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十五,月圆之时,丹房便笼罩在一片诡异的氛围中。
周藏岳记得很清楚,那是他来丹房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子时刚过,原本醉卧在青焰炉旁的二长老突然睁开双眼,眸中竟无半分醉意,反而清明得骇人。老者一言不发地起身,取出一道道泛黄的符箓贴在枣木大门上。
“封!“二长老低喝一声,符箓瞬间化作无数道金色丝线,将门窗封锁得严严实实。
随后,里面传来了令人心悸的动静。
起初是炼丹时特有的控火声,炉火嗡鸣,比平日更加急促。接着是药杵捣药的撞击声,一声声沉重有力,仿佛带着某种难以宣泄的情绪。最后便是令人心惊的砸鼎声,青铜药鼎被重物击打的嗡鸣震得窗纸簌簌作响,间或夹杂着压抑的怒吼,像是困兽在笼中挣扎。
周藏岳站在门外,掌心渗出细汗。他从未听过二长老发出这般声音,那嘶吼中带着痛苦与绝望,完全不像平日那个醉醺醺的老者。
这样的动静持续整夜,直到天明时分才渐渐平息。
十六清晨,周藏岳推开丹房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怔在原地。
丹房内一片狼藉:青焰炉旁散落着碎裂的琉璃药瓶,深褐色的药汁在地面凝成斑驳的痕迹;三只小鼎翻倒在地,鼎身留着新鲜的掌印;二长老瘫倒在墙角,那件常穿的紫袍沾满药渣,白发散乱如草,手中还紧紧攥着一个空了的酒葫芦。最让周藏岳心惊的是老者眼角未干的泪痕。
“二长老...“周藏岳轻声呼唤,小心翼翼地服侍老者喝完醒酒汤。过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二长老的眼皮微微颤动,终于缓缓睁开双眼。
只见二长老颤巍巍地从怀中取出一个青玉小瓶,倒出一枚泛着幽幽青光的丹药服下。不过片刻功夫,他周身的酒气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散,原本浑浊的双眼渐渐变得清明,最后竟锐利如鹰,完全不见先前的醉态。
“你来多久了?“二长老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三个多月了。“周藏岳恭敬地回答。
“今日...测灵根。“老者微微颔首,目光如电般扫过周藏岳周身。
晨雾如轻纱般缠绕在丹房的青瓦飞檐,露珠顺着茅草缝隙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细碎的声响。周藏岳跟着二长老走到院中,发现今日的测灵石被擦拭得格外光亮,石面上的纹路在晨曦中泛着莹润光泽。
他依言将手掌贴上冰凉的石面,感受到石内传来的微弱吸力。
测灵石毫无反应,连最微弱的光晕都没有泛起。
二长老眉头微皱,枯瘦的手指按在测灵石边缘,一股精纯的灵气注入石中。测灵石剧烈震颤,却依旧暗淡无光,连最基本的五行感应都消失无踪。
“果然......“二长老收回手,眼中竟闪过一丝欣慰,“灵根尽无,反而干净了。“
周藏岳愣在原地,心中涌起一阵失落。他本以为这些时日的修行能有些许进步,却不料竟是这般结果。
“傻小子,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二长老忽然大笑起来,笑声中带着几分释然,“你可知这世间多少修士,因灵根所限,终生难有寸进?修行路上处处是坎。而你......“
他拍了拍周藏岳肩膀,眼中闪着惊喜光芒:“灵根尽无,入我丹道一门,不靠灵根取天地灵气,而以万物本源为引。这条路虽与众不同,却可保你一生无忧。“
周藏岳怔怔地望着二长老,一时难以消化这番话中的深意。
正午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将药柜的阴影拉得很长。二长老罕见地收拾了正屋,每个药抽屉都擦得干干净净,上面的标签墨迹未干,散发着松烟墨的清香。石桌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一本厚册,显然是刚准备好的。
“坐。“二长老倒了两杯清水,虽然身上还带着些许酒气,但动作却异常稳健,“从今日起,你便是我真正的传人。灵根之事,不必再放在心上。“
水杯在周藏岳手中微微一颤。
“世人皆道修行靠灵根,如同草木靠根须吸水。“老者的声音带着奇异的清醒,“但他们不知道,有些传承本就不要这些束缚。丹道一途,重在悟性,贵在坚持。你灵根尽无,反而能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
窗外老槐树的影子慢慢倾斜,斑驳的光影落在二长老斑白的鬓角。他忽然从怀中取出一块残破的木牌,上面刻着模糊的古纹,却始终不说来历。
“入我门下,学的是安身立命的本事。“二长老的指尖抚过木牌裂纹,那古朴的纹路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丹药之道,可治病救人,可延年益寿,可助人修行。学好这门手艺,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得?你可愿学......“
“弟子愿意!“周藏岳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向着二长老郑重地磕了三个响头。额头触碰冰冷的地面,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这三个多月来,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前路。
