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排查计划与未解疑点

    市刑警支队会议室,烟雾缭绕。白色写字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线索、时间线和关系图,中间贴着陈娟生前的照片,笑容温婉,与周围冰冷的技术分析形成刺眼对比。调查已进入第四周,压力从上方和媒体不断传来,专案组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疲惫与焦灼。

    队长李振国站在写字板前,手指敲击着“舞台技术”四个字:“重新梳理一遍。凶手能够完美复刻案发现场,制造出那个......那个戏剧化的场景,必然具备专业的舞台知识和技术。”

    技术队小王起身汇报:“我们对现场遗留的悬浮装置和特殊灯光设备进行了溯源。这些设备专业度极高,本市能够获取的单位有限。排查后剩下三家可能性最大:市话剧团、星光演艺设备和......”他顿了顿,“东方大剧院。”

    东方大剧院。陈浩所在的剧院。

    张涛坐在会议室角落,听到这个名字时手指不自觉收紧。他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晚舞台上陈浩扮演的虞姬,那决绝自刎的眼神,那真实压入脖颈的剑刃,那条血痕。

    “继续。”李振国的声音将张涛拉回现实。

    小王调出PPT:“凶案现场使用的悬浮装置是Theatronix公司生产的第三代舞台特效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需要专业培训才能使用。本市仅有五家单位购入,其中两家是大学戏剧学院,设备主要用于教学,另外三家就是刚才提到的专业演出单位。”

    投影仪上显示出各种技术参数和设备图片。张涛注意到,那种悬浮装置能够精准控制物体的升降速度和停留高度,这与陈娟尸体悬停的高度完全吻合。

    “凶手还使用了特殊滤光片,”小王补充道,“制造出了那种奇特的蓝色光束。经过分析,这种滤光片是定制产品,原设计用于......”他停顿了一下,“用于东方大剧院去年底的话剧《梦魇》的演出。”

    会议室里一阵轻微的骚动。线索正在收窄,指向变得越来越明确。

    李振国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那么,案发时间段内,这三家单位的设备使用情况和人员动向?”

    另一名警员接话:“市话剧团当时正在外地巡演,大部分设备随行,留守的设备有完整出入库记录,没有异常。星光演艺的设备全部在仓库,监控显示无人动用。至于东方大剧院...”警员翻看记录,“当时他们正在排练新剧《牡丹亭》,设备使用频繁,记录......较为混乱。”

    “混乱?”李振国挑眉。

    “剧院管理不像其他两家那么严格,设备借用记录存在疏漏。而且,”警员补充道,“他们有多个出入口,监控存在盲区。”

    张涛感到胸口发闷。他想起那晚去东方大剧院看戏时,确实注意到后台管理的松散,各种设备道具随意堆放,人员进出频繁。

    李振国沉默片刻,转向一直安静坐在一旁的心理学专家周教授:“周教授,您这边有什么补充?”

    周文教授推了推眼镜,站起来走到前面。他是省厅特邀犯罪心理侧写师,以精准的侧写闻名于警界。

    “我与团队分析了凶手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周教授的声音平静而具有穿透力,“这不是一起普通的谋杀案,凶手不是在杀人,而是在......创作。”

    他调出另一份PPT,上面列出了凶手的心理侧写:

    “凶手极度熟悉伪装术和舞台效果,能够将谋杀现场精确复刻成一场戏剧演出。这需要不仅技术知识,还有艺术审美。”

    “心理素质极强。案发现场布置耗时至少2-3小时,凶手在杀人后冷静地完成所有布置,没有任何匆忙迹象。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指纹、毛发或DNA证据,说明凶手可能穿着防护服,戴着头套作业。”

    “可能有表演艺术背景。现场的布置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和象征意义,凶手不是在隐藏罪行,而是在展示某种‘作品’。”

    周教授停顿了一下,环视会议室:“最重要的是,凶手与受害者有深切的情感联系。这不是随机杀人,也不是单纯的仇杀。现场布置的精心程度表明,凶手对陈娟有着复杂的情感——可能是爱慕、崇拜,也可能是怨恨、失望,更可能是这些情感的混合体。”

    他翻到下一页:“性格冷静且偏执。凶手执着于某个特定理念或叙事,不惜通过谋杀来实现它。这种偏执可能源于某种创伤或长期积累的心理失衡。”

    周教授最后总结:“我推测,凶手可能在生活中是一个受人尊敬、甚至爱戴的人,有着良好的社会形象。但内心隐藏着极度分裂的一面。艺术背景、技术能力、与陈娟的联系、心理素质——这些条件同时满足的人不会很多。”

    会议结束后,李振国留下了核心组成员。写字板上已经列出了东方大剧院的相关人员名单,其中包括技术人员、导演、演员...

    张涛坐在原位,手中无意识地转动着笔。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周教授的侧写:表演艺术背景、技术能力、与陈娟的联系、心理素质极强、性格冷静偏执...

