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客串、国际范

    2004年4月7日。

    京城怀揉,成龙快乐园(一期)摄影棚区及外景地。

    《大闹天宫》开机第七天。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一号摄影棚内却已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这座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巨型摄影棚,此刻正化身为花果山的核心区域——水帘洞的内景。巨大的绿幕环绕四周,为后期合成浩瀚瀑布和洞天福地留下空间。

    棚内温度湿度经过精确控制,以模拟洞窟中湿润微凉的环境。

    美术指导霍廷霄带领的团队展现了惊人的功力。

    他们并非完全依赖CG构建环境,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体搭建。

    洞内的石笋、钟乳石由特殊树脂材料翻模制作,形态逼真,触感冰凉;中央的“石猴宝座”更是精雕细琢,融合了天然野趣与王者气派,上面铺着由道具组精心做旧的兽皮。

    灯光师赵小丁团队运用了数十组不同类型的灯具,模拟透过水幕折射进来的天光,光斑摇曳,水汽氤氲,营造出既神秘又充满生机的洞府氛围。

    今天要拍摄的是群猴宴饮的盛大场面。

    数百名身着定制猴形戏服的武行和特约演员,在动作导演袁和平及其团队的指挥下,进行着最后的走位排练。

    这些戏服并非简单的连体衣,而是根据猿猴解剖学结构进行了设计,内置活动关节,辅以特效化妆,力求在动作时肌肉线条自然流动。

    毛发由真假发混合编织,在特定灯光下呈现出层次分明的质感。

    六小龄童(章金莱)身着齐天大圣的早期战袍——并非后世明光锃亮的锁子甲,而是更接近甲骨与皮弁结合、带着原始粗犷美感的服饰。

    他坐在宝座上,眼神灵动,抓耳挠腮,与身边几只由身材矮小特型演员扮演的小猴互动,活脱脱便是猴王本尊。

    为了这一刻,年过四旬的他在开机前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体能恢复和猴戏动作温习,此刻状态正佳。

    执行导演喊了“预备”,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王盛和总导演徐客并排坐在监视器后。

    徐客全神贯注,手中拿着分镜图,不时与身旁的副导演低声交流。

    王盛则神情沉稳,目光扫过现场每一个环节,更像一位坐镇中军、审视着自家工业体系首次大规模协同作战的统帅。

    “《大闹天宫》,第七日,第十二场,第三镜,Action!”

    场记板敲响。

    鼓乐声起(后期配),扮演猴群乐队的演员们卖力地模仿着敲击石磬、吹奏骨笛的动作。

    群猴在袁家班武行的带领下,端着由水果、清泉(道具)组成的“酒宴”,穿梭嬉戏,翻腾跳跃,场面热闹而不混乱。

    六小龄童一个箭步跃上石台,接过“小猴”奉上的“仙桃”,咬了一口,随即兴致勃勃地加入到猴群的舞蹈中,将孙悟空的喜悦不羁与天生的领导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Cut!”徐客盯着监视器回放,微微皱眉,“左边第三排那只穿帮了,眼神看镜头了。道具组,检查一下二号机位前景的石榴,颜色太鲜艳,做旧。猴群B组的动作再松散一点,这是宴饮,不是练兵。”

    命令被迅速执行。调整,重拍。如此反复了三条,徐客才满意地点点头,看向王盛。

    王盛颔首表示认可:“氛围对了,孙悟空的‘猴性’和‘王气’兼具。物理场景的真实感,是后期CG的基石,这点我们抓得很好。”

    这正是王盛极力推动的“中国电影工业化”在此刻的具象体现:不再是作坊式的凭经验感觉,而是标准化的流程、专业化的分工、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

    基地配套的后期公司团队早已进驻,实时处理现场采集的数据,为后续的视觉特效做准备。

    上午的拍摄告一段落,剧组短暂休息。

    就在这时,王盛的助理拿着卫星电话快步走来,低声道:“王董,赵劲松总监从洛杉矶传来的消息,《功夫》的北美首月票房详细数据出来了。”

    王盛接过电话,走到相对安静的角落。

    电话那头,赵劲松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王董,首月票房最终统计,9344万美元!远超新线最初的6000万预期!而且后劲十足,影院上座率依然坚挺,已经确定转入长线放映。

    凯文·布朗刚才亲自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有信心最终票房能突破1.2亿,甚至向1.5亿发起冲击!

    这绝对是星爷导演生涯最卖座的电影,也是华语电影在北美市场新的高峰!”

