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屏右上角那条【检测到未知协议握手请求】的消息还悬在界面上,频率稳定得如同呼吸。每十一秒一次,空载信号,携带微量噪声,像某种试探性的敲门声。
陈帆盯着那行提示,手指在桌沿轻轻划过一道弧线。他没有下令追踪,也没有切断端口。过了将近两分钟,他才开口:“我们能挡住一台机器的攻击,但挡不住十年。”
周婷抬头看了他一眼,指尖停在键盘上方。她没说话,只是把刚才生成的量子认证白皮书重新调了出来,翻到了最后一页——那里记录着整个系统的脆弱点清单:低温维持成本高、量子比特存活时间短、接口协议兼容性差……每一项都意味着人力依赖。
“现在招人?”李航皱眉,“外面那些猎头盯着我们的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时候带新人进来,万一被挖走,反倒打乱节奏。”
“那就别招。”陈帆说,“去培养。”
他拨通了母校信息学院的专线。电话接通后,他只说了两句:第一句是申请共建一个联合实验室,第二句是希望下周就能划出机房资源,接入测试网络。
对方几乎没有犹豫。
挂断电话后,李航仍有些迟疑:“真要把系统模块放出去?哪怕只是非核心部分?”
“不是放出去。”周婷忽然插话,“是让它长出来。”
她说这话时正看着终端里刚归档的学生名单。第一批报名的是二十一名大三学生,专业涵盖计算机、金融工程和信息安全。他们提交的申请材料里附带了一份初步方案,内容五花八门,从数据压缩优化到密钥轮换机制都有涉及。
“让他们试试。”陈帆打开能力映射模型界面,“用过去二十年的成长轨迹做基准,看看哪些人值得投入。”
系统开始运行。输入的是学生提交的技术文档,输出的是一张动态演化图谱。每一个节点代表一种思维模式,连线强度反映逻辑严密性和创新跨度。几分钟后,三份方案被自动标红。
第一份来自一个主修数据库管理的学生,提出用行为日志的时间序列聚类方法,将服务器负载降低百分之十七。虽然算法不算复杂,但思路清晰,落地性强。
第二份设计了一种轻量级密钥轮换机制,能在不影响响应速度的前提下,提升短期会话的安全等级。这个方案的问题在于边界条件考虑不全,但在模型评估中显示出极强的风险预判意识。
第三份则是周婷远程指导的那个生物识别小组提交的。他们在传统指纹比对基础上引入了皮肤纹理动态加权算法,通过微小的压力变化捕捉活体特征差异。系统测算结果显示,误识率理论值降至千万分之一以下。
“这不是修补。”周婷看着数据流滚动的速度,声音低了些,“他们在重新定义问题。”
李航走到她身后看了一眼结果,眉头依然没松开:“可这些方案再好,也只是纸面推演。我们现在每一毫秒的算力都在对抗真实威胁,真的要分资源给他们跑测试?”
“你不觉得奇怪吗?”陈帆忽然问。
李航转头看他。
“那个握手信号,持续十一秒一次,既不加密也不传输数据,就像……在观察我们的反应模式。”陈帆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调出最近七十二小时的所有异常连接记录,“它不怕被发现,说明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测试。”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你是说,对方也在练兵?”周婷低声说。
“所以我们也得开始。”陈帆按下确认键,启动“校园计划”的第一阶段部署指令,“真正的对抗不会只发生在机器之间,而在下一代人怎么理解这套系统。”
命令下达后,系统自动生成权限分配策略。实验室获得低优先级测试通道,可调用非核心模块进行模拟演练。所有操作均受自动审计机制监控,一旦触发风险阈值,立即隔离并报警。
与此同时,每位参与学生的档案被同步录入成长追踪系统。模型不再只看当前方案的质量,而是分析其改进路径、协作偏好和抗压表现。五名学员被标记为高潜力对象,其中三人进入中期培养名单。
李航重新调度后台资源,为学生端测试环境设置了独立沙箱。他一边检查防火墙规则,一边问:“如果他们中有谁中途退出呢?或者被其他机构提前签下?”
“那就说明我们还没做到最好。”陈帆说,“真正能把人留下的,不是合同,是让他们看到自己能走多远。”
他说完这句话时,主控屏上正好跳出一条新消息:
【首批学生方案完成首轮压力测试】
行为日志压缩模块:性能达标,建议纳入下一版本迭代候选
密钥轮换机制:基础逻辑通过,需补充边界容错处理
生物识别优化组:误识率下降至9.8×10⁻⁷,系统自动授予“初级算法贡献者”标识
周婷看着最后一行,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了两下。她没笑,但眼神亮了一下。
“以前是我们一步步把系统搭起来。”她说,“现在有人开始往里面加东西了。”
“不只是加东西。”陈帆走到量子模拟器旁,伸手碰了碰外壳。金属冰凉,内部仍在维持极低温状态,“是在让系统学会生长。”
李航关闭了调试日志,却没有合上终端。他知道这一步跨出去,就意味着团队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攻坚。未来的防线,必须由更多双眼睛共同守卫。
夜深了,基地内的灯光依旧明亮。设备风扇低鸣,状态提示音偶尔跳动。教学实验楼那边还没有亮灯,但网络通道已经打通,数据包开始有规律地来回穿梭。
陈帆站在窗前,望着园区深处的方向。那里有一栋三层小楼,此刻空无一人,但明天就会迎来第一批学生。
“火种点了。”他说。
周婷已经开始整理教学反馈模板,准备根据首轮测试结果调整指导重点。她的屏幕上还停留着那份生物识别优化报告,最新一行批注写着:“建议增加湿度扰动测试场景”。
李航则重启了资源调度程序。他在配置文件中新增了一个优先级标签:EDU_TEST。这个通道不会占用主系统算力,但所有产生的日志都将被永久归档,作为未来人才评估的基础数据。
就在这一刻,主控屏下方弹出一条系统通知:
【检测到学生端首次主动提交优化补丁】
来源:生物识别小组
类型:纹理采样降噪算法v0.3
影响范围:指纹识别前置处理模块
自动测试进度:2%
三人同时看向屏幕。
周婷的手指移向确认键,却没有立刻点击。
李航低声问:“让他们直接接入前置模块?会不会太早?”
陈帆看着那行进度数字缓缓上升,从2%跳到3%。
“让他们试。”(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