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南书北烛照夜心

    烛影摇红,映着窗棂上细密的冰棱花纹,在北地的春夜里,室内却暖意融融。

    林望舒摒退了左右,只余一壶滚热的安神茶在侧,终于得以拆阅那封千里迢迢来自扬州的家书。

    厚厚一叠信笺,带着江南特有的温润气息。

    兄長林如海的笔迹一如既往的端严持重,先略叙了公务平稳,盐务虽繁冗却尚算顺遂,对她于北地独撑门户、处置过继等事的果决明理表示了赞许,字里行间透着欣慰。

    提及自身,只道饮食如常,精神尚健,让她远在朔方不必挂怀。

    嫂嫂贾敏的信则厚了许多,笔迹温婉秀雅,絮絮叨叨说着家中琐碎温情。

    言及黛玉,道是已开了蒙,跟着请来的西席读书,进益颇快,偶尔还能对上几句对子,灵秀非常。

    身体在她留下的药膳食谱与香囊调养下,去岁冬日难捱的咳疾今春竟未见反复,只是这孩子心思依旧细密,夜间偶尔仍会辗转难眠,需得人在旁陪着说会子话方能安枕。

    又提及承璋愈发活泼健壮,与那如今唤作雪奴的小狗形影不离,整日在园子里嬉闹,令人看了便心生欢喜。

    信末,贾敏还特意提了句绣坊与药铺的近况,道是一切顺遂,让她安心。

    林望舒读至此处,唇角不由泛起一丝欣慰的弧度,仿佛能透过纸背,看到黛玉伏案习字的认真模样,听到承璋与雪奴玩闹的稚嫩笑声。

    然而,当她目光落在那张夹杂其间的洒金花笺上时,唇边的笑意微微凝住。

    那是黛玉的笔迹,虽尚显稚嫩,笔锋间却已隐隐透出日后风骨,含蓄而清雅。

    小丫头在信末悄悄添了几行,语气带着孩童特有的、努力模仿大人般的克制,却又难掩亲昵:

    “父亲为玉儿与璋弟延请西席启蒙,先生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学问是极好的。

    雪奴之名,乃玉儿所易,因与管家林忠叠字,恐呼唤不便。

    雪奴甚喜其名,今已壮硕,璋弟不力竟难抱起,日啖骨肉,无肉不欢。

    先生人品端方,璋弟亦畏其严。姑母北地寒否?

    望自珍摄,勿以家为念。玉儿甚想姑母。”

    信纸的最后,“想姑母”几字旁,似乎有一点点极淡的、早已干涸的、晕开了些许墨迹的水痕,若不细看,几乎难以察觉。

    林望舒握着信纸的手,指节微微泛白。

    她仿佛能看到那个玉雪聪明却心思敏感的小侄女,在夜深人静时,一边小心翼翼地写着信,一边因思念而默默垂泪,泪珠儿不慎滴落在信笺上的模样。

    贾雨村这个名字的出现,像一根细刺,轻轻扎了她一下。

    而黛玉那含蓄的思念,更让她心头酸软。

    她将信纸轻轻按在胸口,闭上眼,眼里泛酸,两滴清泪要落不落。

    南国春暖,侄女安好,本应欣慰,可这历史的轨迹,人物的登场,依旧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让她在这北地的深夜里,感到了丝丝缕缕的无力与牵挂。

    随信一同送来的,还有秋纹的账目汇报与文嬷嬷的信函。

    秋纹的信条理清晰,将林府内宅事务、各处产业近期的收支盈亏一一列明,绣坊与药铺皆运作良好,盈利稳步增长,显见她打理得尽心尽力。

    而文嬷嬷的信,则让林望舒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文嬷嬷在信中先禀报了为贾敏与黛玉请平安脉的详情。

