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实验室的终端屏幕亮起一行提示:“RealTime_Predictor:初始化完成,等待启动指令。”
陈帆敲下回车键,模块运行状态从灰色转为绿色。数据流立即接通,深证行情接口开始推送“陆家嘴”的最新分时数据,每五秒刷新一次。屏幕上,一条虚线缓缓延伸——那是系统对未来价格的预判轨迹。
第一轮预测结果在七点零三分生成:目标价8.72元,实际成交价8.70元,偏差极小。他盯着两分钟后的真实走势,发现股价确实在8.71元附近震荡上行,模型方向正确。
但第二轮信号出来时,机会已经错过。
系统提示买入的瞬间,股价已越过8.75元,冲高回落。第三轮、第四轮皆是如此,每次预测滞后一到两分钟,等信号落地,市场早已进入下一阶段。
他暂停模块运行,调出后台日志,在输入缓冲区发现了堆积的数据包。行情数据以毫秒级频率涌入,而模型推理周期固定为每五秒一次,导致最新信息被卡在队列中等待处理。就像一辆准时发车的公交车,不管乘客是否刚到站,都按点开出。
“不是算得慢,是节奏没对上。”他低声说。
他打开代码编辑器,在数据接收层插入时间戳比对逻辑,记录每一笔原始数据进入系统的时刻,并与预测输出时间做差值分析。连续测试五轮后,延迟来源清晰浮现:数据预处理耗时波动大,尤其在成交量突增时,清洗和归一化过程会拖慢整体流程。
他靠在椅背上,闭眼思索。过去依赖历史回测的模型可以慢慢跑,但实时预测必须跟上市场的呼吸频率。不能再用“先收完再算”的方式,得让系统学会边走边看。
他重新设计流程结构,将原有一体化的预测引擎拆解为三个独立单元:数据摄入、时间校正、趋势推演。核心改动在于新增的“时间序列校正单元”——它不参与最终决策,只负责估算当前未被处理的数据在未来30秒内的动能方向。
方法采用滑动窗口插值法。系统不再等待完整五秒的数据块,而是每秒提取一次片段,结合前四秒的趋势斜率,推测下一时刻的价格加速度。一旦发现实际走势偏离预测轨道超过阈值,立刻动态调整信号发布时间,提前或延后触发判断。
改动完成后,已是下午三点。
他重启模块,导入实时数据流。这一次,虚线不再是平缓推进,而是随着盘口变化频繁微调,像一只不断校准方向的手。
七点十二分,“陆家嘴”突然出现一笔三千手的买单,股价跳涨两档。系统在0.8秒内完成数据捕捉,校正单元迅速识别出异常放量,趋势推演模块提前1.2秒发出预警信号。
“买点出现。”
他没有执行交易,只是记录下这个响应节点。随后几波震荡中,预测线始终贴合实际价格波动,最大延迟压缩至30秒以内。
他切换到模拟盘环境,启用新版预测模块驱动虚拟账户操作。初始资金一百万,策略仅基于预测信号进行低吸高抛。
第一笔交易发生在十四点零七分。系统预判股价将在三分钟后触及压力位,提前半分钟发出减仓指令。实际走势如预期般冲高回落,规避了随后一分钟内的快速回调。
第二笔、第三笔接连成功。到收盘前半小时,收益曲线稳定上扬。
林悦的消息在这时弹出:“你改了数据路径?”
他看了一眼远程权限日志,她正在查看系统架构图的更新记录。
“不只是路径。”他回,“我把‘等数据’变成了‘追数据’。”
“所以现在它能在信号出来之前就准备动作?”
“差不多。就像走路,以前是迈一步停一下,现在学会了小步快跑。”
她没再回复,但他注意到她的设备仍在刷新数据流,且访问深度明显增加,已进入核心参数配置页面。
夜色渐深,服务器风扇持续运转。他继续优化校正算法,加入成交量变化率作为辅助权重,进一步提升对突发波动的敏感度。
凌晨十二点十七分,最后一轮测试结束。
模拟账户总收益率定格在15%。二十四笔交易,十八次精准切入,六次小幅偏差,无一次因延迟错失关键点位。
他调出最后一次预测对比图。实线与虚线几乎重合,仅在某次集合竞价时出现短暂分离,随后又被校正单元拉回轨道。
他放大那段区域,看到系统在分离发生后的第4.3秒启动补偿机制,重新计算未来二十秒的动能区间,并自动推迟了原定的卖出计划。
这不再是被动响应,而是有了预判的余地。
手机震动了一下。
林悦发来一张截图,是她掌上电脑上的预测界面。绿色虚线平稳前行,右侧标注着“延迟:(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