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椅子定价

    张磊的记账系统里,数字冰冷而残酷。

    他将承物椅的成本一项项拆解开来讲给大家听:

    “第一个就是材料成本。柳条是精选冬柳,有百分之五十的淘汰率。

    藤条是特定年份的老藤,需进山采集处理。还有耗费力气的春柳丝,这些的成本是一千八百五十元。”

    “再就是工时成本,主要匠人120小时,辅助工80小时。这些加起来八千四百元。”

    “还有测试损耗大约九百元,终身服务核算未来可能产生的维护、物流、人力成本等,一千五百元。”

    “包装、物流、管理摊销等费用八百元。”

    “最后还有基础成本,所有加起来总计要一万三千四百左右。”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这还只是成本,还没算上任何利润。

    “这……这怎么可能卖得出去?”

    王婶首先打破了沉默,声音发干,

    “一万多块买一把……柳条椅子?”

    在她认知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周明皱着眉头:

    “但我们不能按成本卖啊!我们也要发展,要扩大,要有利润投入研发!按行业惯例,怎么也得加一倍吧?”

    那意味着逼近三万。

    张磊比较理性:“这个成本核算可能偏高了,尤其是工时和服务预提。但即使打七折,成本也在九千左右。定价确实是个难题。”

    大家的目光都投向柳青。

    柳青没有立刻回答。她让周明去调研市场上类似定位的产品。周明带回来的信息同样令人压力倍增。

    国内顶尖竹艺大师的作品,价格在二到八万不等;

    北欧独立设计师的手工实木椅,价格普遍在三万以上;

    甚至一些国际大牌的仿藤编塑料椅,也能卖到上万。

    “看,我们有得打!”

    周明有些兴奋,

    “我们的东西比他们更有温度,更有故事!”

    “但人家认的是大师名头,是国外品牌。”

    张磊给他泼冷水,

    “我们清河柳编在外面,很多人还觉得是编菜筐的。”

    这话虽然刺耳,却是现实。材质的卑微出身,是横亘在高端化路上最大的认知障碍。

    柳青打电话给程诺,直言不讳地说明了成本和定价的困境。

    程诺在电话那头笑了:“柳青,你陷入了一个误区。你现在卖的不是柳条,是综合价值体。”

    他快速给出了他的策略。

    价格方面可以直接锚定三万八千八这个区间,低于国外品牌,高于国内普通手工艺,传递轻奢艺术品定位。

    接下来价值分解方面,可以在宣传中清晰分解价格构成。

    例如800小时匠心手作,传承自抗战时期的‘六角叠丝’绝技,独一无二的专属编号与档案还有终身维护承诺等。

    投放渠道要精准,绝不进入普通家居卖场。

    只通过设计师渠道、高端民宿合作、画廊艺术展、私人订制会所进行露出和销售。

    故事包装方面可以重点讲述椅子异响事件与上门维修的故事,将终身服务从成本转化为最具说服力的价值点。

    程诺总结,“总之你要让消费者觉得,他花的钱里,有一部分是为了一份未来的保障和一份独特的情感连接。”

    这些道理柳青都懂,但是事实依然让她手心出汗。

    会议再次召开,争论更加激烈。周明支持程诺的策略,认为必须打破价格天花板。

    王婶和李婶则觉得这简直是骗钱,心里不踏实。

    张磊态度居中,认为可以尝试但需谨慎。

    一直闭目养神的爷爷,忽然睁开了眼,敲了敲烟袋锅。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争啥?”

    老人声音平静,

    “我就问一句:你们编那把椅子,耗的那份心,费的那些劲,觉得它该值多少?摸着良心说。”

    他浑浊却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个人:

    “觉得值,就别怕人嫌贵。觉得不值,现在就拆了当柴烧。”

    一句话,让所有的争论都沉默了。

    柳青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

    “成本,我们无法压缩,那是我们承诺的底线。利润,我们必须要有,那是工坊发展的未来。”

    她走到白板前,写下了一个数字,三万六千八。

    “就这个价。”

    她的声音斩钉截铁,

    “而且,我们要把张磊的这份成本核算表,简化后,印在我们的产品图册里。”

    “什么?”周明和张磊都惊了。

    “疯了吗?哪有人自曝成本的!”王婶也反对。

    “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一家。”

    柳青目光坚定,

    “我们要告诉客户,钱花在了哪里。材料、时间、承诺,这些不是成本,是价值。我们敢透明,就敢要这个价。”

    这是一种冒险,一种近乎偏执的诚实。

    最终,方案定了下来。

    第一把承物椅为零一号,定价三万六千八百元。

    图册的最后一页,会有一张名为价值构成的示意图,直观展示价格的大致组成部分。

    当柳青将最终定价告诉竹韵茶舍老板时,对方沉默了几秒,然后大笑:

    “柳小姐,你们是我见过最敢也是最有意思的卖家。行!就冲这份实在和自信,这椅子,尾款马上打!”

    凭借竹韵茶舍老板的人脉背书宣传,前三把柳藤椅陆续被三家高端会所订走。

    紧接着一位上海独立设计师订走了第四把椅子,用于一个极受关注的私宅项目;

    一位常居日本的华人收藏家订走了第五把,看中的是其艺术性和投资潜力;

    京城一家顶级私人会所也下了订单,作为其茶室空间的点睛之笔。

    虽然陆续有了客户,但是真正的市场考验,才刚刚开始。

    定价发布后的几天,工坊的电话和网络账号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冰火两重天状态。

    清河工坊的产品图册,尤其是最后那页名为价值解码的透明成本示意图,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涟漪。

    来自大众层面的声音却并不友好。

    工坊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充斥着冷嘲热讽:

    “疯了疯了,柳条编的金子?”

    “非遗不是护身符,这么搞是在消耗大众的情怀。”

    “坐等打骨折,三千八考虑一下。”

    “一看就是骗暴发户的智商税。”

    但是在设计师、手工艺爱好者、小众生活美学社群中,它几乎获得了英雄般的礼遇。

    “这才是消费应有的样子!知道自己为什么付费!”

    “尊重手艺,尊重时间,尊重诚信。已关注,希望以后买得起。”

    “光是终身维护这项承诺,就值回票价。很多奢侈品都做不到。”

    “材料成本才占这么点?果然最贵的是人的时间和匠心。”

    这些声音让工坊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暴涨,咨询量也增加了,但大多停留在赞叹和咨询层面。

    然而,更多的声音是质疑和嘲讽。在一个知名的财经论坛上,有人贴出了这张图,标题是:

    “扒一扒网红柳编椅的智商税,成本一万卖四万?”

    帖子下面迅速盖起高楼:

    “笑死,柳条不是河边随便砍的吗?这材料成本忽悠谁呢?”

    “一天挣700?这匠人比程序员时薪都高了?镶金边了?”

    “终身维护?这作坊能活过三年吗?画饼倒是会画。”

    “典型的互联网营销,收割文艺青年韭菜。”

    更直接的压力来自同行。

    镇上的另一个柳编户老刘,直接在赶集时堵住王婶:

    “你们工坊是真行啊!一把椅子卖我一年挣的钱!以后你们是高大上了,我们这些编筐卖篓的还怎么活?价格都被你们搅乱了!”

    虽然语气像是开玩笑,但话里的酸意和不满谁都听得出来。

    周边县市的柳编合作社甚至联合给镇上递了话,暗示清河工坊不正当竞争,破坏行业生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不错,请把《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