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内的空气,与其说是死寂,不如说是一种被抽干了所有杂音的真空。
连中央空调恒定的低频嗡鸣,此刻都变得尖锐刺耳,仿佛是这片凝固时空中唯一的声响。
所有人的呼吸都下意识地放缓、压抑,生怕一丝一毫的动静,会打破这脆弱的平衡,引爆那悬在每个人头顶的、无形的压力。
十几秒。
这短短的时间,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的审判。
终于,一声咳嗽打破了这片令人窒息的宁静。
那声音并不响亮,却沉稳、厚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像一块投入死水中的巨石,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陆建华院士站了起来。
他的动作很慢,带着老年人特有的审慎,但腰背却挺得笔直。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没有一根乱发。
他没有看讲台上的何宇,目光先是平静地扫过全场,那双在岁月沉淀下愈发锐利的眼睛,让每一个与他对视的年轻教授都不由自主地垂下了眼帘。
作为华夏工程院的泰斗,他本身,就是一座山。
“何校长。”
陆建华终于开口,他转向了讲台,声音平稳,却像精准的战术打击,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击在众人的心上。
“你的雄心,在座的每一位,都很敬佩。”
他停顿了一下,给了众人一个消化这句话的间隙,然后话锋陡然一转。
“但是,科学研究,从来不是靠热情和想象力就能完成的。”
他迈开脚步,一步步走向讲台。
皮鞋踩在地板上,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声响,每一步,都让会场里的气氛更压抑一分。
他没有走上讲台,而是站在了讲台侧面,伸出一根布满老年斑但依旧稳定的手指,直直地指向全息屏幕上那座美轮美奂的巨大穹顶模型。
“首先,是结构力学问题。”
他的语气变得冰冷而严肃,充满了学者面对谬误时的严苛。
“一个跨度超过一公里的穹顶,它需要承受的,是自身的恐怖重量、内部巨大气压差带来的上举力,以及外部复杂风压、乃至极端天气带来的剪切力。”
“我们用目前地球上最先进的‘T10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加上最前沿的钛合金骨架,进行过结构应力模拟。结果是,其顶部中央结构所需承受的综合应力,将达到一个惊人的峰值——700吉帕斯卡!”
700 GPa!
这个数字从他口中吐出,让台下几位材料学和建筑学的教授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数值代表着什么。
那是足以将金刚石瞬间压成粉末的恐怖压力!
“这个数值,”陆建华院士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怒其不争的铁青,“足以压垮任何一种我们已知的、包括军方最顶级实验室里的人造材料!”
他的手指,重重地在屏幕上穹顶的最高点击了一下,那片区域瞬间被模拟软件标记为刺眼的深红色,代表着结构性崩溃的起点。
“何校长,你这不是在建温室大棚!”
他转过身,直视着何宇,眼神中再无半分客气。
“你这是在用一张湿透了的纸,去糊一个天花板!”
话音刚落,不等众人从这毁灭性的论断中回过神来,另一道身影也站了起来。
新能源领域的钱立群院士。
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光,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他没有陆建华那种泰山压顶的气势,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冷静而精准。
“其次,是能源问题。”
他的声音清晰而冷冽,直指计划的第二个核心。
“校长您在计划书中提到,要实现百分之百的能源自给自足。我们能源所连夜做了模拟演算。”
他抬起手,凭空调出了另一组数据,覆盖在了穹顶模型之上。
“即便,我们将整个穹顶的曲面,全部铺满我们国家实验室里转化效率最高、尚未量产的‘钙钛矿-硅’叠层光伏面板。
考虑到龙河市的平均日照、天气变化、季节衰减以及夜间损耗,其全天候平均能量转化效率,绝不可能超过23%。”
“而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封闭生态系统进行水、气、有机物的全循环,所需要的恒定基础功率,经过我们的计算,至少是其理论最大发电功率的三倍以上!”
钱立群看向何宇,嘴角扯出一丝冰冷的弧度。
“这个能量缺口,我们拿什么来补?”
“靠爱发电吗?”
这句极具嘲讽意味的话,让会场的气氛变得愈发凝重,甚至带上了一丝尴尬的羞辱感。
如果说陆建华的质询是当头一棒,那钱立群的补充就是釜底抽薪。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最后,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卫民总工,发出了最沉重的一击。
他曾是国家【“广寒宫”计划】生态舱项目的初步设计总负责人,在这个领域,他是绝对的权威。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那一声叹息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惋惜,有无奈,也有一丝对后辈不切实际的痛心。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长期科研留下的疲惫。
“校长,最关键的,还是生态平衡。”
“结构和能源,或许未来某一天,科技进步能解决。但生态,是一个近乎玄学的问题。”
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挣扎。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人造的空间内,要维持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自我平衡,这其中涉及到数万种已知和未知的动植物、微生物之间协同与拮抗作用。
其内部的变量之复杂,互相耦合的反馈机制之多,远超目前任何一台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极限。”
“恕我直言,我们在实验室里,在计算机里,确实能模拟出像模像样的循环系统。数据看上去很美。”
他摇了摇头,声音愈发沙哑。
“但在真正的生物学尺度上,只要有一个物种的菌群发生我们预料之外的突变,或者一种植物因为微量元素的细微缺失而衰退,就可能引发整个系统的、不可逆的‘链式崩溃’。”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位泰斗。
结构力学、能源系统、生态循环。
他们从三个最核心、最致命的领域,对宏伟的【“方舟”计划】,近乎宣读了死刑判决。
整个会场,再没有任何一丝声音。
陆建华院士最后看着始终沉默的何宇,眼神中的锐利和严肃缓缓褪去,转为一种长辈看待优秀但过于理想化的晚辈时,那种沉重的惋惜。
他做出了最后的总结,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墓碑,砸在了“方舟”的蓝图之上。
“何校长,你的计划非常宏大,但它太过理想化了。”
“我们必须,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