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屏左侧的加密报文残片仍未清除,那串数字“1929.10.24 - 2024.10.24”静止在角落,像一道刻进系统底层的倒计时。陈帆没有移开视线,而是调出了安全日志的全量备份。二十年来的每一次登录尝试、每一条密钥变更记录、每一毫秒的通信延迟波动,都被重新注入分析模型。
“假设对手的算力突破现有民用极限三倍。”他低声说,“能撑多久?”
周婷立刻启动推演模块。数据流如瀑布般滚过屏幕,新的风险权重被逐层叠加。三分钟后,结论弹出:当前加密体系将在七十二小时内全面失效,核心交易指令可能被逆向解析并篡改。
李航盯着结果看了两秒,转身接入量子通信实验室的历史测试库。他翻出一组尘封档案——那是三年前与中科院联合进行的一次非公开试验,关于量子纠缠态在信息传输中的抗干扰表现。“如果把密钥生成机制搬到量子层面……”他说了一半,停顿下来。
陈帆接了下去:“那就不是升级防御,是重建规则。”
他打开通讯终端,拨通了合作专线。电话接通后只说了两句:一句是申请接入最新研制的量子模拟器测试权限,另一句是要求设备即刻运送至园区地下机房。
三天后,一辆封闭式科研运输车驶入基地。银灰色的恒温屏蔽舱被重型机械臂缓缓吊起,穿过三层安检门,最终安置在主控室下方的加固空间内。舱体表面覆盖着多层电磁屏蔽材料,内部封装着我国首台可编程超导量子模拟器原型机。它尚未命名,也未对外公布,但已经具备执行特定算法的能力。
李航带领技术组连夜展开对接。他们将系统中最敏感的模块——动态密钥分发系统——从传统服务器迁移至量子平台。接口协议需要重新编写,控制逻辑必须适配极低温运行环境,任何微小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首次联调持续了整整十个小时。
当第一组量子随机数成功生成并通过验证时,主控屏上跳出一行状态提示:**密钥熵值达标,通道自检通过**。
“开始压力测试。”陈帆下令。
系统随即模拟了一场高强度解密攻击。目标是现行256位AES加密算法,在经典计算机环境下,暴力破解需耗时三年以上。而在量子模拟器介入后,预估时间缩短至十七天。
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即时威胁已被解除,但它证明了一件事:量子算力对传统加密的压制性优势已经显现。更关键的是,反向构建的量子密钥分发模型显示,任何第三方监听行为都会导致量子态坍缩,从而被系统立即察觉。
“监听本身就会暴露。”周婷看着实时反馈图谱,“这不是更强的锁,是能咬人的门。”
陈帆点头。他知道,真正的安全不是隐藏,而是让入侵者无处遁形。
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将这种能力嵌入日常操作。传统的生物识别系统依赖静态模板比对,一旦数据库泄露,伪造指纹或虹膜就能轻易绕过验证。而在这类高对抗场景中,攻击方完全可能掌握高精度仿生材料和深层数据。
“我们需要动态绑定。”周婷提出设想,“每次认证都使用全新的量子随机种子,生成一次性的加密特征链。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复用。”
方案确定后,她立即着手编写驱动程序。量子模拟器与指纹识别终端之间的通信链路被重构,原有的认证流程被打散重组。每一个验证请求都将触发一次微型量子运算,生成不可预测的响应序列。
首次实测安排在凌晨两点。
周婷将自己的指纹录入系统。第一次通过正常流程验证,响应时间为0.38秒,比原有系统快了近四成。第二次,她取出一块高精度硅胶模具,这是根据一个月前采集的残留指纹制作的仿生样本。
手指刚接触识别区,警报声骤然响起。
【检测到非量子纠缠信号源,判定为非法访问】
屏幕上同时弹出两条日志:原始指纹匹配度达到97.6%,但量子响应特征偏离阈值89.3%,触发一级防护机制。
“成功了。”李航轻声说。
他们又进行了二十轮测试,包括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检验,以及极端网络延迟下的容错表现。所有结果均显示,新系统的误识率降至亿分之一以下,且具备主动反制能力。
陈帆站在量子模拟器前,伸手触碰外壳。金属表面冰凉,内部却在以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维持量子态稳定。这台机器还不能称为真正的量子计算机,它只能运行特定类型的算法,也无法长期保存量子信息。但它是一个起点。
“现在的问题是,”李航站在终端前,“我们能不能让它持续输出安全能力,而不是只做单点测试?”
答案很快浮现。
团队决定建立一个混合架构:由量子模拟器负责生成密钥种子和验证核心身份,再由传统服务器完成后续业务逻辑处理。这样既能发挥量子特性,又能兼容现有系统结构。
周婷主持搭建了首个“量子-经典”协同框架。她在后台部署了一个调度代理程序,能够自动判断哪些操作需要启用量子验证,哪些可以走常规通道。高频低风险动作保持效率,关键指令则强制进入量子加密流程。
整个过程耗时十六小时,中间经历了三次协议冲突和一次冷凝系统异常报警。当最后一个服务进程恢复正常时,主控屏上跳出了绿色标识:**双模安全架构上线,运行稳定**。
陈帆调出系统拓扑图。原本单一的认证路径已被拆分为两条并行轨道,一条运行在经典物理规则下,另一条则依托量子效应构建。两者交汇于中央决策节点,形成双重校验机制。
他命令系统自动生成一份全链路审计报告,并将其加密归档至“盾构计划”专属分区。这份文档不会对外发布,也不会提交给任何机构,但它将成为未来所有安全升级的基础参照。
李航继续监控设备状态。他发现量子模拟器在连续运行八小时后出现了轻微退相干迹象,需要定期重启以恢复性能。这意味着目前还无法实现全天候无缝支持,但也说明技术瓶颈正在被逐一识别。
周婷则开始整理测试数据,准备撰写内部技术白皮书。她将本次实验的所有参数、异常记录和优化路径全部录入知识库,并标记了下一步改进方向:提升量子比特存活时间、优化低温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开发轻量化接口协议。
陈帆没有参与具体编码或文档工作。他坐在主控台前,调出了“资本轮回”监测矩阵的早期版本。那个横跨百年的资金运作模式依然悬而未决,对手的身份依旧模糊,但他们使用的工具显然不止金融手段。
现在,他有了新的判断依据。
如果对方能在百年间维持如此精密的操作节奏,必然依赖某种超越时代的计算支撑。也许不是完整的量子计算机,但至少掌握了部分前沿技术储备。
而他们已经追上了第一步。
灯光映照在三人脸上,蓝光来自屏幕,白光来自顶灯。地下机房内没有窗户,时间感变得模糊。只有设备风扇的低鸣和偶尔跳动的状态提示音提醒着一切仍在运转。
陈帆站起身,走到量子模拟器旁。他看着面板上缓慢闪烁的指示灯,像是某种沉默的回应。
“下一步,”他说,“让它真正活起来。”
周婷抬头看向他,手指停在键盘上方。
李航关闭了最后一项调试日志,却没有合上终端。
就在这一刻,主控屏右上角突然弹出一条消息:
【检测到未知协议握手请求】
来源:内部测试端口
频率:每11秒一次
内容:空载信号,携带微量噪声
三人同时望向屏幕。(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