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15日清晨,哈尔滨火车站的蒸汽机车发出悠长的鸣笛声。站台上,省外事办的二十多名工作人员早已严阵以待,他们身后停着三十辆崭新的"解放"牌大客车,车窗上贴着中俄双语的"欢迎"字样。站长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接线员小刘的登记本上已经记满了到站车次:"K19次,莫斯科至四九城,载有毛熊民间交流团成员387人..."
"注意!列车进站了!"站台广播突然响起,伴随着铁轨的震动声。列车员老张用力推开绿皮车厢的窗户,寒风夹杂着西伯利亚的松木香扑面而来。他眯着眼数了数站台上的欢迎队伍,光举着鲜花的少先队员就有上百人,红领巾在晨风中像一片跳动的火焰。
"达瓦里希!"一个满脸络腮胡的毛熊大汉突然从车厢里探出头,用蹩脚的中文喊道,"厕所在哪?"老张憋着笑指了指站台尽头的指示牌,上面用醒目的箭头标注着"WC",旁边还画了个穿裙子的小人和穿裤子的小人——这是专门为外国客人新装的标识。
站台另一端,省歌舞团的演员们已经摆好了架势。随着列车完全停稳,欢快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旋律立刻响起,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们跳起了俄罗斯民间舞,裙摆旋转出绚丽的花朵。毛熊游客们纷纷挤到车窗前,有人跟着节奏拍手,还有人掏出"泽尼特"相机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
"体育代表团的同志请往这边走!"外事办的小王举着扩音喇叭喊道,她崭新的的确良衬衫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三十多个身材高大的毛熊运动员拖着行李走来,冰球杆和体操垫在行李堆里格外显眼。"安排他们住体工大队招待所,"小王对助手说,"记得多准备些黑面包和红菜汤。"
突然一阵骚动从艺术团那边传来。原来是一位毛熊芭蕾舞演员的行李箱裂开了,演出服散落一地。几个兔子小姑娘立刻蹲下来帮忙,其中一个扎羊角辫的捡起一只芭蕾舞鞋,小心翼翼地抚平缎带,像捧着什么珍宝。
与此同时,四九城语言大学的留学生食堂正飘出诱人的香气。厨师长老赵擦了擦汗,往直径一米的大锅里又下了两百个饺子。"猪肉白菜馅儿的,"他对帮厨说,"再准备些酸黄瓜和红肠,听说毛熊孩子爱吃这个。"灶台上摆着一本翻烂了的《俄式菜谱》,书页上沾满了油渍。
食堂门口,机械工程系的安德烈正和同学们研究新发的饭票。这种硬纸片印着"北语留学生专用"字样,每月定额发放,但在小卖部能换到"大白兔"奶糖和"北冰洋"汽水。"看这个,"安德烈指着饭票背面的小字,"凭此票可优先购买周末电影票!"
宿舍楼下的空地上,几个毛熊学生正围着辆"永久"牌自行车研究。来自明斯克的谢尔盖试着蹬了蹬踏板,链条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比我们的'乌拉尔'轻多了,"他赞叹道,"要是能带一辆回国..."话没说完就被管理员打断:"同学们,三点在礼堂开迎新会,别忘了带翻译耳机!"
1991年8月7日,华清大学专家楼前停着几辆挂着军牌的"红旗"轿车。物理系赵教授看了看表,又望向校门口的方向。突然,一辆面包车驶来,车门打开,白发苍苍的列别杰夫教授颤巍巍地走下来,手里紧紧攥着个旧皮箱。
"教授,一路辛苦了!"赵教授快步上前,却被老人行李箱上的标签吸引了目光——"基辅理论物理研究所,1953-1991"。列别杰夫注意到他的视线,轻声说:"最后的纪念品了,研究所上周已经关闭..."老人抬头看了看崭新的专家楼,阳光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
301室的客厅里,列别杰夫的夫人正惊讶地摸着暖气片。"冬天室温能保持多少度?"她问前来帮忙的研究生小林。"至少二十度,"小林骄傲地说,"咱们学校自备锅炉房,二十四小时供暖。"说着拉开冰箱门,"这是给您准备的牛奶和鸡蛋,每天都会有专人补充。"
楼下实验室里,列别杰夫已经换上了白大褂。他抚摸着崭新的电子显微镜,手指在"上海光学仪器厂"的铭牌上停留了片刻。"这台分辨率是多少?"老人突然用俄语问道。正在调试设备的博士生小张立刻用流利的俄语回答:"0.1纳米,教授。我们还配了图像分析计算机。"他指了指角落里盖着防尘布的机器,那是刚从深圳运来的"长城0520"。
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实验室里却是一片欢腾。彼得罗夫教授举着块银灰色的合金样品,兴奋地手舞足蹈。他的兔子助手们虽然听不懂那些夹杂着乌克兰方言的俄语,但从老人发红的鼻尖和闪烁的泪光中读懂了喜悦。"快!"实验室主任老陈抓起电话,"给501厂总工办打电话,就说耐高温合金的配方成了!"
