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最终敲下回车。函数分支“multi_session_correlation_check”成功加载,系统日志刷新出一行绿色标记:【模块更新完成,关联检测精度提升至93.6%】。主屏右下角的实时扫描进度条正缓缓推进,七只持仓股逐一通过风险筛查,无一触发预警。
就在这时,实验室门被推开。
陈帆抬头,看见一位戴银边眼镜的中年***在门口,身后跟着两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没起身,只是将视线从屏幕移开两秒,又落回数据流上。
“你们就是金融洞察系统团队?”那人语气平和,目光扫过三块并列的显示器,“我是经济系的教授。”
张远迅速调出系统待机界面,遮住后台运行逻辑。李阳关闭了刚生成的行为分析报告窗口。
“听说你们用AI做市场预测。”教授走近几步,站定在主控台前,“准确率很高?”
“我们不做宣传。”陈帆说,“只看结果。”
“那我出个题目。”教授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打印件,放在操作台上,“下周沪铝期货周线走势,你们的模型能判断方向吗?”
李阳瞥了一眼文件标题:《基于时间序列与季节性因子的有色金属价格回归模型——沪铝案例预测》。下方图表显示,未来一周下跌概率为52%。
“你们认为会跌?”陈帆问。
“去库周期结束,下游需求疲软,历史同期九成概率回调。”教授语气平稳,“你们要是敢赌上涨,我们可以做个对照实验。”
张远看向陈帆。陈帆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打开系统内嵌的商品期货分析模块,输入“沪铝”代码。界面跳转,三大维度评分随即浮现:
【跨市场基差】:现货贴水收窄,进口窗口关闭,支撑增强 → 评分8.4/10
【库存变动】:交易所仓单连续五日下降,降幅超去年同期 → 评分7.9/10
【持仓结构】:主力多头席位净增仓比例达17%,空头未明显跟进 → 评分8.1/10
综合评估:上涨概率87%。
“我们预测上涨。”陈帆调出推演路径图,投影到侧墙屏幕上,“驱动因素是政策预期叠加有色板块轮动。上周铜价已启动,铝作为低估值品种,存在补涨空间。”
教授盯着图表看了几秒,眉头微皱。“你们的模型怎么解释这种联动?有没有协整检验?误差修正项设定是多少?”
“我们不依赖单一统计框架。”陈帆答,“系统融合了基本面变化速率、资金流向突变点和跨品种相关性动态权重,这些变量在过去两年训练中验证过有效性。”
“可你们无法解释每一步决策逻辑。”教授声音略提,“黑箱输出再准,也不能替代理论推导。”
“您上次发表的文章里提到,均值回归适用于稳定周期。”李阳忽然开口,“但今年宏观波动加大,传统参数滞后明显。我们查过您团队前三个月对‘锌’和‘螺纹钢’的预测,偏差分别达到6.3%和8.1%,而我们的系统同期误差控制在2.7%以内。”
教授沉默一瞬,随即点头:“所以你是说,现实比模型更快?”
“是数据反应速度的问题。”陈帆接道,“你们用周频数据建模,等得出结论,行情已经走完一半。我们每十五分钟更新一次因子状态,捕捉的是趋势拐点前的信号积累过程。”
教授看着屏幕上的时间轴,上面密布着不同颜色的标记点,代表系统在过去三个月对各类商品的预测节点。红色为错误,绿色为正确。视野所及,几乎全是绿。
“那就实战见真章。”他说,“以这周收盘价为准,谁的判断更接近实际走势,算谁赢。”
“可以。”陈帆点头,“但不是为了争输赢。如果您愿意,赛后我们可以共享这次推演的数据链路。”
教授迟疑了一下:“下周我带研究生来听一次技术汇报。”
门关上前,他的背影顿了顿,没回头。
房间里恢复安静。服务器风扇依旧低鸣,主屏左上角的时间显示下午两点四十一分。
“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实时响应。”张远低声说。
“但他们有学术话语权。”李阳调出系统记录面板,开始整理本次交互的日志,“这场对决不只是预测比赛,是方**的认可战。”
陈帆没说话。他重新打开沪铝的详细分析页,放大最近二十四小时的资金流向热力图。一条明显的主力介入曲线从周二晚间开始抬升,集中在三家营业部席位,且成交分布避开大宗交易时段,呈现典型的渐进吸筹特征。
“把这轮数据打上标签。”他对李阳说,“‘政策预期前置资金’,加入训练集。”
李阳新建分类目录,命名存档。张远则在旁边打开回测工具,输入过去一年所有有色金属品种在类似基本面组合下的表现。结果显示,在库存下行+基差收敛+板块联动三项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后续一周上涨概率为84.6%,中位涨幅7.3%。
“我们的判断不是孤例。”张远说。
三天后,周五下午三点。
主屏中央弹出结算数据框:
【沪铝主力合约周涨幅:11.2%】
【周初预测方向对比】
陈帆团队:上涨(87%概率) → 正确
经济系模型:下跌(52%倾向) → 错误
侧屏同步生成对比图表。一根绿色柱状图高高耸起,另一根微微向下倾斜。旁边附着系统推演路径与实际K线的重叠图,两条线在周三后基本重合。
就在此时,实验室门再次被推开。
教授独自一人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A4纸。他站在屏幕前看了一会儿,把纸放在操作台上。
那是他们团队的原始预测文档。他在结论段划了一道红线,旁边手写一行字:“参数失效,需重构输入维度。”
“你们是怎么发现政策信号的?”他问。
“发改委官网公告发布时间。”陈帆调出信息提取模块,“每周二上午十点前后,系统自动抓取关键词。上周出现‘新能源基建提速’,结合电网投资数据上调,判定为利好上游金属。”
“可这种消息通常滞后反映在价格里。”
“所以我们提前监控相关企业的用电量异常。”李阳补充,“电解铝厂用电数据上周环比上升9.4%,说明生产意愿增强。这不是公开信息,是我们通过地方电力平台接口拿到的。”
教授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下周。”他说,“我带学生过来,听你们讲一次数据源处理流程。”
说完,他转身离开。
房间里没人说话。张远慢慢靠向椅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键盘边缘。李阳开始打包本次对决的所有中间数据,准备导入系统迭代训练库。
陈帆仍坐在主位,目光落在主屏尚未关闭的对比图上。绿色柱体边缘清晰,数值稳定。他知道,这一胜不只是算法的胜利,更是观察尺度的胜利——别人看季度报表,他们看数据诞生的瞬间。
“把这次对话记录归档。”他对李阳说,“分类名称叫‘外部验证_学术挑战’。”
李阳点击确认,文件夹图标沉入数据库深处。系统右下角弹出提示:
【新数据包已入库】
训练任务队列自动追加一项待处理任务
此时,主屏下方的商品监控列表仍在滚动。一条新的异动警报悄然亮起:
【沪铜持仓结构突变】
多头集中度单日上升12.3%
触发条件:跨品种联动监测阈值
张远的目光被吸引过去。他伸手移动鼠标,准备展开详情页。(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