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 系统使用指南的完善:用户的体验

    凌晨三点十七分,实验室的主屏幕还亮着。绿色预测线在K线图上平稳延伸,校正单元每秒刷新一次数据补偿值。陈帆盯着最后一轮压力测试的结果,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指节因长时间操作有些发僵。

    他没起身,也没合眼。系统刚完成升级,但问题还没结束。

    他点开本地文件夹,找到林悦上传的那份《参数建议.json》,顺手打开了同目录下的另一个文档——《系统使用指南.doc》。页面加载出来,排版干净,没有多余修饰。从数据导入路径到模型调用指令,再到常见报错代码的应对方式,每一项都标注了操作序号和截图示例。最前面一页写着:“适用于非技术背景人员快速上手。”

    他看得慢了些。

    昨天那场十六小时的调试,是他一个人在跑。可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整个项目组。他们不会看日志,不懂底层逻辑,甚至分不清“输入”和“推送”的区别。如果没人能真正用起来,再强的系统也只是摆设。

    他站起身,走到打印机前,把整份文档打印出来。纸张一张张吐出,落在托盘里堆成一叠。他又翻了一遍,发现第三章关于风险提示的部分加了黄色高亮:“当预测偏差连续三次超过阈值,请暂停自动推演,检查数据源稳定性。”——那是林悦后来补的。

    上午九点,投影仪接上了主控机。六名项目组成员陆续走进实验室临时腾出的会议区。有人端着泡面,有人拎着公文包,坐下后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那行标题:《系统操作培训会》。

    “今天我们不写代码。”陈帆站在投影前,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册子,“只按这个来。”他举起那本《系统使用指南》,翻到第一页,“谁都可以照着做,只要步骤对,结果就不会错。”

    底下有人低声嘀咕:“这玩意儿全是命令行,连个退出按钮都没有。”

    陈帆没反驳,直接调出系统界面,接入测试环境。“第一步,打开数据采集模块。”他一边说,一边在键盘上输入指令,“对应指南第二页,编号2.1。”大屏同步显示操作路径,右下角弹出林悦做的截图标注。

    “第二步,确认数据格式是否匹配模板。这里有个小技巧——”他停顿了一下,“看文件大小。如果比平时少一半,大概率是漏了交易量字段。指南第12页写了判断标准。”

    有人凑近看自己的副本,翻了几页,抬头问:“要是输错了命令呢?”

    “第三部分,常见问题。”陈帆迅速切过去,“错误代码E04,说明路径不存在。解决方法有三个,最简单的就是复制粘贴指南里提供的默认路径,替换掉你打错的那一段。”

    随着演示推进,原本紧绷的气氛松了下来。一名数据分析员试着在测试账户里运行了一次预测流程,当绿色虚线终于出现在图表上时,他轻声说了句:“还真行。”

    “这不是我教的。”陈帆看着屏幕,“是她写的。”

    “谁?”旁边人问。

    “林悦。”他说,“这份指南的作者。”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有人低头重新翻手册,手指划过页脚的署名栏。另一人指着第五页的流程图说:“这儿画得清楚,比上次开会讲的明白多了。”

    培训持续了两个半小时。结束前,项目负责人合上笔记本,点头道:“以前总觉得这是你一个人的东西。现在看来,别人也能用。”

    散会后,陈帆回到主控台,将最新版指南归档进内部共享目录,并设置为全员可读。他在备注栏写下:“V1.0,首份经团队验证的操作手册。”

    晚上八点五十六分,实验室只剩他一人。服务器风扇低鸣,监控界面保持常亮。他正在核对今日所有权限变更记录,邮箱提示音忽然响起。

    发件人:林悦。

    标题:王浩用了指南,赚了500块。

    正文只有两句话:“我把简化版发给了王浩。他按‘三步选股法’操作,三天进出,净收益五百二十三元。截图附后。”

    附件是一张交易记录,时间戳清晰。买入点选在早盘震荡期,卖出时机卡在午后冲高回落前。操作路径完全符合指南中“趋势初显→量能确认→预判离场”的流程。

    陈帆盯着看了很久。

    他打开聊天窗口,回了一句:“不是我该请吃饭吗?毕竟是你写的指南。”

    消息发出后,他重新打开《系统使用指南》电子版,在首页空白处加了一行小字:

    “版本V1.0——首份由用户验证的生存手册。”

    窗外夜色浓重,楼下街道早已安静。他靠在椅背上,闭了闭眼,又睁开。身体疲惫,但思维仍停留在刚才那条交易路径上。一个不懂编程、没参与开发的人,仅凭一份文档就能独立完成盈利操作——这意味着系统不再是黑箱,而是可以被理解、被复现的工具。

    他调出用户操作日志,筛选今日新增行为记录。六位成员共发起37次测试运行,成功率达89%。其中有三次中断,原因均为未按指南执行前置校验。但他注意到,第二次尝试时,同一人已能自行对照文档解决问题。

    这比预测精度提升更有意义。

    手机震动了一下。新消息来自林悦。

    “你说得对,它能被教会。”

    他没急着回复,而是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User_Feedback”。把她的邮件原文、王浩的截图、培训现场的截图打包存入。然后打开日志文档,写下新的一行:

    “2003年4月16日,系统首次实现跨个体知识传递。使用者:王浩。依据材料:《系统使用指南》V1.0。结果:独立完成交易闭环,实现正向收益。”

    写完,他抬头看向主屏幕。实时数据流仍在滚动,预测模块稳定运行。右侧窗口显示着远程访问状态——林悦的设备仍在线,IP地址来自她常用的办公网络。

    他打字:“下一步,让十个人都能做到。”

    刚按下回车,实验室门被推开。

    林悦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个保温袋。她没穿外套,头发微乱,像是刚赶过来。

    “你没走?”她说。

    “等你消息。”他答。

    她走近,把保温袋放在桌上,“给你带的粥。冷了我再热。”

    他没动,只是看着她。

    “怎么?”她问。

    “王浩的事,谢谢你。”

    “谢什么。”她拉开椅子坐下,“我只是写了该写的东西。能用,是因为系统本身没问题。”

    他摇头,“不是谁都愿意花时间去写的。”

    她笑了笑,没接话,转头看向屏幕,“延迟还在压?”

    “等专线。”他说。

    “那还得几天。”

    “够了。”他指着操作日志,“现在至少有人能跟上来。”

    她点点头,伸手点了点显示器上的指南文档缩略图,“要不要加个视频版?有些人看文字费劲。”

    “你可以做。”他说。

    “我可以。”她应得干脆。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机器运转声填满了空隙。

    林悦忽然问:“你说以后会有更多像王浩这样的人?”

    “应该会。”

    “那这个指南,就得越写越薄。”

    “为什么?”

    “太厚就没人看了。”她撑着下巴,“得让人一眼就知道第一步往哪走。”

    他思索片刻,“那就精简流程,保留核心动作。”

    “对。”她点头,“就像走路,不用解释腿怎么抬,只说往哪拐。”

    他看向她,眼神认真,“那你继续写?”

    “只要你改,我就写。”

    门外走廊的灯忽闪了一下。

    他站起身,走向机柜,准备检查线路布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造个系统做金融不错,请把《造个系统做金融》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造个系统做金融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