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露还凝在李家庄的番茄叶尖上,小林就扛着智能水肥系统的控制器,踩着田埂上的软泥往李建国的地里走。控制器是银灰色的,方方正正,屏幕上还贴着层崭新的保护膜,可在满是泥土的田埂上,倒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像他此刻的心情,既期待又发慌。
李建国早就蹲在田埂头了,手里攥着杆铜烟袋锅,烟袋杆上的铜锈磨得发亮,烟锅里的火星子“明灭”,混着晨雾飘出淡淡的烟味。他看见小林过来,没起身,只抬了抬眼皮,目光落在那个控制器上,像在打量个“外来物件”。
“李叔,这就是咱们研究院的智能水肥系统,”小林把控制器放在田埂上,蹲下来想演示,手指刚碰到电源键,就被李建国用烟袋锅轻轻敲了敲手背,“别忙按,俺先问问——这玩意儿要连 WiFi?”
小林点头:“对,连了网能实时传数据,您在手机上就能看土壤湿度……”
“俺们村网不稳,”李建国打断他,吐出个烟圈,烟圈飘到番茄叶上,惊得露珠滚落在泥土里,“上次村东头老张连视频,卡得孙子的脸都成马赛克了,这玩意儿要是断了网,是不是就成废铁了?”
小林的喉结动了动,刚想解释“有备用模式”,李建国又指着控制器上的屏幕——屏幕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参数,“土壤 EC值”“氮磷钾比例”“灌溉时长”,字体小得像蚂蚁,“还要按手机 APP调这些?俺眼神不好,看报纸都得拿放大镜,这玩意儿比俺家电视机按钮还复杂,不如俺老办法舀水浇地实在。”
他说着,起身拎起旁边的木桶,木桶是槐木做的,桶沿被磨得光滑,还带着点水渍。李建国走到田边的水井旁,弯腰舀起半桶水,手腕轻轻一扬,水就顺着番茄根部的土沟流进去,动作熟练得像在跳一支老舞。“你看,”他直起身,指了指湿润的土壤,“俺凭手感就知道水够不够,施肥也按节气来,春施氮、夏施磷、秋施钾,不用看啥参数——这地跟俺打交道三十年了,它的脾气俺比谁都懂。”
小林站在旁边,看着李建国黝黑的手背上暴起的青筋,还有木桶里晃荡的清水,额头上的汗慢慢渗了出来。他掏出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研发组讨论的“技术亮点”——“实时监测”“精准配比”“数据可视化”,可这些在李建国的木桶面前,突然显得格外苍白。他突然明白,他们以为的“先进”,在农民眼里,可能只是“麻烦”。
接下来的三天,小林没再提控制器,而是跟着李建国下地。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帮着舀水、施肥;中午坐在田埂上吃干粮,听李建国讲“土办法”的门道——“番茄坐果时,水不能多,多了裂果;施肥要离根三寸,近了烧根”;傍晚跟着去水井旁挑水,看夕阳把木桶里的水染成金红色。第三天晚上,小林在田埂上给研发组开视频会,手机架在番茄藤下,背景里满是虫鸣。
“问题出在‘技术太复杂’,”小林的声音带着点沙哑,手里还攥着根沾了泥土的番茄枝,“农民要的不是‘参数调试’,是‘一键能用’;不是‘数据报表’,是‘省力气、多结果’。李叔说,他种了三十年地,从来不用看 EC值,凭经验就知道该咋弄——我们得把‘经验’装进系统里,而不是让农民学‘参数’。”
视频那头,研发组的老张推了推眼镜:“可咱们的系统设计时,就是为了精准……”
“精准不能建立在农民不会用的基础上,”小林打断他,目光坚定,“咱们改!把控制器改成‘旋钮式’,分‘蔬菜’‘果树’‘花卉’三档,农民拧到对应档位,系统自动匹配水肥比例——李叔种番茄,就拧‘蔬菜档’,不用管什么氮磷钾比例;再加个‘离线模式’,没网的时候能存三天数据,网好了再传,这样就算村网不稳,也不耽误用。”
那天晚上,研发组的灯亮到后半夜。设计图纸改了一版又一版,原本复杂的参数界面被简化成三个清晰的档位标识,按钮放大了三倍,还加了红色的“启动”和绿色的“停止”灯;程序员小王熬着夜写离线模式的代码,咖啡杯堆了满满一桌;结构组的人重新设计控制器外壳,把边角磨得圆润,还加了个挂绳——方便农民挂在田埂边的树枝上,不用怕摔。
