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6章 谢广福窑洞教学

    谢广福闻言,哈哈一笑,用力拍了拍姚大的肩膀:

    “问得好!当然能!而且正合适!烧金属烧砖都行,烧木炭更是小菜一碟!”

    他转向所有人,有的人没有接触过窑洞,听得一知半解的,他只能用最直白的话解释道:

    “咱们看这些窑,像个闷罐子对不对?顶是圆的,门小,还有烟囱。这模样,天生就是用来闷烧木炭的好家伙!为啥?因为它密封性好,里面容易形成咱们烧炭最需要的‘缺氧’环境。”

    “改造起来也简单得很:先把里面以前的矿渣子清干净,在窑底铺一层干沙子或者碎砖头,隔开地面的湿气,然后在窑门下面或者原来鼓风的地方,开个小点的进风口,最后把顶上的烟道疏通一下,插节竹筒当烟囱。就这么简单,快的话半天就能改好一口窑,连新砖都不用砌!”

    姚大好奇的问:“那要怎么烧?”

    “具体怎么烧?得把砍来的木柴顺着立起来塞满窑,顶上盖点茅草再糊层泥封顶。从下面进风口点火,看着烟囱冒烟,一开始是黑烟,后来变白烟,最后变成淡淡的青烟,有经验的老师傅一看烟色就知道里面烧到啥程度了。等冒青烟了,立马把进风口和烟囱都堵死,让它自己再闷烧两三天。等窑里温度凉下来,打开一看,嘿!保准是一窑上好黑亮的多孔木炭!”

    谢广福说得起劲,也不管他们听不听得懂,继续科普:“咱们村湿地那边,芦苇、杂木多的是,弄过来,晒干了就是好材料,再不济,青屏山上多的是木头,姚大姚二你们有经验,正好带着大家干。这木炭可是好东西,咱们自己炼铁、烧砖、冬天取暖都能用上!有多余的,还能拉到京城那边去卖钱!我听说那边的木炭价钱,比柴火贵好几倍呢!”

    谢广福这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复杂的工艺原理说得明明白白,仿佛一幅清晰的工艺图在众人眼前展开。

    姚大姚二听得连连点头,兴奋得脸都红了,仿佛已经看到了窑火熊熊、木炭成堆的景象。

    其他汉子们也听得热血沸腾,原本看似无用的破窑,在谢广福嘴里竟然变成了能生金蛋的母鸡!

    “清渣、垫砂、加风孔”,简单的三步走,烧制几天之后就能产出第一批木炭,小窑家用,大窑甚至可以尝试量产。

    这些古老的铜窑,在谢广福的规划下,必须要实现“炼铁、烧砖、烧炭、闷石灰”的循环利用,为零起步的桃源村注入最急需的工业血液。

    谢铁匠在一旁听完全程,更是激动得恨不得立刻动手,他已经看到无数的农具、铁锅在向他招手了。

    姚大和姚二也听得两眼放光,谢广福的描述不仅清晰,而且仿佛亲手操作过一般,连烟色变化都说得一清二楚。

    他们原本那点自己摸索烧炭的经验,在谢广福这套完整成熟的流程面前,显得格外粗浅。

    姚大搓着手,既兴奋又有些不确定地问:

    “广福哥,您说得太对了!这闷窑的关键就是看烟色和封窑的时机!俺们以前就凭感觉,时好时坏。您说这黑烟转白烟再转青烟,大概得烧多久?俺们心里好有个数。”

    谢广福赞许地点点头:“问得好!这不能全凭死记时间,得看柴火的干湿、粗细和窑的大小。一般来说,像这种小馒头窑,柴火要是干透,大火烧起来后,大概一到两个时辰烟色就会开始变淡转白,再烧半个到一个时辰,看到烟囱口冒出那种淡淡的、有点透明的青烟,就是时候了!大窑时间要更长些。最关键是多看多试,经验就出来了。”

    姚二紧接着问:“广福哥,那窑底垫干沙隔湿,俺们以前没想到这层!要是垫的沙子不小心带了点潮气,会不会影响出炭?”

    “会!而且影响很大!”

    谢广福肯定道:“潮气上去,窑温就不均匀,容易有的地方烧过了成灰,有的地方还是生柴。所以垫层的砂子一定要晒得干透透的!最好能在窑门口用碎砖砌个小坎,防止雨水倒灌。”

    姚大又问:“还有这封窑的泥,有啥讲究不?俺们以前就用普通黄泥,有时候封不严实,漏了气,一窑炭就废了一半。”

    “最好用黏性大的黄泥掺上切碎的麦草或者茅草,草能拉住泥,干了不容易裂开漏缝。糊泥的时候要用力拍实,特别是接缝的地方,不能留一点缝隙。”

    谢广福耐心解答,这些都是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细节。

    兄弟俩又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谢广福都一一解答,条理清晰,仿佛这一切早已烂熟于心。

    姚大和姚二对视一眼,脸上充满了敬佩和不可思议,姚大终于忍不住,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广福哥,您……您咋懂这么多?连这些细节都清清楚楚?俺们自己烧过炭的都没您琢磨得这么透!”

    谢广福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想起了现代那个早已模糊的故乡,小时候父母生病走后,他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放牛砍柴,田间地头什么活都干。

    村后山沟里就有废弃的土窑,他和小伙伴们曾好奇地模仿大人,偷偷捡了柴火去试过,虽然次次都被熏得灰头土脸,甚至挨过骂,但那点火、看烟、期待开窑的记忆却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后来爷爷奶奶过世了,他早早离家,从工地最底层的小工做起,绑钢筋、搅水泥,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他肯学肯钻,靠着夜以继日的自学和实践,一步步从工头做到测绘、评估,最终沉迷于实用建筑学,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建筑师。

    那三十年,他接触过的何止是高楼大厦?从传统的夯土建筑、砖石结构,到地方性的窑洞、木构,桥构,甚至各种民间土建筑的手工艺,只要与“建造”相关,他都有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和涉猎,积累的知识远非一般学院派建筑师可比。

    但这些,都无法对外人言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不错,请把《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