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十七年(493年)的洛阳正值深秋,枯黄的梧桐叶簌簌飘落在新铺的御道上。元宏凝视着案头上的南齐舆图,指尖划过襄阳至建康的墨线。迁都的喧嚣尚未平息,匠人们仍在修缮宫室梁柱的彩绘,可这位鲜卑皇帝已嗅到长江南岸的血腥气——南齐宗室相残的消息正随着商旅驼铃,沿着新修的驰道传入洛阳城阙。
正当元宏为迁都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南边的齐国却在忙于换皇帝,这皇帝换得也太勤了吧!不到三年时间,前后换了四位皇帝。493年,在北魏是太和十七年,在南齐是永明十一年。这一年的八月,齐武帝萧赜死了,随后是他的皇太孙萧昭业继位。齐武帝萧赜的太子是萧长懋,他于永明十一年二月先于其父去世,导致齐武帝临终前改立皇太孙萧昭业(萧长懋之子)为继承人。
萧赜在死前要为皇太孙做的事情就是铲除权臣,诛杀权臣王奂差不多是萧赜在世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萧赜自知来日无多,皇太孙年纪又太小,缺乏政治经验。他担心萧氏的天下会被权臣掌控,所以不管这些权臣是有功还是有过,是朋友还是对头,都必须除掉,他要为他的孙子扫除障碍。
王奂就是“旧日王谢堂前燕”这句诗里说的王氏的后裔,他家是门阀中的门阀,豪门中的豪门。尚书仆射王奂是萧赜必须除掉的权臣之一,要知道南朝所有的皇帝都在明里暗里排挤和打压豪门士族,因为这些豪门士族始终是皇权的威胁!此时王奂刚好也犯了点事,他擅权诛杀了自己手下的一位管理地方蛮族的长史刘兴祖,萧赜就抓住时机诛杀了王奂,并且几乎诛灭王奂满门。
然而,萧赜苦心孤诣扶持的皇太孙萧昭业,也没当几天皇帝,就被萧氏宗室旁支的萧鸾夺去了皇位。
萧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皇太孙萧昭业继位后,萧鸾凭借自己的宗室身份和政治手段,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萧鸾先铲除了一些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大臣和宗室,为自己的篡位之路扫清障碍。他设计诛杀了萧昭业的宠臣,削弱了皇帝的势力。
随后,萧鸾发动政变,废黜了萧昭业,另立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为帝。但萧昭文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完全掌握在萧鸾手中。
不久之后,萧鸾觉得时机成熟,便逼迫萧昭文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元建武,是为齐明帝。
萧鸾篡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屠杀南齐宗室。到建武二年(495年),齐高帝萧道成的儿子们、齐武帝萧赜的儿子们,还有萧赜的太子萧长懋的儿子们,共三代人,活着的就只剩下十个人了。这使得南齐的统治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他的篡位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也为南齐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萧鸾是史上最狠毒的篡位者,屠尽皇室宗亲。他的篡位行为给南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南齐的政治局势更加混乱,国家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当萧鸾把篡夺而来的皇位传给他的儿子萧宝卷的时候,萧齐的宗室萧衍又篡夺了萧宝卷的皇位,萧衍对萧鸾的后代又是一番大肆屠戮,南朝历史反复上演着同样的戏码。萧衍篡位后,把国号“齐”改为“梁”。
494年10月,萧鸾废萧昭文自立为帝,南齐内部政权不稳,元宏觉得他完成统一南北的时机已经出现,他心中有了大举伐齐的打算。这年十一月中旬,一份情报摆在了元宏的面前,说是南齐雍州刺史曹虎怕被新帝萧鸾消除异己,就派遣使节送信来说想要投降北魏。这让元宏很是高兴,于是他下定决心准备发动对南齐的作战。十二月辛丑日(初一),元宏开始了军事部署。
见皇帝决意南伐,镇南将军李冲忧心忡忡,极力劝谏。李冲面见孝文帝,诚恳地说道:“陛下,南伐之事需慎重考虑。如今迁都初定,百姓亟须休养生息,此时兴兵,恐劳民伤财,动摇国本。南方气候湿热,我军未必能适应,作战难度极大。且战争胜负难料,若贸然出兵,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望陛下以江山社稷和百姓福祉为重,暂且搁置南伐之议。”元宏只是表面答应李冲会慎重考虑南伐之事,但最终也未听从李冲的劝谏。