一周后,改好的控制器送到了李家庄。这次小林没提前来,是李建国主动去村口接的。控制器变成了浅灰色,比之前小了一圈,正面只有一个大大的旋钮,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蔬菜”“果树”“花卉”,字体大得老远就能看见,旁边还画了小小的番茄、苹果、玫瑰图案。
“这就简单多了!”李建国接过控制器,用粗糙的手指拨了拨旋钮,“咔嗒”一声,旋钮转到“蔬菜”档,绿色的启动灯亮了,田埂边的水管立刻流出细细的水流,还带着淡淡的肥料味——是系统自动配好的水肥。他蹲在番茄地旁,看着水流慢慢渗进土壤,又伸手摸了摸,脸上露出了笑:“这水的量,跟俺平时舀的差不多,还不用俺蹲在地里挪木桶。”
从那天起,李建国的三亩番茄地就用上了智能水肥系统。每天早上,他去地里转一圈,把控制器旋钮拧到“蔬菜”档,按下启动键,就去旁边的菜地摘豆角,等摘完豆角回来,系统早就自动停了——浇水施肥的时间从每天两小时缩到了十分钟。半个月后,他的番茄开始成熟,红果比往年多了不少,称重时发现,产量竟涨了一成。
“李叔,您这番茄咋长得这么好?”邻居王婶路过,看着满藤的红番茄,眼睛都亮了。李建国叼着烟袋锅,指了指田埂上的控制器,笑得合不拢嘴:“就小林他们改的那玩意儿,省力气还高产,你看这番茄,个个都这么大!”
王婶赶紧去找小林,还有几个农户也跟着来,围着小林问:“小林,俺们也能装不?俺家种的是黄瓜,能用不?”小林笑着点头:“当然能!黄瓜也拧‘蔬菜档’,要是想调水量,还能按旁边的小按钮,简单得很!”
可没高兴几天,新的问题又来了。有天早上,李建国带着王婶来找小林,手里攥着个布包,布包里是叠得整整齐齐的零钱。“小林,俺们想装,可俺们问了,一套系统要 800块,”李建国的声音低了些,手指捏着布包的边角,“俺家三亩地,一年番茄卖的钱也就几千块,800块……俺们有点舍不得。”
王婶也跟着说:“是啊小林,要是便宜点就好了,俺们村好多人都想装,就是觉得贵。”
小林看着他们手里的布包,心里酸酸的。他立刻给林舟打了电话,把农户的情况说了。当天下午,林舟就带着农业大学的张教授来了李家庄。他们在村头的小卖部里开了个小会,张教授翻着手里的政策文件:“现在有‘农业科技推广补贴’,农户承担一部分,补贴出一部分,企业再让利一部分,应该能把价格降下来。”
林舟立刻拍板:“就这么办!农户只需要付 300块,剩下的 500块,200块从补贴里出,300块公司承担——技术要接地气,更要让农民用得起,不能让钱挡住大家的路。”
补贴申请下来那天,李家庄的村口格外热闹。李建国第一个报名,他把 300块钱递给小林,手里攥着新的控制器,像得了个宝贝。王婶也报了名,还拉着邻村的亲戚来。小林和研发组的人忙着给农户装系统,调试旋钮,教他们怎么用离线模式——田埂上满是笑声,控制器的绿色启动灯亮了一排,水流顺着土沟流进地里,滋润着刚冒芽的黄瓜藤。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番茄地染成了橘红色。李建国坐在田埂上,看着智能水肥系统自动浇水,烟袋锅的火星子在暮色里闪着。他转头对旁边的林舟说:“林总,你们这技术,现在真成俺们农民的‘好帮手’了——以前俺觉得这些新玩意儿离俺们远,现在才知道,只要接地气,比啥都好用。”
林舟蹲下来,和他一起看着地里的番茄藤。风里飘着番茄的清香,还有水流的“哗哗”声。他想起十年前蹲在人才市场的日子,想起智能花盆的研发,想起现在的智能水肥系统——原来最好的技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要扎根在泥土里,听农民的需求,懂土地的脾气,这样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那天晚上,小林在日记里写:“以前觉得研发是做‘先进的东西’,现在才明白,研发是做‘有用的东西’——让老农不用学参数,不用怕贵,轻轻拧个旋钮,就能把地种好,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落地’。”
月光洒在李家庄的田野上,智能水肥系统的控制器亮着淡淡的绿灯,像一颗颗落在田埂上的星星。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农户们的说笑声,还有偶尔响起的“咔嗒”声——是有人在拧控制器的旋钮,为明天的庄稼,准备好清晨的水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