走廊上,两个穿着蓝色工装的技工正推着氧气瓶经过。"这老毛子嗓门真大,"年轻的那个嘀咕道,"我在三楼都听见了。"年长的技工神秘地压低声音:"听说这位是毛熊航天局的宝贝,能造导弹头的材料专家..."
1991年9月1日,四九城大学俄语楼前挤满了新生。来自莫斯科大学的安娜紧张地拽着裙角,她的中文名字"安雅"工整地绣在衣领上。"别怕,"系主任拍拍她的肩膀,"你的汉语比某些南方同学还标准呢!"教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笑声,原来是有个广东学生把"рыба"念成了"雷爸"。
而在莫斯科大学主楼的走廊上,兔子留学生王刚正盯着课程表发愁。"量子力学周三几点?"他捅了捅室友谢尔盖。大个子俄罗斯青年咧嘴一笑,露出两颗虎牙:"别担心,我帮你记笔记。"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个铁皮盒子,"尝尝,我妈做的酸奶油饼干。"
突然,广播里响起《国际歌》的旋律,这是下午课开始的信号。王刚手忙脚乱地收拾书本,却不小心带出了一张照片——家乡的全家福,背景里还能看到501农机厂的大烟囱。谢尔盖好奇地凑过来:"这是你们家的工厂?"王刚赶紧把照片塞回口袋:"只是个...生产拖拉机的普通厂子。"
这样的场景在1991年秋天的兔子毛熊高校里比比皆是。据统计,到9月底,兔子38所重点高校共接收毛熊专家5127人,其中院士级学者47人;同期来华的8033名毛熊留学生分布在127个专业,从核物理到敦煌学应有尽有。而赴毛熊的2000名兔子公费生中,有三分之一进入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顶尖学府。
教育部的机密报告显示,这些交流学者三个月内已联合发表论文139篇,完成科研攻关项目27项。最引人注目的是哈尔滨某研究所与毛熊专家合作的新型合金材料,性能参数比鹰酱同类产品高出15%,而成本仅有三分之一。
12月24日,莫斯科大学主楼前立起了高大的圣诞树。兔子留学生们正在装饰"兔子角",红灯笼和剪纸窗花引来无数围观。物理系的李强踩着梯子挂灯笼,突然听见有人用中文说:"需要帮忙吗?"转头看见个毛熊姑娘,胸前的校徽旁别着枚"四九城大学"的纪念章。
"你是...?"
"娜塔莎,去年在北师大交换过。"姑娘笑着递上一串鞭炮,"我从四九城带回来的,今晚十二点放?"
与此同时,华清大学的新年茶话会上,列别杰夫教授正用刚学的中文致辞:"同志们...朋友们..."老人停顿了一下,突然改用俄语,"这一年,我在兔子找回了科学的春天。"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的兔子学生们举着伏特加和茅台,高喊"乌拉!"
克里姆林宫的新年贺词通过短波电台传遍世界:"毛熊人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1992年..."在哈尔滨开往莫斯科的K19次列车上,列车员老张给一位毛熊教授倒了杯热茶。老人膝上摊开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中文词汇。
"学这么多啊?"老张好奇地问。
教授推了推眼镜:"明年要带研究生呢,得用中文讲课。"窗外,西伯利亚的雪原在月光下泛着银蓝色的光晕,就像无数个正在书写的未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