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宝贵的隐形资产

    时值2004年盛夏。

    经过数月磨合,徐老怪已完全掌控了剧组节奏,王盛前期定下的美学基调和工业化流程得以严格执行。

    眼见项目步入稳健轨道,王盛便逐渐将日常执导权彻底交付徐客,自己则从繁琐的片场事务中抽身,转而处理集团战略以及……一桩被他“拖延”已久的私事——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作为北电管理系97级本科生,王盛当年的入学就曾引发轰动。

    然而,其事业发展的迅猛程度远超常人想象,短短数年间便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盛影帝国,早已无法像普通学生那样按时上课、完成课业。

    但北电,尤其是管理系,始终对他敞开特殊通道。

    这其中,管理系系主任张惠民功不可没。

    几年来,这位面容和蔼、心思缜密的系主任,一直是王盛在校内事务的“隐形守门人”。

    从协调因拍戏、跨国商务而缺席的课程考勤,到安排专人“协助”完成平时作业,再到在各类考试中提供“便利”,张主任事无巨细,处理得滴水不漏。

    他之所以能在这个位置上稳坐至今,甚至在校长更迭中也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高层清楚,他是维系王盛与北电这层“香火情”的关键人物。

    王盛,早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优秀校友。

    他执掌的盛影传媒集团,通过A股上市、中影盛世院线联盟、电影厂协作体以及遍布全国的制作发行网络,已然与中国电影产业生态深度绑定,形成了事实上的“盛影系”。

    在电影系统内部,尤其是那些出身北电管理系的官员们眼中,王盛已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者,更是他们这一派系在市场化改革浪潮中,于体制外培育出的、最具实力的“下一代掌门人”。

    无论他未来是否正式进入体制,其掌握的资本、渠道、内容生产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注定他将成为影响中国电影格局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维系和壮大“北电管理派”利益与影响力的不二人选。

    当初王盛选择回炉攻读管理系研究生,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得“学生代表”身份,为进入诸如全国青联乃至更高层级的人大、政协做铺垫。

    但时移世易,如今的王盛声望如日中天,已无需凭借“学生代表”这块敲门砖。

    对他而言,这个硕士文凭,更多是给母校一个交代,也是为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画上一个形式上的句号。

    六月底的京城,暑气初显。

    王盛难得地出现在了北电校园,径直走向管理系主任办公室。

    “张主任,久等了。”王盛推门而入,语气熟稔。

    “王盛同学,你可算来了!”张惠民立刻从办公桌后起身,脸上堆满热情而又不失分寸的笑容,快步迎上握手,“知道你忙,《大闹天宫》是全球瞩目的大项目,徐客导演那边还顺利吧?”

    “有徐导掌舵,一切按计划推进。”王盛淡然一笑,在沙发上坐下,“我这是忙里偷闲,来处理一下毕业论文这块‘心病’。”

    “哎,怎么能说是心病呢!”张主任亲自给王盛沏了杯上好的龙井,“你的实践就是最好的研究!你的论文选题《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中的资本、技术与内容创新——以盛影传媒发展模式为例》,几位指导老师都看了初稿,评价非常高!认为不仅紧扣时代脉搏,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这话倒不全是恭维。

    王盛的论文,本质上就是将他过去几年带领盛影传媒进行市场化探索、工业化建设、国际化布局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理论提炼。

    其中涉及的对电影产业链整合、资本运作模式、技术驱动内容升级、以及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思考,很多都是国内学界尚未深入触及的领域,其价值远非一般纸上谈兵的学术论文可比。

    “框架是几位老师帮忙搭的,具体数据和分析,集团战略部提供了些支持。”王盛语气平和,他清楚自己这篇论文的“含金量”更多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实践背景。

    “互相成就,互相成就嘛。”张主任笑呵呵地坐下,压低了些声音,“答辩安排在下周三,评审组由我、李教授、还有广电总局研究室的刘副主任组成。

    流程你放心,就是走个过场,主要是听听你这位‘实践派总师’的高见。校长那边也特意关照了,务必确保你顺利毕业。”

    王盛点点头,对这种安排早已习以为常。

    到了他这个位置,学历本身已无足轻重,但这层师生关系和母校渊源,在注重人情与派系的文化圈内,依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对了,”张主任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更加推心置腹,“王盛啊,校长和我的意思呢,你这个硕士读完了,是不是……考虑再往上走一步?”

