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帆的手指还停在回车键上,屏幕右下角的结算提示尚未消退。他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盯着那串数字多看了两秒。三百万到账了,不是模拟,不是测试,是真金白银的信任。
下一秒,他抬手关掉弹窗,调出本地资源监控面板。CPU使用率已经逼近阈值,内存占用持续攀升,网络请求队列开始堆积。系统运行平稳,但负载压力比预想来得更快。
“不能再等了。”他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李阳和张远同时抬头。
李阳刚完成风控脚本的最后一次校验,听见这话立刻明白过来:“你是说机房的事?”
“就是现在。”陈帆起身,拿起桌上的合同副本,“大学实验室的设备撑不住两只产品并行,更别说后续扩容。我们得有自己的服务器农场。”
张远站起身,揉了揉发酸的眼睛:“IDC那边联系好了?”
“订了两个42U机柜,独立IP段,分期付款。”陈帆将文件递给张远,“明天首批设备进场,我们必须连夜部署。”
李阳立刻打开笔记本,调出架构图:“我建议用KVM做虚拟化层,单台物理机能跑二十个实例,资源利用率能提到七成以上。行情采集、数据清洗、风险监控这些模块可以完全隔离运行。”
“电力和散热呢?”张远翻着合同条款,“二手服务器便宜,但功耗不低,UPS必须到位,不然断电一次,全盘重来。”
“我已经联系王教授那边,借一台淘汰的DELL 2950应急。”李阳说着已经开始写配置清单,“风扇组我自己组装,工业级静音款,温控探头接主板,实时反馈温度数据。”
陈帆点头:“布线按双回路设计,所有服务器分两组供电,避免单点故障。光纤接入由IDC负责,但我们自己做验收。”
三人连夜赶往城东的数据中心。凌晨一点,第一批五台服务器运抵机房。开箱清点时,问题来了——其中一台主板烧毁,无法点亮。
“备用件还没到货。”搬运工人摊手。
李阳蹲下身,迅速拆开机箱,取出硬盘:“用PXE网络启动,把系统镜像推到测试机上,临时顶替节点功能。”
“可测试机不在现场。”张远皱眉。
“在。”李阳抬头,“王教授答应借的那台DELL,两个小时后送到。”
张远立刻拨通电话,协调运输路线。陈帆则开始检查机柜位置,确认电源接口和光纤端口无误。他亲自接过网线,一根根理顺,贴上标签,按预定拓扑结构接入交换机。
两小时后,替换设备送达。李阳迅速安装系统镜像,配置网络参数。张远带着人把七台服务器依次上架,固定导轨,连接电源线和散热风扇。陈帆站在一旁监督,每台机器通电前都亲自核对电路分配。
凌晨四点,最后一台服务器完成上架。陈帆按下总闸开关,机房内瞬间响起整齐的风扇声。指示灯逐一亮起,红绿交错,像是被唤醒的生命体征。
“供电正常。”张远看着电流表读数,“电压稳定,温度初始值二十三度。”
“网络通了。”李阳敲击键盘,ping通了远程管理地址,“SSH可以登录,但Web控制台打不开。”
陈帆接过键盘,尝试访问虚拟化平台界面,页面加载失败。
“可能是防火墙策略。”李阳调出日志,“让我看看iptables规则。”
几分钟后,他找到了问题:“SSH端口被误封了,应该是镜像模板的安全策略没改。”
张远立刻修正规则,重建连接隧道。陈帆重新登录,终于看到了KVM管理界面。
“创建第一个虚拟机。”他说。
李阳输入指令,选择资源配置:2核CPU、8GB内存、100GB磁盘。系统开始初始化。
几秒后,状态栏显示“Running”。
“成功了。”李阳松了口气。
接下来三个小时,他们陆续创建了二十个轻量级实例。每个实例对应一个子系统模块:行情采集、数据清洗、模型运算、风险监控、交易执行、日志归档……
“现在就算主控台炸了,其他节点也能自动接管。”李阳靠在椅背上,盯着满屏的运行状态,“这不再是依赖单一设备的系统,而是一个集群。”
陈帆没有回应。他正在调取机房摄像头画面,切换到俯视视角。七台服务器排列整齐,指示灯规律闪烁,像一片微缩的星群。
他打开远程监控面板,逐项查看各节点负载情况。CPU平均占用率37%,内存使用可控,网络延迟低于毫秒级。所有服务进程均处于活跃状态。
“试试远程重启。”他说。
李阳执行命令。三秒后,目标虚拟机重新上线,服务自动恢复,未丢失任何数据包。
“容错机制有效。”张远记录下响应时间,“从断电到重启完成,预计不超过九十秒。”
“还不够。”陈帆摇头,“下次要做到六十秒内全自动恢复,包括数据库同步。”
李阳点头:“我可以优化心跳检测频率,缩短故障判定窗口。”
张远忽然指着温控面板:“温度升到二十八度了,风扇转速得调高。”
“先加一组外置散热。”陈帆说,“下周装温湿度报警,再接一条独立电源线路。”
三人继续调试各项参数。李阳编写自动化脚本,设定每日凌晨三点执行全量备份;张远整理设备清单,标记每台服务器的用途和责任人;陈帆则重新规划IP地址段,为未来扩展预留空间。
天边泛白时,系统已连续稳定运行六小时。所有虚拟机实例运行正常,资源调度均衡,无异常告警。
陈帆站起身,走到玻璃幕墙前。机房内部灯火通明,服务器阵列静静运转,风扇声低沉而持续,像某种机械呼吸。
“这才是真正的金融数据中心。”他低声说。
李阳走过来,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部署报告:“第一批实例全部就位,下一步是不是要把‘趋势守护一号’的运行环境迁进来?”
“不急。”陈帆看着监控大屏,“先让它在测试集群跑满二十四小时,确认稳定性。我们要确保每一次迁移都是安全的,而不是冒险。”
张远端起冷掉的咖啡喝了一口:“等所有模块都搬进来,我们就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了。带宽、存储、计算资源,全都自己掌控。”
“数据主权。”李阳轻声说,“从今天起,我们的系统不再寄人篱下。”
陈帆没再说话。他转身回到主控台,打开一个新的终端窗口,输入一行命令:
`tail -f /var/log/system/boot.log`
日志流缓缓滚动,每一行都记录着系统的生命轨迹。他注视着最新的一条信息:
【KVM-Node-07 | Status: Online | Uptime: 06:23:18】
这时,李阳忽然叫了一声。
“内存兼容性问题又出现了,Node-03宿主机蓝屏了。”
陈帆立刻切换过去,查看BIOS日志。
“节能模式干扰内存频率。”他说,“进BIOS,关闭C-states,锁定DRAM电压。”
李阳快速操作,重新加载KVM模块。
数秒后,Node-03恢复连接,所有下属虚拟机自动重启,服务陆续上线。
“改用静态内存绑定。”陈帆说,“禁用NUMA自动均衡,防止资源漂移。”
李阳照做。系统再次稳定。
“现在。”陈帆调出全局拓扑图,“七台物理机,一百四十个虚拟实例容量,已启用二十个。我们还有足够的空间。”
张远翻开笔记本:“下一步,把数据采集模块独立出来,加上自动降级机制。万一外部接口失效,至少保留本地缓存服务。”
“对。”李阳补充,“还可以做个健康检查代理,定时扫描各节点状态,发现问题提前预警。”
陈帆点头,正要回应,突然发现远程管理界面卡顿了一下。
他立刻调出网络流量图。
入站带宽出现短暂 spikes,虽未达到攻击级别,但请求模式有些异常。
“这不是正常流量。”他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