二长老微微颔首,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扶起周藏岳,将那块古木牌郑重地放在弟子手中:“这木牌跟随老夫七十余载,今日便传于你。记住,丹道重德,以药济世,方为正道。“
黄昏时分,二长老带着周藏岳来到后院井边。“这口井通着地下灵脉,每月十五月圆时,井水会带上一丝太阴的精华。“二长老取出一只青玉瓶,井水入瓶时泛起淡淡银光,“但今日你只需记住:丹道重在理解药性,掌控火候,不在灵根优劣。“
他忽然将玉瓶举到周藏岳面前:“看好了,这太阴的精华若引入破碎的灵根,便会如万针穿脉。但若用来炼丹,却是上好的药引。记住这个道理:万物皆可为用,关键在于方法。“
翌日清晨,天还未亮,二长老便将周藏岳带到丹炉前。“今日起,你先从最基础的烧火开始。“老者指着炉灶旁的柴堆,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根烧火棍,“莫要小看这烧火的功夫,控火是丹道根基,关系到成丹的品质。“
周藏岳依言蹲下身,开始往炉膛里添柴。起初他不得要领,柴火添得太多,炉火反而因缺氧而变得微弱。二长老二话不说,烧火棍“啪“地一声打在他手背上,顿时泛起一道红痕。
“蠢材!“二长老冷声道,“松木易燃但不耐烧,需搭配硬木使用;桦木火势平稳,适合文火慢炖;檀木火旺而持久,但需注意控制火候。这般简单道理都记不住?“
周藏岳忍着疼痛,重新调整添柴的方式。他先铺一层松木引火,待火势起来后加入桦木维持,最后才添入檀木。这次炉火果然变得稳定而持久。
“看火色。“二长老的烧火棍指向炉膛,“橘红色为文火,适合温养药性;明黄色为中火,用于提炼精华;白亮色为武火,可融炼难化的药材。“说着他突然将烧火棍往周藏岳肩头一戳,“若是分不清火色,便是这般灼痛之感!“
接下来的日子,周藏岳每日都与炉火为伴,也与师父的烧火棍为伴。清晨天未亮,他就开始生火,稍有差错就会挨打;正午时分,他练习在最短时间内转换火势,慢了要打,快了也要打;傍晚学习保持炉温稳定,温度稍有波动,烧火棍便毫不留情地落下。
有时二长老会突然往炉膛里洒一把药粉,若周藏岳不能立即根据火焰颜色的变化说出药粉名称,烧火棍就会重重敲在他的手指上。“赤芍粉会让火焰泛紫,当归粉使火色转青...“老者每说一句,烧火棍就应声而落,“记不住?那就让身子记住!“
两个月后,周藏岳的手背上已是伤痕累累,但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控炉火。他能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仅凭肉眼判断炉温,误差不超过十分之一;能在十息之内将文火转为武火,又能在顷刻间让熊熊烈火归于平静。更难得的是,他只要看到火焰颜色稍有变化,就能立即判断出是何种药材投入炉中。
“不错。“二长老难得地露出赞许的神色,手中的烧火棍却依然没有放下,“控火之要,在于心静。你虽无灵根,但对火候的把握却颇有天赋。“说着,他突然一棍点在周藏岳的穴位上,“但切记,不得骄傲......“烧火棍在空中划过,发出凌厉的破空声。
周藏岳忍着疼痛躬身称是。他知道,这条丹道之路,注定要在师父的棍棒下前行。但每当他想要放弃时,就会想起那日拜师时的誓言,想起二长老说的“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得“。
周藏岳虽不能实际操作炼丹,却在理论上学得越发深入。二长老虽然终日酒不离手,但讲解起来却条理清晰,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
又是一个月圆之夜。
这次二长老提前三日就开始饮酒,待到十五那日,已经醉得不成样子。周藏岳守在丹房外,听着里面传来的呓语:“孩子...我的错...“
临近天亮,他轻轻推门进去,只见二长老醉倒在地。周藏岳默默为师父盖上衣袍,在收拾狼藉时,发现了一幅小小的画像,画中的少年眉眼与二长老相似。
接连三日,二长老醉得不省人事。周藏岳每日都会悄悄进来照料。第三日黄昏,老者醒来,看见周藏岳正捧着热粥站在榻前。
老者的目光掠过周藏岳被炉火熏黑的手指,眼中闪过一丝波动。他起身取出一只紫檀木盒,里面是一套精致的药杵和药臼。
“今日起,先学认药辨材。“二长老的声音沙哑却郑重,“待你理论基础扎实了,再慢慢尝试实际操作。“
午后的阳光洒在药田上,二长老一边小酌,一边讲解《百草经》的奥秘。“采药之要,首在时机。“他指着晾晒的药架,“灵叶草要晨露未晞时采,黄芩需午时挖根,防风要阴干十日...这些道理你要牢记在心。“
周藏岳认真记下每一个要点,虽然不能亲手操作,但对丹道的理解却日益加深。他发现二长老虽然看似醉醺醺的,但对每一味药材的习性、功效、炼制方法都了如指掌,往往能说出书中没有记载的诀窍。
半个月后,二长老取出一枚清心丹:“看好了,这是成丹时的灵气流转。你如今只需观摩,记住这种灵气运行的轨迹。“
丹药在玉盒中发出柔和白光,周藏岳仔细观察着灵气运行的轨迹,将每一个细节牢记在心。
“很好。“二长老颔首,“记住,丹道之重,不在急于求成,而在厚积薄发。你灵根虽无,但若能精通此道,将来无论是为自己调养,还是为他人炼丹,都足以安身立命。“
傍晚收工时,周藏岳坐在药田边,看着夕阳下的青焰炉。二长老的话在他心中回荡:灵根尽无,反而因祸得福,能够专心研习丹道。这门手艺学好了,确实可保一生无忧。
远处晚钟响起,周藏岳知道,这条与众不同的修行之路才刚刚开始。没有灵根又如何?只要循序渐进,终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