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河大学的校园论坛,正被一种近乎沸腾的狂热所占据。
每一个帖子里,都充斥着诸如“结构力学小组招募,死磕曲面应力点!”“能源循环课题,还差一个电化学大牛!”“有没有兄弟一起肝生态农业模拟的?”之类的字眼。
全校师生,从白发苍苍的院士到刚刚入学的新生,所有人的精力都被一个宏伟的名字所牵引——【“方舟”计划】。
然而,沉浸在科研攻坚中的人们并未察觉,一张无形的大网,已在外界悄然张开。
风暴的源头,仅仅是一个大二学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的一段抒情。
“太激动了!此生有幸,能参与到【‘方舟’计划】中!我们的征途,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这段文字,配上了一张从远处拍摄的、略显模糊的校园后山禁区入口的照片。
起初,这条动态只在小圈子里流传,引来一片艳羡和好奇。
但很快,这缕青烟被一只敏锐的秃鹫盯上了。
以燕京大学为核心的“高校联盟”内部,一张截图开始迅速流传。这张截图,最终被递到了一位在建筑评论圈内以刻薄和毒舌闻名的“权威”手中。
一个小时后,一场由资本、媒体与所谓的“学术权威”联手发动的舆论绞杀,正式拉开序幕。
数家主流媒体的官方账号,在同一时间段,口径一致地发布了带有引导性问题的文章。
《龙河大学的“百亿计划”,是科学奇迹还是学术闹剧?》
《“网红大学”再出奇招,我们该为创新鼓掌,还是为常识担忧?》
舆论的火苗被瞬间点燃,无数不知情的网民被卷入其中,好奇地等待着一个“答案”。
而那个“答案”,很快就来了。
一篇标题极具煽动性与攻击性的文章,在凌晨时分,通过数十个媒体渠道和行业大V的联合推送,彻底引爆了全网。
——【《警惕!一场由“网红大学”主导的、耗资百亿的建筑骗局!》】
文章的作者,正是那位建筑评论家,庄翰墨。
他没有丝毫的铺垫,开篇便以一种俯瞰众生的“专业”姿态,对龙河大学的【“方舟”计划】进行了全方位的、毁灭性的“科学论证”。
他的文字,冰冷、倨傲,充满了技术术语的堆砌,营造出一种不容置喙的权威感。
“……首先,我们来谈谈最基础的材料力学。一个直径一公里的球形穹顶,意味着其结构需要承受的自重与风压载荷,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查阅了目前全球所有公开的尖端材料数据,没有任何一种已知材料,能够在保证透光率的同时,承受如此恐怖的应力。
除非龙河大学挖到了外星人的飞船残骸,否则,这就是一个公然违背牛顿定律的、幼稚可笑的笑话。”
“……其次,能源效率。公告中宣称的‘百分之百能源自给’,是对整个现代能源科学最无情的羞辱。
光伏转化率的理论极限是多少?
地热能的采集效率有多高?风能利用又受多少环境因素制约?
这些都是写在教科书里的常识。我强烈建议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立刻为龙河大学预留一个‘民科创新奖’的位置,以表彰他们颠覆物理学大厦的勇气。”
他逐条批驳,从生态循环的熵增悖论,到施工周期的天方夜谭,每一条都引经据典,每一句都充满了“专业”的陷阱,将【“方舟”计划】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由无知和狂妄堆砌起来的空中楼阁。
文章的结尾,庄翰墨给出了一个极具传播力和嘲讽性的最终结论。
“所以,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这不过是龙河大学,这所依靠网络流量起家的‘网红高校’,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网络热度,而精心策划的一次拙劣炒作。”
“它将是人类建筑史上最昂贵的‘温-室-大-棚’,一个永远、永远只会存在于PPT和效果图里的概念设计!”
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化作了投入舆论场的烈性炸药。
所有社交平台,在短短半小时内,被彻底引爆。
前一刻还在好奇和观望的网友们,在“权威”与“专家”的引导下,瞬间完成了立场转变。
“我就说嘛!一公里大的玻璃罩子?这不就是扯淡吗!原来是炒作!”
“耗资百亿建一个PPT?龙河大学这次玩得也太大了,真不怕把自己玩死?”
“笑死,感谢庄教授的科普,差点就被忽悠了。网红大学果然不靠谱,学术还得看燕大清北这些老牌名校。”
“散了散了,还以为真要上天造方舟,结果是下地画大饼。”
“龙河大学是不是疯了?拿国家和学生的钱这么搞营销,校长应该被彻查!”
网络上,关于“龙河大学骗局”的讨论甚嚣尘上。
在那些隐藏在幕后的推手操控下,公众舆论的洪流,迅速从最初的震惊与好奇,转变为一边倒的质疑、嘲讽和愤怒。
龙河大学和它的【“方舟”计划】,从一个万众期待的科技奇迹,迅速沦为一个不切实际的世纪笑话,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