元宏迁都后不久就迫切谋划南伐,主要是因为洛阳的位置突出,很接近南朝的边界,距离南齐的边界宛城不到一百公里,而且这一边界随时会改变。
太和十七年北魏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实。而南伐的消息一经发布,南朝当然会积极做好迎战的准备,防止北魏南侵。如果北魏久未有所行动,不排除南齐也有发起北伐入侵魏国的可能。所以,在太和十八年底,元宏决定从洛阳出发南伐。镇南将军李冲和任城王元澄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在迁都伊始就急急忙忙南伐,但元宏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要伐齐。
元宏此时决意南伐也与他此时得到一位人才有关。是他的对手给他送来了一个难得的人才,这个人就是从南朝逃奔而来的王肃。这真是当他想瞌睡,就有人给他送来了枕头。
王肃出身显赫,他是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丞相王导的后裔。王肃的父亲王奂被齐武帝萧赜杀害,王家几乎被萧赜连根拔起,满门抄斩。
年轻时的王肃聪明过人,博览经史,怀抱大志。他在萧赜的朝廷任职,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和秘书丞。不幸的是,父亲王奂和兄弟皆被南齐皇帝萧赜杀害,只有王肃孤身一人逃出建康,投奔北魏。这一年便是永明十一年。
等到王肃在北魏站稳脚跟后,直到宣武帝初年,他的弟弟王秉才带着兄长王融的儿子王诵、王衍和二兄王琛的儿子王翊等入北魏,投奔王肃。
建康城南的乌衣巷,这个夏夜显得格外阴森。王肃将最后半块胡饼塞进怀中,青石板上传来追兵铁甲摩擦的声响。一个身影翻出后墙时,回头瞥见尚书仆射府燃起冲天火光。堆积如山的家传典籍,此刻只是一堆易燃易爆的竹简而已,在烈焰中噼啪作响,再也没有人舍命去抢救它们了。王肃咬破下唇,咸腥的血混着泪水淌过下颌,他永远记得那个瞬间——父亲的头颅被长矛挑起,血珠溅在门楣“琅琊王氏”的金匾上。
一夜之间,王肃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走投无路、亡命天涯,尝尽了人间的惨痛。命运似乎就是要这样折磨他、考验他,直到他有足够的坚忍和勇气来承担历史赋予他的重任。
王肃的父兄皆惨死,他化装成游方僧人逃出建康,躲过了追兵,渡过长江。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到达淮北魏国领土。北魏前线守将见他来历不凡,并不刁难他,以礼相待,毕竟王奂与他们交战次数不少,声名在外。此番王奂遇害,事情已经传到了北魏皇帝元宏那里。元宏听说王肃来投,兴奋不已,他早已听闻南方世家大族代表人物王奂之名,也有心招揽南方世家子弟进入北魏朝堂。鲜卑拓跋氏入主中原已经很多年,在中原汉人心里却依旧抵不过南朝的正统地位,他早就想改变这种现状了。
王肃已被北魏守将护送至邺城。王肃本来想直接去平城,但听闻元宏举国南征,就来到这个皇帝的必经之地等待圣驾了。
邺城行宫裹在夜雾中,元宏的玄色衮服扫过沾露的石阶。当他望见阶下匍匐的王肃时,不禁怔住:这个南朝贵公子蓬头垢面,麻衣草履上结满泥泞,可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竟燃烧着比鲜卑铁骑更炽烈的火焰。“请抬头!”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庭院激起回响。王肃抬首瞬间,元宏恍然从他的眼中看见建康城阙崩塌的幻影——此人眼中分明藏着颠覆南朝的惊雷。
一个是威风凛凛大权在握的天子,一个是千里逃难的丧家之犬失路之人,此时两人的境况与心情是天渊之别。行礼过后,两个年轻人目光相遇,就像有两道光强烈地撞击在一起,闪出了电光石火般的火花。
元宏时年二十六岁,王肃比他年长三岁,二十九岁。未谋面之前,王肃心目中的草原皇帝的形象是:一副膀大腰圆的身材,身披貂裘,辫发戴羽,满脸络腮胡子,眼似铜铃,怒目圆睁,鼻孔朝天,挺吓人的。但完全没想到,他眼前这位北国君主竟然和南方的汉人天子别无二致,只见他宽衣博带,脸上鬑鬑颇有须,皮肤白净,整个人站在你面前就是皎如玉树临风前。
开始的时候元宏只是同情王肃的遭遇,可在说了几句话之后,王肃就展示了惊世的才华,元宏对他肃然起敬,同情变成了求教,一场难能可贵的君臣之遇就此拉开帷幕,仿佛是刘备遇到了诸葛亮。
元宏见王肃卑身素衣,面容枯槁,便对他说:“当年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卿可有伍子胥复仇之志?”
