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处处长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繁忙的编组场。陈锋站在窗前,看着信号灯明灭,列车如同钢铁洪流,在复杂的道岔间穿梭、分解、重组。这就是铁路的心脏,他现在是这颗心脏的指挥者之一。压力如山,却也激荡着雄心。
他没有时间慢慢适应。事故的阴影还未散去,局里上下的眼睛都盯着运输处,看他这个新处长如何烧这“三把火”。
第一把火,他烧向了事故本身和安全管理。他亲自挂帅,重组了事故调查组,要求不仅查清直接原因,更要深挖管理制度、作业标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系统性漏洞。调查报告不再是内部消化,而是要求在各科室、各段站进行公开讨论,人人反思,人人过关。同时,他责令安全科牵头,在一周内拿出一份覆盖全处各岗位的《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和《安全风险排查手册》,要求具体到每个环节、每个动作,责任到人。
命令一下,运输处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池塘,顿时波澜四起。习惯了按部就班、甚至有些疲沓的科室,被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要求打得措手不及。抱怨声、质疑声悄悄蔓延。
“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也太旺了…”
“这么搞,活还怎么干?天天写检查、背条例算了!”
“设备处来的,懂我们运输的复杂吗?就知道下死命令…”
陈锋对背后的议论充耳不闻。他利用一周时间,白天处理日常运输指挥和事故善后,晚上就扎在各科室,参加他们的安全讨论,听取汇报,现场提问。他问的问题极其刁钻专业,直指要害,让一些想蒙混过关的老油条冷汗直流。几次下来,下面的人渐渐摸清了这个新处长的风格:年轻,但不含糊;严厉,但讲道理;对业务门清,糊弄不了。
【看来是个真懂行的…不好糊弄…得打起精神来了…】不少科长、调度主任的心声开始转变。
第二把火,他烧向了运输指挥的核心——调度所。他没有直接调整人事,而是从优化流程入手。他要求调度所将每日的列车运行图分析、重点列车盯控、异常情况处置等关键环节,形成标准化日志和交接班清单,确保信息传递无遗漏、责任衔接无空档。他还引入了一项新制度:每日早交班会,由值班处长主持,各调度班组汇报前日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当日安全重点,强化横向沟通和风险预判。
这一下,触动了不少调度老手的“习惯”。他们习惯了凭经验指挥,觉得这些文书工作繁琐无用。调度所长老韩,一个在运输系统干了一辈子的老资格,第一次在早交班会上被陈锋追问几个调度命令的决策依据时,差点下不来台。
“陈处长,我们干调度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老韩试图辩解。
“韩所长,经验宝贵,但不能替代规章和科学分析。”陈锋语气平和,但目光锐利,“我要的不是‘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而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怎么能做得更好、更安全’。从今天起,每一个非惯例调度命令,必须附上简要的风险评估和备用方案。”
老韩脸色不太好看,但看着陈锋不容置疑的眼神,和其他几位副处长沉默的态度,只好闷声应下。
【这小子,手伸得真长…调度所的事也管这么细…】老韩心里憋着火,却也不敢明着对抗。
两把火烧下去,运输处的风气明显为之一紧。推诿扯皮的少了,抓落实的多了;凭感觉办事的少了,讲规章程序的多了。虽然底下人叫苦不迭,但运行秩序却肉眼可见地好转,一些小隐患被提前发现排除。连一直冷眼旁观的局领导,也微微点头,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有点魄力和办法。
陈锋没有沾沾自喜。他知道,这只是初步立威,建立了规矩的框架。运输处积弊已深,真正要扭转局面,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尤其是人的问题。几个副处长中,除了一个年纪较大、临近退休的还算配合,另外两个,一个与原处长老王关系密切,对他这个空降兵心存芥蒂;另一个则有些能力,但观望情绪浓厚,出工不出力。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调动起整个班子的积极性,是他接下来要面对的难题。而第三把火,他准备烧向运输效率和新技术应用。他带来的那个编组站信号联锁优化方案,或许可以在运输处找到更大的舞台。但这需要时机,也需要说服局里投入资源。
下班回到那个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四合院,已是华灯初上。院里邻居看他的眼神更加复杂,敬畏中带着疏离。许大茂远远看见他,立刻缩回了屋。中院贾家的灯光昏暗,隐约传来孩子的哭声。
陈锋推开自己冷清的屋门,生起火炉。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身心俱疲,但内心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这里是他休憩的港湾,而他的战场,在那片钢铁轨道交织成的广阔网络之中。
他拿起暖壶,发现是空的。这才想起,忙得连打水的时间都没有。他自嘲地笑了笑,拎起水桶走向公用水龙头。院里的日子,依旧琐碎而真实,提醒着他从哪里来,也衬托出他此刻肩上担子的分量。
水龙头流出清冽的水,注入桶中,发出哗哗的声响。陈锋望着四九城冬季深沉的夜空,心里清楚,运输处的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