆响,"来登记户口,还要问问大家的意愿。"

    村长的胡子已经花白,像一丛枯草般垂到胸前。他接过通知,眯着浑浊的眼睛看了半天,突然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问道:"你们...真的让我们自己选?"他的手指在通知上轻轻颤抖,指甲缝里还留着劳作的痕迹。

    "当然。"赵卫国指了指通知最后一行的条款,那里盖着鲜红的公章,"想留下的就是夏国公民,享受所有公民权利;想走的我们负责送到白象那边,还会发放安家费。"说着,他示意队员小王打开随车携带的木箱,里面整齐码放着崭新的户口本和粮油供应证。

    村长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诧异,转身对围观的村民大声说了几句土语,声音沙哑却有力。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几个年轻人交头接耳,有个抱着婴儿的妇女突然哭出了声,泪水在她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的脸上留下闪亮的痕迹。

    登记工作从早上持续到傍晚。赵卫国坐在村长家的石阶上,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他一笔一划地记录着每个家庭的选择,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让他意外的是,大多数村民都选择了留下,在"意愿"一栏按下的红手印像一片片红叶般醒目。

    "为什么?"他忍不住问一个会说汉语的年轻人。那年轻人穿着半旧的羊皮袄,腰间别着一把精致的藏刀。

    年轻人挠了挠头,露出憨厚的笑容:"白象的官儿从来不到我们这儿来...你们是第一个问我们想法的。"他指了指远处正在给孩子们发水果糖的工作队女队员,那些五颜六色的糖纸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而且你们...不一样。上次打仗时,我阿爸受伤,是你们的军医救了他。"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句感谢的话。

    九月的西里古里走廊闷热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气息。

    工作队队员李红梅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她的蓝色工作服后背已经湿透,紧贴在身上。眼前这个叫塔姆的锡金老人已经纠结了整整一个小时,还是拿不定主意。老人的小屋昏暗潮湿,墙上挂着的铜制酥油灯投下摇曳的光影。

    "老人家,不急。"李红梅又给他倒了杯酥油茶,茶香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您再想想。明天我们才离开这个村子。"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摩挲着粗陶茶杯,指节粗大变形,显然是常年劳作的痕迹。他的眼睛望着墙上泛黄的旧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在甘托克拍的全家福。照片里,年轻的塔姆穿着传统的锡金服饰,腰间系着银饰腰带,背景是已经消失的锡金王宫,宫殿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儿子...在白象军队。"老人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去年打仗时...没了。"他说着,从褪色的木箱里取出一枚生锈的军功章,上面刻着白象的图案。

    李红梅的手顿了一下,轻轻放下擦得锃亮的铜茶壶:"对不起..."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不怪你们。"老人摇摇头,花白的发辫随之摆动,"是那些大人物...总是要打仗。"他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然后在登记表上按下了手印,红色的印泥在他拇指上留下痕迹,像一滴凝固的血,"我留下。这里...才是家。我儿子的魂...也在这里。"

    走出老人家时,夕阳已经西沉,将天空染成绚丽的橘红色。李红梅看到几个工作队的小伙子正在村口空地上教孩子们打篮球,欢笑声回荡在暮色中。更远处,一群妇女围着她同事小王,好奇地翻看着带去的搪瓷脸盆和暖水瓶——这些是给选择留下的家庭准备的生活用品,上面都印着"夏国制造"的字样。一个小女孩紧紧抱着刚领到的熊猫玩偶,笑得眼睛眯成了两条缝。

    十月底,克什米尔开始飘雪,整个世界仿佛被裹上了一层白色的绒毯。

    赵卫国裹紧棉大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达拉克村的雪地上,积雪没过了他的小腿。这是最后一个需要普查的村落,坐落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深处,四周的雪峰像利剑般直插云霄。他的脸颊被寒风吹得生疼,呼出的白气在眉毛上结了一层霜,连睫毛都变成了白色。

    村里的喇嘛亲自出来迎接,红色的僧袍在白雪中格外醒目。老喇嘛的额头上有一道深深的皱纹,像用刀刻出来的一般。寺庙的大殿里点着数十盏酥油灯,温暖的光线映照着古老的壁画,那些历经千年的色彩依然鲜艳如初。

    "我们查了典籍。"老喇嘛的汉语出人意料地流利,他说话时,手上的佛珠发出轻微的碰撞声,"达拉克在唐朝时就归中原管辖。"他颤巍巍地指向墙上斑驳的壁画,指尖几乎要触碰到那些古老的颜料,"看,这是文成公主进藏的场面,这是松赞干布迎接她的场景。"