“微臣之志,陛下一眼便知。”
“卿千里来朝,朕必予你雪恨之机。”
“微臣顿首谢恩!”王肃准备跪拜,被元宏拉住衣袖。元宏把座席移了过来,面对面一阵嘘寒问暖后,元宏对王肃的称呼变亲昵了许多,他说:
“王生,尔出身高门,想必自幼饱读经书,有何所长?”
“臣自幼熟读《礼》《易》,但未能精通其精要之处。”
“卿不必如此谦虚。朕听闻汝父文韬武略,名声响彻江北。再看汝容貌不凡,必是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元宏顿了一下,又说:“朕还有关乎天下苍生之要事请教王生。”
于是元宏把南征和迁都的计划,以及即将开始的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行动都告诉王肃。王肃大为震撼,深深拜服元宏的魄力与国策。
他们促膝长谈,不知不觉,两人的席位越挪越近,时间流逝也未察觉。最后,王肃大谈南齐将要灭亡的征兆,劝元宏乘此迁都之机大举伐齐。元宏的一颗雄心被王肃煽动起来了,他兴奋得再也坐不住了,从座位上起来不停地踱步。
他们一直谈到夜深了,案上的香燃尽了一支,再续上一支,香灰散落,积满案头,不知不觉已过了午夜,周围万籁皆寂,只有虫鸣。
从此,元宏对王肃的器重和礼遇日益隆厚,亲信故旧和显贵大臣都不能离间他们。常常,元宏屏退身边的人,单独和王肃交谈,直到夜半还谈不完。元宏自己认为和王肃是君臣相得,相见恨晚。
烛影摇红中,王肃枯瘦的手指划过《周礼》竹简:“明堂当取‘上圆下方’之制,此乃法天象地之道。”他的嗓音因连日疾驰而沙哑,却字字惊雷。元宏突然起身,腰间玉带撞得案上铜兽镇纸叮当作响:“若依卿言改制祭天礼,那些老酋长怕是要掀翻太极殿!”话虽如此,年轻的皇帝眼中却迸出异彩,他猛地推开雕花木窗,任夜风卷起案头奏章。
当时元宏正与百官商议兴起汉代的礼乐制度,改变胡风蛮俗,可是汉制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怎样的先进性,由谁来做充分的证明和解释?举目满朝文武,找不到一个堪当此任的人。
王肃这个蕴藉风流的南朝大士族,这个深谙汉族典章制度的南朝官员,不正是北魏加速汉化的及时雨吗?不正是上天赐予致力于汉化的元宏的左膀右臂吗?新都应该怎样营建?朝中没人知道汉代的都城是怎么规划的,想模仿都没办法。这时候,王肃就派上用场了,他博古通今,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些难题。
王肃执笔绘制洛阳城坊图时,羊皮图纸上,南朝士族的门第气象与鲜卑骑射场的开阔格局竟奇妙交融。
当第一声晨钟在新建的报晓鼓楼敲响时,巡城的羽林郎发现,皇帝与南朝亡臣正在太学废墟间徘徊,他们的影子被朝阳拉得很长,最终重叠在那块《论语》残碑上。
还有一些模仿汉代的礼仪制度也得到了修正和改进。比如之前北魏祭天的仪式是按照鲜卑族的传统来的,后来就改成了中原王朝用的仪式,这样看起来北朝就更像华夏正统了。后来,凡是北魏的礼仪规范、典章制度,大多是王肃所制定。
王肃归北魏不久,元宏就发起南伐战争,那么有了王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元宏能够顺利打赢这场仗吗?(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