    提及黛玉,道是先天不足,体质孱弱,易受外邪侵袭,尤需精心温养,非一日之功。

    而关于贾敏,文嬷嬷的笔触变得异常凝重晦涩。

    她言道,夫人表面看来气色恢复,精神渐长,然则于妇人根本养护一道,似有极大亏虚,恐是早年损了根基。

    她含糊地提及,宫中曾流传出一些秘制薰香,香气雅致,为高门女眷所追逐,视为身份象征。

    然此类薰香,若长期使用,其性燥烈,会于无形中一点一滴侵蚀女子胞宫元气,损伤根本,且因其进程缓慢,症状隐晦,寻常医者极难诊出。

    贾敏早年居于京中荣国府,此类物件想来接触不少,虽近年已不再用,然积年之损,恐已难挽回。

    文嬷嬷隐晦断言,若此后能安心静养,不劳心神,或可再有十载春秋;若再有心绪波动、操劳过度之事,则恐……

    言尽于此,其意自明。并道黛玉体质如此,亦与母体受损、胎里带来不足有莫大干系。

    “十载春秋……”

    林望舒喃喃自语,指尖冰凉。

    原来嫂嫂看似的好转,不过是镜花水月。

    那无形的香,竟是慢性的毒,一点点蚕食着生命,而追逐它的人,却以此为荣。

    剧情的惯性,曹公笔下那早已注定的悲剧阴影,似乎正以一种更具体、更残酷的方式,缓缓逼近。

    她感到一阵深深的颓丧无力,那是一种明知前路有坑,却见身边的人依旧一步步走去的无力感。

    她独自坐在烛光下,良久,任由那沉重的失落感将自己包裹。

    夜风穿过庭院,带来远处隐约的梆子声。

    但慢慢的,那阵颓唐过后,骨子里那份属于现代医者的不屈与属于林望舒的坚韧,又一点点抬起头来。

    “至少,承璋救下了,健健康康的。”

    她对自己说,“嫂嫂也还有时间,十年……谁说不能变成十五年,二十年?兄长如今身体康健,总还能依赖的。事在人为,我不能先失了信心。”

    她深吸一口气,将眼中的湿意逼回,重新坐直了身子。

    目光扫过文嬷嬷的信,心中已开始飞速盘算,如何能更有效地为贾敏调理,如何能设法让黛玉避开那些潜在的伤害……

    路还长,她不能就此止步。

    这一夜,烛光映照着她时而忧伤、时而坚定的侧脸,直至深夜。

    次日清晨,林望舒起身时,已恢复了平日的沉稳。

    与周氏、王煜一同用了早食,席间言笑如常。

    餐毕,她便请了周氏与二舅柳禄至花厅,正式开始商议商行诸事。

    花厅内,炭盆烧得暖煦。

    林望舒将已拟定的商队规章、人员构成、初步路线与货品设想一一说明。

    柳禄听得极为认真,不时提出关键问题,如沿途关卡的打点惯例、不同地域的货品偏好差异、与郡主府护卫的协作方式等,显出其丰富的行商经验。

    周氏虽不多言,但于关键处亦会点头或补充一二,尤其是对北地人情世故的把握,颇为精准。

    三人商议了整整一个上午,初步定下了商队名号为“安澜”,取“平安波澜”之意。

    首航路线定为北上草原边缘部落,以茶叶、丝绸、瓷器换取皮毛、药材、骏马;

    由柳禄总揽全局,三位老兵负责引路与途中决策,郡主府护卫负责安全,由周氏派一记帐先生随行学习并协助账目管理。

    具体出发日期,待货物采买齐备、路线细节最终核实后,再行确定。

    午后,林望舒又亲自陪同柳禄,去看了那间胭脂铺子。

    张安早已将南边新到的货物陈列妥当,见夫人与舅爷亲至,忙上前汇报销售情形与客人反响。

    柳禄仔细查看了铺面位置、货品陈列,又与张安低声交流了几句,对这位机灵的年轻人也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看着铺子里渐渐多起来的客流,听着张安条理清晰的回话,再想到上午商议时二舅展现出的老练,林望舒心中那因扬州来信而起的阴霾,似乎被这实实在在、逐步推进的事业冲淡了些许。

    前路虽难,但每一步,都算数。(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红楼双姝记不错,请把《红楼双姝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红楼双姝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