    普查结束后,喇嘛带着全寺僧人做了隆重的法事。悠长的号角声中,低沉的法鼓震动得酥油灯的火焰都在摇曳。老喇嘛将一份用黄绸包裹的古老地图交给赵卫国,绸布上绣着精美的莲花图案:"这是我们的选择。从今往后,我们的经文上会多写一句'为夏国祈福'。"

    回程的路上,赵卫国的猫猫车陷在了雪地里,车轮空转激起一片雪雾。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帮忙,有个小伙子甚至脱掉羊皮袄垫在车轮下。当引擎重新轰鸣起来时,村民们发出了欢呼,有人跳起了传统的舞蹈。赵卫国注意到,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换上了工作队发放的棉衣,有个孩子还戴着印有"夏国"字样的绒线帽,在雪地里红得耀眼。

    1963年11月9日,四九城。

    国务院会议厅里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印刷品和茶水的气味。民政部长正在宣读《关于设立葱岭省和哲孟雄省的决定》,他的声音通过老式扩音器传遍会场,偶尔发出刺耳的电流声。主席台上,巨幅地图展示着新省份的疆域:葱岭省包括原克什米尔地区和藏南地区,哲孟雄省则由原锡金和西里古里走廊组成。地图上的红色边界线像一条动脉,将这片土地与祖国紧密相连。

    "在充分尊重当地民众意愿的基础上..."部长的声音坚定有力,"...两省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留当地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他的讲话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照相机闪光灯亮成一片,像夏夜的萤火虫。

    与此同时,在葱岭省临时政府驻地,一场简单的挂牌仪式正在进行。当地藏族群众自发跳起了锅庄舞,长袖翻飞中,"葱岭省人民政府"的铜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几个老人围着牌子转经,手中的转经筒发出规律的嗡嗡声,嘴里念念有词。一个小喇嘛好奇地摸着铜牌上凸起的国徽图案,被老喇嘛轻轻拍开了手。

    而在哲孟雄省甘托克,曾经的锡金王宫前升起了五星红旗。穿着传统服饰的锡金人好奇地看着新安装的路灯——这是501厂生产的风光互补路灯,白天蓄电,晚上自动点亮。一个小孩指着灯杆上的徽标问:"妈妈,这是什么字?"

    "那念'夏'。"母亲摸了摸孩子的头,帮他整理了一下崭新的红领巾,"以后我们就是夏国人了。"她的眼里闪着泪光,看向远处正在修建的新学校,那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傍晚时分,赵卫国站在达拉克村外的山坡上,看着夕阳给雪山镀上一层金边。他手里拿着刚送到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着两省成立的消息,油墨的香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格外清晰。报纸在高原的寒风中哗啦作响,像是也在为这个历史性的时刻鼓掌。

    "队长!"张大山气喘吁吁地跑来,军装口袋里还插着一支钢笔,"快回村里,老乡们要庆祝,杀了两只羊!还煮了青稞酒!"

    村里的空地上已经燃起了篝火,松木燃烧发出噼啪的响声。村民们穿上了节日盛装,妇女们的银饰在火光中闪闪发光。见工作队来了,老喇嘛亲自端来盛满青稞酒的银碗,碗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从今往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赵卫国接过银碗,一饮而尽。烈酒顺着喉咙烧到胃里,却让他感到无比温暖。篝火旁,几个工作队的小伙子正和藏族姑娘学跳锅庄,笨拙的舞步引来阵阵善意的笑声。更远处,村里的孩子们举着新发的课本追逐打闹,封面上"葱岭省教育厅"几个烫金字在火光中熠熠生辉。一个小女孩蹲在角落,认真地用粉笔在地上练习刚学会的汉字:"夏国"。

    夜深了,繁星如洗,银河像一条闪亮的丝带横贯天际。赵卫国躺在临时宿舍的木板床上,听着外面隐约传来的歌声和欢笑声。他想起临行前首长说的话:"记住,我们不是去征服,而是去回归。那里的人们,和我们流着同样的血。"床头放着一盏煤油灯,火苗轻轻跳动,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窗外,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消失在连绵的雪山背后。明天,新的太阳将会升起,照耀这片古老而新生的土地。在遥远的山谷里,一座新建的小学正在举行开学典礼,五星红旗在湛蓝的天空下迎风飘扬。(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不错,请把《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