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浩浩的“种植小队”

    九月的阳光把明德小学的劳动基地晒得暖融融的,泥土里还留着夏天的余温,混着青草的气息,吸一口都觉得踏实。浩浩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向日葵种子——是爸爸上个月从外地寄来的,信封上还沾着工厂宿舍的粉笔灰,爸爸在信里说:“浩浩,种向日葵吧,它跟着太阳转,看到它就像爸爸在你身边一样。”

    劳动基地不大,围着一圈木栅栏,栅栏上爬着紫色的牵牛花,最里面有棵老槐树,树干粗得要两个孩子合抱。浩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袖口卷到小臂,露出手肘上的小伤疤——是上次帮奶奶搬花盆时蹭的。他身后跟着五个孩子,都是班里的留守儿童,手里拿着小铲子和塑料桶,眼神里满是期待。

    “大家听我说!”浩浩站起身,声音有点脆,却透着认真,“咱们的‘向日葵种植小队’,今天正式开始!这是智能花盆,林舟阿姨送的,它能自动浇水,还能记温度!”他指着旁边放着的三个白色花盆,花盆侧面有个小屏幕,显示着“湿度 60%”,“我爸爸说,向日葵要多晒太阳,咱们把种子种在花盆里,再搬到老槐树下,每天都来看它们!”

    孩子们立刻围过来,小雨蹲在最前面,她扎着两个小辫子,发梢用粉色皮筋绑着,手里的小铲子是妈妈去年送的,木柄上还刻着个“雨”字。“浩浩,种子种多深呀?”她小声问,指尖轻轻碰了碰花盆里的营养土,土粒从指缝漏下来,落在鞋尖上。

    “爸爸说,埋一个指甲盖深就行!”浩浩蹲下来,示范着用食指在土里按了个小坑,放进一粒种子,再用土轻轻盖上,“还要浇点水,不能太多,不然种子会烂掉。”他按下智能花盆的“浇水”键,细水流缓缓从盆底渗出来,滋润着土壤,小屏幕上的湿度变成了“70%”。

    孩子们跟着学,有的小心翼翼地放种子,有的蹲在旁边看屏幕,老槐树下满是细碎的说话声。浩浩看着大家认真的样子,偷偷摸了摸口袋里的信——爸爸说春节会回来,到时候向日葵应该开花了,他要和爸爸一起在花下拍照。

    接下来的半个月,浩浩每天放学后都来劳动基地。向日葵种子陆续发芽,冒出嫩黄色的芽尖,像小逗号一样顶在土里。小雨每天都记日记,笔记本上画着发芽的向日葵,旁边写着“今天芽芽长了 1厘米,妈妈说周末会打电话”。

    可这天下午,浩浩刚到劳动基地,就看见小雨蹲在老槐树下哭。她的笔记本掉在地上,上面沾了泥土,画着的向日葵被眼泪打湿,晕成一片浅黄。浩浩跑过去,捡起笔记本,轻轻拍掉上面的土:“小雨,怎么了?”

    小雨抬起头,眼睛肿得像桃子,睫毛上还挂着泪珠:“我……我妈妈刚才打电话,说春节不回来了,工厂要加班……”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哽咽着说,“她看不到向日葵开花了,我不想种了……”

    周围的孩子也安静下来,有的低下头抠手指,有的看着自己的花盆——他们的爸妈也在外地,有的半年没回来,有的只在视频里见过。浩浩攥着笔记本,心里也酸酸的,他想起爸爸上次视频时,背景里的机器声嗡嗡响,爸爸说“浩浩乖,爸爸再赚点钱就回去”。

    这事很快传到了苏晴耳朵里。她刚帮社区的老人调试完智能花盆,手机就收到了班主任李老师的消息。苏晴放下工具包,立刻点开育儿社群——里面都是县城里的宝妈,平时一起交流带娃经验,还有几个是和她一起做适老化产品志愿者的。

    “姐妹们,明德小学有群留守儿童,种向日葵盼爸妈回家,有个孩子爸妈春节不回来,孩子不想种了。”苏晴在群里发了条消息,附上劳动基地的照片,“咱们当‘临时妈妈’吧,每周去陪孩子们浇水、记录生长,再帮他们跟爸妈视频,让爸妈看看向日葵。”

    消息刚发出去,群里就热闹起来。宝妈张姐回:“算我一个!我带小铲子和肥料,我家孩子也上三年级,正好让他跟小朋友一起玩。”李姐也回:“我带点小饼干,孩子们浇水饿了能吃。”不到半小时,就有八个宝妈报名,还约好周末一起去劳动基地。

    周末的早上,宝妈们拎着大包小包来到劳动基地。张姐带了有机肥料,李姐给每个孩子准备了印着向日葵的小毛巾,还有宝妈带了相机,说要帮孩子们拍生长记录。小雨刚到就被李姐拉到身边,李姐帮她把歪了的辫子重新扎好,从包里拿出个小发夹,是向日葵形状的:“小雨,咱们把向日葵种好,妈妈在视频里看到肯定开心。”

