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雨来得又急又冷,豆大的雨点砸在“同心配送”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晕开一片模糊的水痕。李默刚走出旋转门,就被一群举着话筒的记者围了个严实。黑色的采访话筒挤在他面前,上面的水珠顺着金属网往下滴,像无数双紧盯的眼睛。
“李总,请问‘全自主配送机器人’试点后,已有骑手反映订单量减少,这是否意味着联盟在变相裁员?”
“公益组织质疑你们忽视 AI伦理,没考虑骑手的未来,您怎么回应?”
“有骑手说‘机器人抢饭碗’,你们会暂停试点吗?”
嘈杂的提问像雨点一样砸过来,李默的西装肩头很快被雨水打湿,冰凉的触感顺着衣领往下渗。他抬手想拨开话筒,却被更往前挤的记者挡住去路——最前排的女记者举着录音笔,声音尖锐:“您只需要回答,是否考虑过骑手的生计?”
李默的喉结动了动,视线越过人群,看见街对面的公交站台下,有个穿蓝色骑手服的人正举着手机拍这边,雨水打湿了他的安全帽,帽檐下的脸看不清表情,却让李默心里猛地一沉。他最终没多说什么,只道“我们会用事实回应”,便在助理的护送下钻进了车里。
车门关上的瞬间,外界的嘈杂被隔绝在外,只剩下雨刷器“唰唰”的声响。李默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紧的眉心,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是林溪发来的消息:“等你回来,报表我整理好了,热了咖啡。”简短的一句话,却让他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
车子驶进地下车库时,雨势小了些。李默快步走进电梯,按下顶层的按钮——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透过玻璃门,能看见林溪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摊着一叠厚厚的数据报表,电脑屏幕上满是折线图。她听见脚步声,抬头朝他笑了笑,手里还握着支红色的马克笔:“回来啦?先喝口咖啡,还热着。”
李默走过去,拿起桌上的白瓷杯,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口。林溪把报表推到他面前,红色的马克笔在“试点地区骑手数据”那页画了圈:“你看,这是试点半个月的数据——骑手总数不仅没减少,反而因为机器人分担了 50公里以上的远距离订单,骑手们能集中跑 3公里内的近单,人均日订单量从 32单涨到了 41单,收入平均提高了 20%。”
她指着折线图上向上的曲线,眼里亮着光:“我还联系了试点配送站的站长,他说有三个之前想辞职的骑手,现在都留下来了——因为能准时下班,还能多陪家人。那些‘裁员’的说法,是有人断章取义,把个别骑手不适应订单结构调整的情况放大了。”
李默看着报表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还有林溪用不同颜色标注的备注——黄色便利贴写着“重点:骑手老王,远单减少后日均多 5单,收入增 300”,绿色便利贴画着笑脸:“骑手小张:终于能接孩子放学了”,心里的凝重慢慢散去。“光有数据还不够,”他抬头看向林溪,“我们得去试点城市,找骑手聊聊,拍点真实的采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林溪立刻点头:“我已经订了明天早上的高铁票,酒店也看好了,离配送站近。”她伸手拿过电脑旁的录音笔,“还带了这个,咱们去跟骑手好好聊聊,让他们自己说。”
第二天清晨,高铁驶进试点城市时,阳光刚好穿透云层。配送站在城郊的一个工业园里,红色的招牌上写着“同心配送 XX站”,门口停着几十辆蓝色的配送车,车把手上挂着骑手们的保温箱,有些箱子上还贴着孩子画的贴纸。
站长早就等在门口,手里拿着个厚厚的文件夹:“李总,林小姐,你们可来了!昨晚我跟骑手们说今天你们来,老王特意把这半年的工资条都带来了。”
话音刚落,一个穿蓝色骑手服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过来。他约莫五十岁,头发里掺着些白丝,手上的老茧又厚又硬,指关节处还有道浅疤——是之前送单时被自行车刮到的。“李总,林小姐,你们可得给我们说说清楚!”老王的声音有点急,从口袋里掏出一叠叠得整齐的工资条,边角有些磨损,“你看,这是三月的,我一天跑 30单,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才挣五千二;这是上个月的,机器人送远单,我跑近单,一天跑 40单,还不用跑那么远,挣了六千四!”
他把工资条摊在桌上,阳光落在上面,红色的数字格外清晰。“以前我早上六点出门,晚上九点才能回家,孙子都睡了;现在下午六点就能到家,能陪他玩会儿积木,还能给老伴搭把手做饭。”老王说起孙子时,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从手机里翻出照片——照片上,一个小男孩抱着积木,旁边放着老王的安全帽,笑得特别甜。
林溪立刻打开手机录像,镜头对着老王手里的工资条,又转向他脸上的笑容:“王师傅,您觉得机器人配送对您来说,是帮忙还是抢饭碗呀?”
“当然是帮忙!”老王提高了声音,周围的骑手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我之前跑远单,来回两小时,就挣十块钱,现在不用跑了!”“我女儿上小学,现在能准时去接她了!”“机器人能扛重的,我们送轻的,省力多了!”林溪一边录视频,一边点头,李默则拿出笔记本,把骑手们说的收入变化、时间安排一一记下来,偶尔追问一句“您这个月比上个月多挣了多少”,笔尖在纸上写得飞快。
调研结束时,夕阳把配送站的影子拉得很长。骑手们送李默和林溪到门口,老王还塞了袋自家种的橘子:“林小姐,你录的视频可得好好发,让大家知道,机器人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帮我们的!”
晚上住在调研酒店,房间里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林溪坐在书桌前,对着电脑剪辑白天的采访视频——屏幕上,老王举着工资条的画面清晰可见,旁边还放着骑手们的订单记录截图。李默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握住她的肩膀,指尖揉着她发酸的肩颈:“今天记者围堵我的时候,我突然有点慌,脑子里一片空白,幸好你早有准备,整理了数据,还想着来调研。”
林溪转过身,靠在他怀里,脸颊贴在他的衬衫上,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橘子香——是老王给的橘子沾到的。“我们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啊,”她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不管遇到什么争议,只要我们站在骑手这边,把他们的真实情况说出来,就不怕别人误解。你负责顶住外面的压力,我负责把事实整理清楚,咱们一起,不就是最好的办法吗?”
李默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手臂收得更紧:“以前总觉得做企业要追求效率,现在才明白,效率之外,更要看见人的需求。是你提醒我,不能只盯着数据,还要盯着数据背后的人。”
第二天上午,调研视频准时在“同心配送”的官方账号发布。视频开头,是雨天记者围堵的片段,接着切换到老王举着工资条的画面,配上骑手们的采访录音,最后是试点地区骑手收入和订单量的对比图表。没过多久,评论区就热闹起来:
“原来机器人是帮骑手减负的!之前还以为是抢饭碗,错怪了!”
“看到老王说能陪孙子,突然觉得很暖——科技不就是要让人过得更好吗?”
“这才是真正的人机共生吧!不是取代人,而是帮人做更适合的事!”
李默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屏幕上不断增加的留言,伸手握住旁边林溪的手。她的手暖暖的,指尖还带着剪辑视频时留下的键盘印。“你看,”李默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是你让我明白,最好的辩护,永远不是争辩,而是站在初心这边,把真实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林溪回握住他的手,视线落在窗外——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办公桌上,照亮了她整理的数据报表,也照亮了两人交握的手上,那枚小小的、象征着“同心”的戒指。
他们都知道,未来还会遇到更多关于科技与伦理的争议,但只要他们还像现在这样,并肩站在一起,盯着“让人过得更好”的初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像配送站的骑手们说的,机器人和人,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起,把日子过得更踏实,更温暖。(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