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回来后,工坊没有立即开工。
柳青让张磊买来一块大白板,挂在工坊最显眼的位置。
上面没有写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画着一张详细的柳藤椅异响事件流程图:
从材料采购、处理、制作、北方测试、南方环境变化,一直到问题发生和解决。
“今天,咱们不干新活,就聊这个。”
柳青指着白板,语气平静却坚定,
“这不是谁的错,这是咱们工坊集体买来的教训。现在,我们要把这教训,变成咱们以后的规矩。”
她让每个人发言,从自己的角度回忆可能疏漏的环节。
王婶提到冬柳烤弯后可能回性不够;
周明怀疑是不是某种胶用得不对;
张磊则反思系统里根本没有环境适应性的记录项。
爷爷最后开口,只说了两句:“木头是活的,会呼吸。”
“好手艺,得学会听懂它的呼吸声。”
会议结束后,分工立刻开始。
张磊和周明组成了技术标准组。
他们泡在网上和县图书馆,查找木材材料学的基础知识,又缠着爷爷询问各种老经验。
三天后,他们拿出了一份让柳青都惊讶的《材料环境适应性测试草案》。
草案内容很专业。
首先是高湿测试,将完成的作品放入密闭空间,用加湿器连续喷洒12小时,模拟南方梅雨季。
然后是干冷测试。置于取暖器旁或室外严寒处,烘烤或者冷冻12小时,模拟北方冬季室内外温差。
然后温变循环。
在上述两种环境中交替放置,加速测试材料稳定性。
张磊解释,“虽然做不到专业实验室那么精确,但至少能提前发现大部分潜在问题。”
王婶则带领女工们开始进行工艺流程标准化,王婶自己是不知道这个名词的。
她们将龟背纹、六角叠丝,水波纹等的编织过程,分解成一步步的可操作步骤,并明确标出哪个环节容易出什么问题。
这和质量管理理论差不多。
比如,第三个步骤,纬线穿压后,需用手指触摸确认无凸起;第七步骤,收口前,需检查框架四角是否垂直。
她还制定了工位自检制度。
每个做完自己工序的人,要签个名字,下一道工序的人负责检查上一道的质量。虽然麻烦了点,但大大减少了返工率。
最让人叫绝的是爷爷的土法实验室。
他在后院角落用旧木板、塑料布、一个旧加湿器、一个铁皮炭盆和一台破风扇,搭了个看起来颇为滑稽的测试箱。
所有准备用于“承物”系列的柳条、藤条,在处理前必须先在里面经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成品完成后,也要抽检放入测试箱里折磨一番。
爷爷像个老巫师一样,每天观察着箱内材料的变化,记录下哪些批次的材料表现稳定,哪些批次被淘汰。
虽然方法土,但极其有效。好几批看起来不错的材料,就是在“折磨测试”中显露出开裂或变形的隐患,被果断弃用。
规矩立下的头几天,工坊的效率似乎变慢了。
填记录、做测试、反复检查……大家都有些束手束脚。
但一周后,效果显现了。
流程变得顺畅,因为问题在早期就被发现,反而节省了大量后期返工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更有底了,那种对未知风险的焦虑感大大降低。
工坊的白板上,第一把椅子异响事件的流程图被擦掉了,换上了一张新的清河工坊标准体系图,虽然简陋,却是一个坚实的开始。
柳青看着这幅图,知道他们卖出的不再只是一件工艺品,而是一套完整的、值得信赖的价值体系。
这第一道裂痕,最终没有扩大成深渊,反而成了工坊走向真正专业化的基石。
柳青则继续与程诺沟通售后服务的标准化。
程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立刻让他的法务草拟了一份标准的服务协议模板。
柳青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人情味的细节。
最终确定的藏品级服务内容。
维修方面,非人为损坏的终身维护,终身免费维修。往返物流费需客户承担。
使用方面随产品附赠一份详细的保养手册。这份手册由柳青编写,周明配图。
藏品有专属档案,每件作品拥有独立编号,其制作过程、匠人签名、材料来源、测试记录都将归档留存。
增值服务业务。定期发送保养提醒,并可预约工坊线上保养讲座。
这些服务的成本被清晰核算出来,平摊到每一件“承物”系列的产品价格中。
于是这把椅子核算出一个让工坊成员倒吸凉气的价格。(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