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5章 窑洞能炼铁烧砖做木炭

    谢广福却不慌不忙,从带来的包袱里拿出几捆用旧布条搓成的长绳和几根事先削好、刻了标准长度的麻绳。

    “大家看好了!”

    谢广福声音洪亮,开始现场教学,“量地没那么玄乎,咱们就用最笨但也最准的法子!长河,铁柱,你们过来拉住绳子这一头,对准我指的那个方向,拉直!对,绷紧!”

    他一边指挥,一边用步测和麻绳辅助,确定大致方向和大区块。

    “咱们先量出长和宽,遇到水洼或者不好走的地方,就绕过去,最后再减去这部分面积。每量出一丈,就在地上插一根小树枝做标记,树枝你们自己去找来。”

    他耐心地讲解如何用绳子丈量,如何计算亩数,如何在地形图上标记边界和特殊地貌。

    谢锋则带着两个人,跟在后面,用炭笔在松墨斋买来的那一刀纸上记录下每一个测量数据和标记点的位置。

    一开始,汉子们还有些手忙脚乱,但在谢广福清晰明确的指令和谢锋的示范下,很快就摸到了门道。

    尤其是谢长河和谢铁柱等几个脑子灵活的,不到一个上午,就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种简易测量法,能够带领小组独立完成一小片区域的测量工作了。

    谢广福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他退到旁边一处稍高的土坡上,目光锐利地扫过整个湿地和周边区域。

    从随身腰包里掏出炭笔和厚厚一叠纸,开始快速绘制更详细的地形草图,纸上不仅记录已经测量的地块,还要标注出地势的高低走向、水源的位置和流量、不同区域的土质情况,甚至哪里适合未来开挖主干渠,哪里需要修建排水沟,都在他的图纸上留下了初步的标记,其专业程度,就算是现代专业搞农村规划的人来看,都要竖起大拇指夸上一夸。

    中午回家吃饭休息时,谢广福对谢锋说:

    “下午我得去窑洞那边看看,铁匠他们干活我有点不放心,测量的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了,按上午的进度,应该没问题吧?”

    谢锋扒拉着碗里的饭,毫不犹豫地点头:

    “爹你放心去,没问题。这点活不算什么。”

    他语气轻松,确实,相比起他以前在部队里每天的高强度训练和这段时间有意识维持的体能锻炼,这种测量土地的活计,虽然需要奔波,但对他来说并不算多么辛苦。

    反观谢长河、谢铁柱等人,虽然学会了方法,但一上午的来回奔跑、拉绳、打桩记录,已经让他们有些气喘吁吁,额上冒汗,显然是这几年饥荒导致身体亏空尚未完全恢复。

    谢锋让他们中午多休息会儿,几人却都不肯,铆足了劲说:“锋哥儿你都不累,我们歇啥?接着干!”仿佛暗暗在和谢锋较劲,不想被比下去太多。

    下午继续干活时,这种对比更加明显了,谢锋依旧步履稳健,动作高效,记录清晰。

    而谢长河他们虽然咬牙坚持,但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气息也粗重了许多,他们不得不承认,谢锋比他们强太多太多了。

    谢广福休息好了,便来到了后山那一片废弃的炼铜窑区。

    谢铁匠带着十来个汉子已经清理了大半天,六口大小不一、形制各异的窑洞初步露出了原本的模样。

    这些窑洞大多有一人多高,历经风雨,外表斑驳,但主体结构看起来还算完整。

    谢广福没有急着发表意见,而是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医生,开始仔细“望闻问切”。

    他围着每一口窑洞慢慢转圈,仔细观察窑体的材质、窑门的形制、残留的通风口痕迹,又伸手触摸窑壁,感受窑壁的厚度和烧蚀程度,最后还要探身进去,仔细查看内部的结构和残留的炉渣。

    大脑飞速运转,结合着前世的知识和眼前的实物,快速评估着每一种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本。

    周围的汉子们都屏息看着,虽然不明白谢广福的一系列举动,但是总感觉他很厉害的样子,大家都不敢多说话,耐心的等待这位“见多识广”的广福哥给出结论。

    良久,谢广福才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脸上露出了胸有成竹的笑容,向眼巴巴望着他的谢铁匠和众人,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话解释:

    “铁头,各位乡亲,咱们运气不错!这几口老窑,收拾收拾,都是宝贝!”

    谢广福声音洪亮,带着让人信服的力量。

    他先指向那口最大的、形状像倒扣的螃蟹壳的炉子:“瞧见这个大家伙没?叫蟹壳炉,这以前是炼铜的大家伙,炉膛够大够结实。咱们把里面的废铜渣子清干净,内壁再给它糊上一层厚厚的、用炭粉和黏土混的耐火烧泥,把它加高一点点,再把旁边那个鼓风的洞口修整一下,以后化那些铁疙瘩,主要就靠它了!”

    谢铁匠眼睛瞬间亮了,激动地搓着手:“能成?真能成?”

    “肯定能成!”谢广福肯定道,然后又指向旁边几个馒头形状的小窑:

    “这几个小的馒头窑,用处更大!咱们把里头清干净,同样糊上一层好黄泥或者咱们后山那种白色的土当耐火内胆,底下再给它挖几条像‘米’字一样散开的火道,这就是现成的烧青砖的好窑口!”

    最后,他又指着几个结构更简单、像是用来烘烤或预热矿石的焙烧窑:

    “这几个也别闲着,咱们在窑底铺上一层石灰石,顶上留好排烟的口子,这样,白天咱们用旁边的窑烧砖,晚上就能用这几个窑来闷烧石灰!一点儿不耽误!”

    “总的来说,除了那个最大的炼铜竖炉因为烧得太狠、里面结构损坏比较厉害,不适合简单改成砖窑之外,其他这些馒头窑、蟹壳炉,咱们稍微改造一下,就能先炼铁、再烧砖,甚至还能烧石灰!这叫物尽其用!”

    这时,跟着来干活的外姓姚家两兄弟,姚大和姚二,挤上前来。

    他们两人都是憨厚实在的性子,以前在家就自己垒过土窑烧木炭。

    姚大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问:“广福哥,您懂得真多!俺们就想问问,这窑……能改来烧木炭不?俺们兄弟俩以前弄过,有点手艺。”(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不错,请把《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