    王盛挑眉,看向他。

    “读个博士!”张主任眼中闪着光,“还是在咱们管理系。你看,你现在是产业领军人物,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高度还可以再提升一下嘛。

    读个博士,无论是对于你个人学术修养,还是对于未来在更大平台上发声,都更有裨益。

    学校方面,可以为你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导师团队绝对是一流的,包括聘请业界的顶尖专家共同指导,确保不影响你的正常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王盛端着茶杯,轻轻吹开浮叶,没有立刻回答。

    他明白北电的意图。

    用一个博士头衔,将他更紧密地捆绑在学校和“北电管理派”的战车上。

    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产业巨子,其象征意义和话语权分量是不同的。

    这既是北电对外展示其培养“顶尖人才”能力的活招牌,也是体制内派系巩固自身影响力的重要一环。

    见他沉吟,张主任又补充道:“而且,你想想,未来若有机会在更高层面的文化政策咨询、产业规划中发挥作用,有一个博士身份,很多事情沟通起来也更方便,是不是?”

    这话已经说得相当直白。

    王盛如今虽在体制外,但其影响力早已渗透到决策层面。

    一个博士头衔,在某些场合,确实是一张更便于通行的“名片”。

    “博士……”王盛沉吟片刻,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容,“张主任和学校的美意,我心领了。这件事,容我考虑考虑。眼下,还是先把这个硕士顺利送走。”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张主任见王盛没有直接拒绝,心知有戏,连忙笑道,“你先忙毕业答辩,博士的事不急,随时等你消息。”

    一周后,论文答辩在管理系一间小会议室低调举行。

    正如张主任所保证的,过程异常顺利。

    三位评审教授提问更多像是请教和交流,王盛结合盛影的实际案例侃侃而谈,从“电影厂联盟”到“中影盛世院线”的渠道下沉,从《博物馆奇妙夜》的全球发行到《首尔别离》的冲奖策略,其宏阔的视野和精准的操作细节,让几位教授听得频频点头。

    答辩结束,评审组一致通过,并给予了“优秀”的评价。

    当王盛走出答辩教室时,张主任已在门外等候。

    “恭喜啊,王盛同学……不,现在该叫王盛硕士了!”张主任笑着上前再次握手,“手续这边我会尽快帮你办妥,学位证书和毕业证到时候直接派人给你送到公司。”

    “有劳张主任费心。”王盛点头致谢。

    “那……博士的事?”张主任不忘再次提醒,眼神中充满期待。

    王盛抬眼望向窗外,夏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校园里,年轻的学子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充满朝气,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

    “博士……可以读。”王盛终于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但我有几个条件。”

    “你说!”张主任精神一振。

    “第一,研究方向必须紧密结合产业最前沿,比如数字技术对电影制作发行范式的颠覆性影响,或者流媒体时代的内容战略,不能是空泛的理论。”

    “没问题!完全可以按照你的产业洞察来设定!”

    “第二,学习方式必须足够灵活,我不可能定期来上课。可以采用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国际交流相结合的模式。”

    “这是当然,定制化培养方案!”

    “第三,导师组人选,我需要有最终确认权。既要有一流的学者,也必须包括具有国际视野和实战经验的产业领袖。”

    “完全可以!学校会全力配合,组建最顶级的导师团队!”

    “那就这样吧。”王盛收回目光,看向张主任,“具体细节,让集团办公室和学校对接。”

    “好!好!太好了!”张主任喜出望外,紧紧握住王盛的手,“王盛啊,北电以你为荣!管理系以你为荣!你放心,所有事情,我一定安排得妥妥当当!”(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不错,请把《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