    浩浩教宝妈们用智能花盆的“生长记录”功能,屏幕上能显示向日葵的高度、叶片数,还能拍照存起来。张姐蹲在小雨的花盆旁,帮她测量:“小雨你看,你的向日葵长了 12厘米,比上周高了 3厘米呢!”小雨看着屏幕,嘴角慢慢翘了起来,伸手轻轻碰了碰叶片,叶片上的绒毛蹭得指尖发痒。

    下午,苏晴帮孩子们跟爸妈视频。小雨的妈妈出现在镜头里时,背景是工厂的宿舍,墙上贴着小雨的照片。“妈妈!你看我的向日葵!”小雨把手机举到花盆前,声音里带着雀跃。妈妈在镜头里笑了,眼睛却红了,手在屏幕外擦了擦:“小雨真棒,妈妈看到了,等妈妈回来,咱们一起在向日葵下拍照好不好?”

    “真的吗?”小雨的眼睛亮了,像落了星星。

    “真的,妈妈已经跟领导请假了,春节一定回去。”妈妈的声音有点哽咽,镜头里能看到她身后堆着的行李袋,“谢谢苏晴女士,谢谢各位宝妈,你们让孩子有了盼头。”

    挂了视频,苏晴看着孩子们围在一起讨论向日葵,心里突然有个想法。她掏出手机,拨通了公益基金王主任的电话:“王主任,我想跟您商量个事——咱们搞个‘向日葵家书’活动吧,让孩子们把种植日记寄给爸妈,爸妈回信鼓励他们,邮寄费用咱们基金承担,您看行吗?”

    王主任一口答应:“这主意好!既让孩子有盼头,又能让爸妈了解孩子的生活,我们全力支持!”

    第二天,苏晴就把信纸和信封送到了学校。信纸是淡黄色的,上面印着小小的向日葵图案,信封上贴着邮票,写着“致远方的爸妈”。浩浩趴在课桌上,一笔一画地写:“爸爸,今天向日葵长了两片新叶子,像小巴掌。林舟阿姨说,等它长到一米高,就会开花。我把智能花盆的照片贴在后面,您看它多可爱。”他还在信纸背面画了个小人,举着向日葵,旁边写着“浩浩和爸爸”。

    小雨的信里画了一家人,爸爸在左边,妈妈在右边,她站在中间,手里举着向日葵,背景是劳动基地的老槐树。她还在信里写:“妈妈,苏晴阿姨说您春节会回来,我等您一起给向日葵浇水。”

    林舟是周末去劳动基地送新花盆时,看到孩子们写家书的。浩浩正帮小雨把信装进信封,小雨踮着脚,把邮票贴得端端正正。老槐树下,几个宝妈在帮其他孩子读信,有的孩子不认识字,宝妈就轻声念,念到“爸妈我想你”时,声音会放得更软。

    “林舟阿姨!”浩浩看到她,举着信封跑过来,“你看我的家书,爸爸收到会开心吗?”

    林舟蹲下来,摸了摸浩浩的头,指尖能感受到孩子头发里的阳光味:“会的,爸爸收到肯定特别开心,说不定会马上回信呢。”她看着远处的向日葵,嫩绿色的叶片在风里晃着,像在跟她打招呼。智能花盆的屏幕上,显示着“生长天数 18天,高度 15厘米”,小小的芽尖已经开始朝着太阳的方向倾斜。

    苏晴走过来,递给林舟一杯温水:“你看,这些孩子多可爱,之前还担心他们没爸妈陪会孤单,现在有了向日葵,有家书,还有咱们这些‘临时妈妈’,他们每天都乐呵呵的。”

    林舟接过水杯,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传到心里。她想起之前在县城谈适老化花盆的渠道博弈,满脑子都是数据和合同;现在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看着向日葵的嫩芽,看着宝妈们温柔的样子,突然明白——做生意不只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传递温暖。适老化花盆是为了让老人生活得更方便,而这个种植小队、这些家书,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爱,本质上都是在守护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温暖。

    夕阳西下,把劳动基地的木栅栏染成了金色。浩浩和小雨一起把家书放进邮筒,邮筒是绿色的,上面画着个笑脸。孩子们围着向日葵,手拉手唱起了歌,歌声飘在风里,混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格外好听。宝妈们站在旁边,有的跟着哼,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想把这温暖的画面记下来。

    林舟看着这一切,心里暖暖的。她想起爸爸当年教她种向日葵时说的话:“植物和人一样,需要阳光和爱才能长大。”现在她做的适老化产品,就像给老人的阳光;而这个种植小队,这些家书,就是给孩子们的爱。原来生意之外,还有这么多值得守护的东西,还有这么多温暖等着被发现。

    离开劳动基地时,林舟回头看了一眼——老槐树下,向日葵的嫩芽在夕阳里晃着,孩子们的笑声还在风里飘着,邮筒上的笑脸,像在跟她说“明天见”。她知道,等春节的时候,这些向日葵会开出金黄的花,孩子们会和爸妈一起在花下拍照,那些家书会变成最珍贵的礼物,而这份温暖,会像向日葵的种子一样,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生长。(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霓虹下的旧手机不错,请把《霓虹下的旧手机》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霓虹下的旧手机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