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 集群架构初成型

    张远的手指刚触到鼠标,主屏下方那条新警报突然跳动起来。

    【沪铜持仓结构突变】

    多头集中度单日上升12.3%

    触发条件:跨品种联动监测阈值

    他还没来得及点开详情,陈帆已经调出后台任务管理器。系统资源占用率稳定在四成以下,但内存缓存队列里堆积了十几个待处理的因子更新请求——这是旧服务器无法支撑高频并行计算的典型症状。

    “不能再拖了。”陈帆说,“明天设备必须上线。”

    李阳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凌晨一点十七分。他没说话,只是把桌角那张采购清单又往自己这边拉了拉。四台二手服务器,全部通过校友渠道谈下来的特价货,总价压到了奖学金能覆盖的极限。最贵的一台还带着SCSI硬盘阵列卡,虽然驱动不兼容Windows NT 4.0,但至少主板接口齐全。

    第二天下午三点,快递员把最后一个机箱搬进实验室时,外面正下着小雨。搬运过程中有一台机器侧面磕出了凹痕,电源线也被踩过,外皮裂开一截。张远蹲在地上检查接口,发现网卡型号和预订的不一样。

    “换了。”他说,“这批是库存翻新件。”

    陈帆打开包装盒比对序列号,确认无误后点头:“能用就行。先通电测试。”

    李阳立刻拆开主机盖,一边接线一边念叨:“两台百兆网口,一台千兆,另一台居然是光纤转接模块……这拼凑得跟义肢似的。”但他还是迅速将交换机架好,插上调试线,开始手动导入之前备份的网络配置模板。

    第一道坎出现在系统识别阶段。NT 4.0的服务包版本太低,三块网卡中只有一块能正常加载驱动。其余两块显示黄色感叹号,设备管理器里一片红。

    “注册表得改。”陈帆盯着蓝屏提示,“找PCI设备ID,手动绑定驱动路径。”

    他们从旧系统的日志文件里翻出历史记录,逐行比对硬件参数。李阳负责写脚本批量注入注册项,张远则在一旁调整电源分配,避免四台机器同时启动造成电压波动。第三次重启后,所有网卡终于被识别,IP地址陆续获取成功。

    “心跳检测。”陈帆下令。

    李阳敲入一段简短的TCP探测程序,设定每五秒向其他三台主机发送一次空包请求。屏幕上依次跳出回应信息:

    【Node_02 → Active】

    【Node_03 → Active】

    【Node_04 → Active】

    通信链路打通。

    “下一步,任务分发。”陈帆打开回测模块,选中过去十年的日线数据集。这个任务曾在单机上跑过整整两天,中途还因内存溢出中断过三次。

    “不能整块扔进去。”张远看着任务队列,“程序是单线程的,没法自动拆解。”

    “那就人为切片。”陈帆调出年份索引,“按年度分割数据段,每台机器处理两年半,最后一台补零头。”

    李阳立即动手,在共享目录下建立四个子文件夹,命名“Backtest_Shard_01”至“04”。接着编写一个轻量级调度脚本,每个任务完成后生成“.done”标记文件,主控端检测到全部完成信号后触发结果合并流程。

    “内存预分配也得设限。”张远提醒,“Node_03只有512M,跑大年份容易崩。”

    他们在每台机器上设置独立的缓存上限,并加入异常捕获机制:一旦某节点进程终止,主控端自动记录断点位置,便于后续续算。

    一切准备就绪,陈帆按下执行键。

    屏幕中央弹出进度面板,四个任务条同时开始推进。硬盘灯接连亮起,风扇转速逐渐升高,室内响起一片均匀的嗡鸣。

    前四十分钟,各节点运行平稳。Node_01最先完成1998-2000年的回测,生成结果文件并打上完成标记。随后Node_04也顺利结束2008-2010周期的运算。