    每一个特征都像一把钥匙,而陈浩恰好每一把都能对上。

    表演艺术背景——陈浩是知名演员;技术能力——他长期在剧院工作,熟悉所有设备;与陈娟的联系——他们是大学同学,曾有过情感纠葛;心理素质——那晚舞台上人戏不分的表演足以证明;性格冷静偏执——张涛比任何人都清楚陈浩的那一面。

    李振国的声音打断了张涛的思绪:“我们需要一份名单,列出所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周教授,您协助筛选。”

    张涛深吸一口气,从公文包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名单。这是他这几周私下调查的结果,上面列出了所有与陈娟关系密切且具备舞台技术能力的人。

    名单上只有五个名字。陈浩的名字排在第三位。

    “这是我初步筛选的结果,”张涛将名单递给李振国,“所有人都与陈娟有过密切往来,且具备相关技术能力。”

    李振国扫了一眼名单,目光在“陈浩”上停留片刻:“陈浩?那个知名演员?”

    张涛点头:“他是陈娟的大学同学,据说曾经关系匪浅。现在在东方大剧院工作,对舞台技术非常熟悉。”

    另一名警员插话:“但陈浩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案发时间他正在剧院演出,有数百名观众和工作人员作证。”

    确实,那晚陈浩的《霸王别姬》演出从七点半持续到十点,而法医推断的案发时间正是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演出期间,陈浩几乎一直在台上,没有作案时间。

    “监控呢?”李振国问。

    “剧院内部监控显示,陈浩当天下午四点进入剧院后就没有离开,直到演出结束。后台入口监控也证实了这一点。”

    张涛沉默不语。他知道这个不在场证明几乎无懈可击。但他也记得那晚舞台上陈浩的表现——那种人戏不分的状态,那种真实的自残,那种将个人执念注入角色的疯狂。

    “其他人呢?”李振国将注意力转向名单上的其他名字。

    小组逐一讨论了名单上的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不在场证明或缺乏动机。唯有陈浩,除了那个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外,几乎完全符合侧写。

    散会后,李振国单独留下张涛:“张涛,我知道陈浩是你的老朋友。但破案不能感情用事。你觉得他有可能是凶手吗?”

    张涛沉默良久。他脑海中浮现出大学时代的陈浩,那个才华横溢、偶尔偏执但总体阳光的青年;又浮现出那晚舞台上的陈浩,那个眼神疯狂、人戏不分的表演者。

    “我不知道,”张涛最终诚实地说,“但他的变化让我不安。那晚的演出...不像表演,更像某种宣泄。”

    李振国若有所思:“即使他有不在场证明,我们也要深入调查。有时候,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反而值得怀疑。”

    第二天,警方开始对东方大剧院进行正式调查。技术人员检查了所有设备,询问了工作人员,调取了更多监控录像。

    结果依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陈浩。所有设备使用记录都没有异常,监控显示陈浩案发时确实在剧院,甚至有多位工作人员回忆与他有过互动。

    陈浩本人配合调查,态度坦然。当被问及与陈娟的关系时,他表现出适度的悲伤和怀念,没有任何异常。

    “陈娟是我们大学的才女,”陈浩在接受询问时说,“她的离世是巨大损失。我们曾经很亲近,但毕业后联系就少了。最后一次见她是在半年前的一个艺术展上。”

    这一切都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然而,在调查结束,警察准备离开时,陈浩突然问了一句:“警方找到任何线索了吗?那个残忍的凶手...”

    他的语气恰到好处地混合了关切与愤怒,完全像一个正常的受害者朋友。

    但张涛注意到,在说“残忍的凶手”这几个字时,陈浩的嘴角有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抽动,眼神深处闪过一丝奇异的光芒——那不是愤怒或悲伤,而更像是...得意?

    当晚,张涛独自留在办公室,重新查看案发现场照片和陈浩的询问录像。他将两张照片并列放在一起:一张是陈娟悬在空中的尸体,被蓝色光束笼罩;另一张是陈浩在舞台上扮演虞姬自刎的瞬间。

    两个画面惊人地相似——那种决绝的美感,那种戏剧化的姿态,那种将死亡转化为艺术的诡异审美。

    张涛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他想起周教授的话:凶手不是在杀人,而是在创作。

    如果陈浩是凶手,他如何做到在演出同时出现在案发现场?那个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如何破解?

    张涛打开剧院结构图,仔细研究每一个通道和出入口。他的目光停留在一个标注为“紧急通道,监控故障”的侧门上。

    根据记录,这个门的监控从案发前一周就报修了,至今未修复。

    张涛拿出手机,拨通了技术队小王的电话:“小王,我需要你帮我做一个实验...关于剧院到案发现场的最快路线和时间......”

    窗外,夜色深沉。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但张涛有一种直觉——他们正在接近真相,一个可能极其恐怖、超出所有人预想的真相。

    而那个真相,与舞台上的《霸王别姬》和那个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有着某种不可思议的联系。

    证据链尚未完整,但张涛心中的名单上,陈浩的名字已经被圈了起来,旁边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问号后面,是更多的问题:动机是什么?如何做到的?还有最重要的——如果真是他,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警方正在逼近,而猎物是否早已计算好了一切?

    夜深了,张涛仍坐在办公室,面前的资料堆成了小山。在那些文字和图片中,隐藏着一个答案,一个他既想发现又害怕发现的答案。(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回头无岸不错,请把《回头无岸》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回头无岸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