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处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绷感。陈锋的前两把火——狠抓安全反思和调度流程标准化——让这个往日有些臃肿迟缓的部门,像一架被重新拧紧发条的机器,开始嘎吱作响地加速运转。抱怨声依然有,但更多的是在私下里,面对陈锋交代的任务,没人再敢明目张胆地拖延或敷衍。
陈锋很清楚,立威靠的是“破”,树立权威后,更需要“立”。他的第三把火,必须烧出实效,让下面人看到跟着他干有奔头,才能真正收服人心。这把火,他选在了提升运输效率这个核心命题上,切入点正是他酝酿已久的——编组站作业优化。
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全盘推出自己的方案,那样阻力太大,也容易授人以“好高骛远”的口实。他选择了一个更稳妥的策略:以点带面,试点先行。
在处务会上,他提出:“津浦线事故暴露出的问题,根源之一在于运输链条关键节点——编组站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我建议,在全局范围内,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型编组站,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挖潜提效’专项试点。目标很明确:在不增加大量投入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现有作业流程、强化各工种协作、应用一些成熟的小改小革,实现作业用时压缩和安全隐患降低。”
这个提议务实、低调,紧扣当前安全整顿的主题,让人难以反驳。主管运输组织的副处长老李(就是那位能力尚可但观望情绪浓厚的)首先表示赞同:“陈处长的想法切中要害,编组站压车确实是老大难问题,试点摸索一下经验很有必要。”
另一位与老王关系密切的副处长老张,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只好闷声附和。
陈锋顺势提出,试点工作由他亲自牵头,老李具体负责协调,并从调度所、技术科、安全科抽调骨干组成工作组。他特别强调:“试点重在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局编组站管理提供样板。所有改进措施,必须基于现有条件,尊重客观规律,严禁搞花架子。”
试点站选在了位于京包线上的清河编组站。这里作业量适中,设备条件一般,问题具有普遍性。工作组进驻后,陈锋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带着老李和技术人员,直接泡在站场上。
他们跟着调车组跑车,看他们如何联系、如何作业;他们蹲在信号楼,观察调度员如何指挥、如何应对突发情况;他们甚至和连接员、制动员一起,体验夜间作业的辛苦和风险。陈锋凭借其扎实的基层经验和从设备处带来的技术视角,很快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信号联系靠喊话容易出错、工种间协作接口不清晰、一些简单的工具(如便携式信号灯)配备不足且老化……
针对这些问题,工作组没有搞大拆大建,而是推出了一系列“微创新”:
1. 推行“双确认”制度:关键指令(如动车、转线)必须由发出方和接收方双重确认,并简单记录,减少误传误听。
2. 优化作业计划:调度所提前与站场沟通,细化分解调车计划,减少临时变更和等待时间。
3. 配备简易联络工具:为关键岗位配发了一批经过改进、性能更稳定的便携式信号灯和对讲设备(利用设备处的关系,以最低成本调拨了一批库存品)。
4. 建立站调联动机制:每日召开站场与调度所的简短电话会议,协调计划,通报风险。
这些措施看似微不足道,但针对性极强,而且几乎不需要额外资金投入。陈锋要求工作组将每项措施的实施效果都用数据记录下来,形成对比。
试点进行到第二个月,效果开始显现。清河编组站的日均办理车数提升了百分之八,平均作业时间缩短了近百分之十五,更重要的是,未发生任何责任性行车事故和严重违章。一线作业人员普遍反映,活干得顺了,心里也踏实了。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当陈锋将清河试点的中期报告摆在局务会上时,之前一些对他持怀疑态度的领导也改变了看法。局长亲自批示:“思路对头,措施务实,成效明显。要认真总结经验,适时在全局推广。”
消息传回运输处,风向彻底变了。那些原本观望、甚至暗中抵触的中层干部,开始真正正视这位年轻处长的能力。他能从基层发现问题,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还能争取到上级的支持。跟着这样的领导,有干头,有盼头。
副处长老李主动找陈锋汇报工作的次数多了,态度也积极了不少。连老张,见面时也勉强挤出了几分笑容。陈锋趁热打铁,将清河试点的成功经验整理成标准化作业手册,开始在处内组织学习,并着手准备向其他编组站推广。
就在运输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时,四合院那边,一场因“房”而起的风波,终于还是烧到了陈锋身上。街道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全院必须在月底前完成卫生死角的清理,否则将影响文明院落评比结果。而后院那个堆满杂物的破棚子,成了最大的难题。
阎埠贵、刘光天等几家东西多的住户,互相推诿,谁也不愿先动手清理自家那点“宝贝”。许大茂上蹿下跳,把矛头直指陈锋,说“领导不带头,群众有看法”。连一向不怎么吭声的易中海,也找陈锋委婉地提了两次。
陈锋知道,这事躲不过去了。但他绝不会被许大茂这种人牵着鼻子走。在一个周末的全院大会上,面对许大茂的再次发难和众人期待(或看热闹)的目光,陈锋站了起来,只说了一句话:
“棚子是公家的,里面的东西是大家的。明天早上八点,我带头清理我家堆放在棚子旁边的煤块和杂物。愿意一起清理的,欢迎。不愿意的,街道和房管所怎么处理,我都没意见。”
说完,他直接散会,不给任何人扯皮的机会。
第二天一早,陈锋果真拿着铁锹和扫帚,开始清理自家门口和棚子边属于他的区域。他干得一丝不苟,动作利落。阎埠贵看着,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讪讪地拿着工具加入了。有人带头,刘光天等几家年轻点的,也磨磨蹭蹭地开始动手。许大茂没想到陈锋来这么一手,站在旁边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也只能骂骂咧咧地回屋去了。
一场风波,被陈锋用最直接的方式化解。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该承担的责任他不推诿,但想道德绑架他,没门。
清理完杂物,陈锋看着略显整洁的后院,拍了拍手上的灰。院里的这些琐碎,对他而言,不过是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点调剂。他的目光,早已越过四合院的围墙,投向那无尽延伸的铁道线,投向运输处更加繁重而充满挑战的未来。三把火烧过,根基已稳,是时候谋划更远的征程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