    但到了第67分钟,Node_03的任务条突然停滞。资源监视器显示CPU占用归零,内存未释放。

    “卡住了。”张远立即远程接入该机终端,查看日志输出。问题出在200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清洗环节,某个异常成交量字段引发了无限循环。

    “重启任务。”陈帆说,“从断点继续,别浪费前面的结果。”

    李阳修改脚本,加入最大迭代次数限制。重新启动后,Node_03在八分钟后恢复正常,最终将结果传回主控端。

    最后一组数据合并完成时,计时器定格在**8分17秒**。

    陈帆调出性能对比图。旧系统单独运行同一任务耗时**2小时19分钟**,效率提升接近**17倍**。

    “够用了。”他说。

    张远站起身走到机柜旁,伸手轻抚其中一台机箱的侧板。金属外壳微微震动,散热孔吹出的热风拂过指尖。他忽然笑了:“这可比游戏主机带劲多了。”

    李阳正在整理走线,几根网线缠在一起,他一边分理一边嘀咕:“等明天加第二块硬盘,还得重布一遍。”

    “先命名吧。”张远回头,“叫‘风暴引擎’怎么样?听着就有冲劲。”

    “太浮夸。”李阳摇头,“应该叫‘量子阵列’,体现分布式特性。”

    陈帆没参与争论。他打开系统管理后台,在集群属性页输入名称:“DataHeart Cluster v1.0”。

    三人同时安静下来。

    “它不是武器,也不是玩具。”陈帆合上笔记本,“这是我们的眼睛、耳朵,还有脑子的一部分。没有它,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权限设定很快完成。主控调度权归陈帆,底层维护由李阳负责,张远获得任务提交与实时监控权限。每一项操作都记录日志,变更需双重确认。

    夜更深了。窗外雨停,室内只剩服务器风扇持续运转的声音。指示灯有节奏地闪烁,像某种沉稳的心跳。

    陈帆坐回主位,打开代码仓库界面。他新建分支,推送了一段注释:

    /*

    * Cluster Enabled - Processing Power x17

    * Next Step: Parallel Model Training Pipeline

    */

    提交时间自动生成:1999年11月5日 23:48。

    主屏右下角的任务队列中,“跨市场相关性矩阵重建”任务开始加载。资源调度图显示,四个节点同时点亮,负载分布均匀。

    张远靠在椅背上,盯着Node_01的硬盘灯,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刚才那场硬仗打下来,每个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过去需要三天才能完成的模型迭代,现在可能一夜就能跑完;曾经只能被动响应的信号捕捉,即将变成主动推演的能力跃迁。

    李阳蹲在机柜后,拧紧最后一颗固定螺丝。他的衬衫袖口沾了点灰尘,右手虎口处还留着拆机箱时被金属边缘刮出的小划痕。他拔掉一根临时供电线,重新接入UPS稳压电源,确认所有设备处于统一供电回路。

    陈帆的目光停留在系统拓扑图上。四台物理主机通过交换机构成闭环,主控端作为调度中枢,数据流呈放射状分发与回收。这不是简单的算力叠加,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计算集群雏形。

    他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会更复杂。数据同步延迟、任务抢占冲突、故障自动迁移……这些都不是靠拼凑硬件就能解决的。

    但他也清楚,今晚迈出去的这一步,不可逆。

    主控台突然弹出一条提示:

    【新任务已就绪】

    【类型:多因子权重优化】

    【预计耗时(单机):4.2小时】

    【启用集群加速:估算剩余时间约15分钟】

    陈帆点了确认。

    后台进程启动,四个节点的CPU使用率同步攀升。Node_02的日志窗口跳出一行状态更新:

    【Worker Process Started】

    Loading dataset: factor_weights_1999Q3.bin...

    张远坐直身体,双手放回键盘上方。李阳擦了擦手,拿起记事本准备记录异常情况。

    风扇声渐强。(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造个系统做金融不错,请把《造个系统做金融》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造个系统做金融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