    听到这个数字,王盛也没有太过于惊讶。

    这个结果在他意料之中。

    有了前作《功夫足球》在北美打下的“无厘头+真功夫”的观众基础,加上新线影业此番不遗余力的宣发投入——从大规模开画到针对性的媒体评论引导,以及周星星本人经过《功夫足球》淬炼后更趋成熟的作者表达与商业元素的平衡,《功夫》的成功几乎是水到渠成。

    刚刚挂断电话。

    “盛哥!”周星星笑着迎了上来,语气熟稔中带着敬意,“恭喜啊!《功夫》北美大卖,我也接到消息了!”

    “同喜,星星。这成绩有你一大半功劳。”王盛与他握了握手,“怎么有空跑到这山坳里来了?不在港岛准备新项目?”

    周星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新项目……还在慢慢想,不急。我是听说你们这里搞得阵仗很大,忍不住过来偷师学艺。”

    他环顾着庞大而有序的摄影棚,眼中流露出惊叹和一丝怀念,“看到你们拍《大闹天宫》,我就想起当年拍《大话西游》的时候……”

    他话语中带着些许感慨。

    当年的《大话西游》票房惨败,几乎让他倾家荡产,但影片中那个情根深种、充满后现代解构意味的孙悟空,却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经典。

    他对西游题材,始终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你们这个,不一样。”周星星指着现场的布景和忙碌的人群,“规模、技术、还有这种……工业化的感觉,是当年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这才是真正能体现咱们东方神话气魄的大制作。”

    王盛拍了拍他的肩膀:“时代在进步,电影工业也要跟上。怎么样,来都来了,有没有兴趣客串个角色?我这版《大闹天宫》,可是打算集齐百星,打造一个真正的‘神仙阵容’。”

    周星星闻言,非但没有推辞,反而眼睛一亮:“真的?有适合我的角吗?不用台词都行!”

    这时,一旁的徐客开口道:“早就给你留好了,东海龙王怎么样?带点喜剧色彩,但又不能太过,正好需要你那种‘冷面笑匠’的味道。”

    “东海龙王?好啊好啊!”周星星兴致勃勃,几乎立刻就要去试妆。

    事实上,王盛掌控下的《大闹天宫》项目,早已成为圈内无数艺人挤破头都想参与的顶级资源。

    从主角到只有几句台词的小仙娥,每一个角色都经过精心考量。

    李晓冉饰演的观音气质温婉超凡;吴刚的玉帝威严中带着无奈;刘洵的太上老君仙风道骨又透着几分诙谐……更有无数知名演员,哪怕只有一个镜头,也愿意前来“镀金”或还王盛一份人情。

    周星星的主动到来并被“抓壮丁”,不过是冰山一角。

    王盛对于剧组的管理也体现了其前瞻性。

    他没有采取完全封闭、严防死守的策略,而是让盛影公关部与各大媒体建立了沟通渠道,实行“媒体探班抽签制度”。

    每天收工后,都会有一家或几家幸运媒体,在剧组指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对演员或主创进行有限度的采访、拍摄。

    这既满足了媒体和公众对这部史诗巨制的好奇心,又在电影上映前持续制造话题和热度,大大节省了宣发费用。

    当然,核心剧情、关键造型和特效细节,依然处于严格的保密之下,维持着影片的神秘感与最终观影体验的震撼力。

    ……

    时光荏苒,片场的日子在紧张而有序的拍摄中飞快流逝。

    一晃眼,时间来到了2004年6月初。

    怀揉的夏日已然燥热,《大闹天宫》的拍摄也进入了中后期阶段。

    大部分实景戏份已经完成,剧组重心开始转向更需要依赖绿幕和后期特效的天庭、地府等宏大场景。

    而在太平洋彼岸,另一部由王盛幕后掌控、盛影传媒深度参与的好莱坞项目,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定档7月9日全球同步上映的《暮光之城》,正式启动了上映前的密集宣发期。

    由新线影业和华纳影业共同操刀,一系列精心制作的预告片、海报、病毒视频开始席卷全球各大媒体平台。

    预告片中,阴郁潮湿的福克斯小镇、苍白俊美的吸血鬼家族、与狼人群体间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以及贝拉与爱德华之间禁忌而充满张力的爱情,迅速抓住了年轻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眼球。

    范小胖作为女主角贝拉,其东方面孔在清一色的好莱坞青春片女主中显得格外独特,引发了广泛讨论。

    她在预告片中的表现,将一个敏感、倔强又深陷情感漩涡的少女形象刻画得颇为到位,令人期待。

    新线影业不惜重金,在纽约时代广场、伦敦莱斯特广场、东京涩谷等全球地标购买了巨幅广告牌。

    线上,与刚刚兴起的社交网络平台MySpace等合作,发起角色投票、主题曲抢先听等活动,营造出强烈的未映先热态势。(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不错,请把《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