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沈子明:吴兴沈氏“诗坛链接者”

    回到贞元年间的吴兴(今浙江湖州),推开沈家那扇雕着缠枝莲的木门,准能闻到两种味道——一是书房里的墨香,二是正厅里的茶香。这是吴兴沈氏的日常,也是沈子明打小泡在里面的“文化摇篮”。

    他没像父亲那样写出“黄粱一梦”的千古名篇,也没像哥哥那样官至吏部侍郎,却成了中唐文坛最特别的“粘合剂”——而这一切,早在他小时候翻父亲的书稿、听哥哥和文人论诗时,就埋下了种子。

    父亲沈既济:从“黄粱一梦”里学来的“文要载情”

    沈子明那年刚满十二,正是爱踮着脚往大人书桌前凑的年纪。父亲沈既济的书房是家里的“禁地”——竹简堆得快到屋顶,纸卷用红绳捆成一摞摞,连案头的砚台都磨出了包浆,沈子明总趁父亲去衙署的间隙,溜进去摸一摸那些带着墨香的纸。

    那天雨后初晴,阳光从窗棂漏进来,在书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沈子明踩着小板凳,够到书箱最上层的一叠纸——是父亲刚修改完的《枕中记》手稿,边角还沾着没干的墨。他小心翼翼地翻开,见上面写着卢生在邯郸客栈遇吕翁、入梦享尽富贵的故事,读到“及醒,黍尚未熟”时,忍不住小声念了出来。

    “子明啊,又来翻我的稿子?”门口传来父亲的声音,沈子明吓了一跳,手里的手稿差点掉在地上。沈既济却没怪他,走过来捡起一页,指着末尾一行小字给儿子看——那是父亲用淡墨写的批注:“文贵真,友贵诚。文无真心,如镜无光;友无诚心,如酒无香。”

    “爹,这是啥意思呀?”沈子明歪着头,手指戳了戳“文贵真”三个字。

    沈既济坐在案边,把儿子拉到身边,指着手稿里的句子:“你看这卢生,梦里当宰相、娶美妻,看着风光,可醒来还是个穷书生。我写这个故事,不是要讲‘做梦’,是要告诉世人——别贪那些虚头巴脑的富贵,实实在在的日子才珍贵。这就是‘文贵真’,写文章不能瞎编,得把心里的真想法写进去,别人才会懂。”

    他又摸了摸儿子的头,声音软了些:“至于‘友贵诚’,就像我跟你柳叔叔(柳宗元)论诗,他说我写史太‘直’,我不生气,因为他是真心为我好;要是有人光说好听的,背后却笑话我,那算不得真朋友。以后你交朋友,也得找这样的——不看他会不会说漂亮话,看他能不能跟你说心里话。”

    沈子明似懂非懂地点头,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木册——这是哥哥给他做的“记事册”,专门用来记生字和诗句。他拿起炭笔,一笔一画把“文贵真,友贵诚”写在第一页,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砚台。

    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父亲的话,还有《枕中记》里“黍尚未熟”的场景——原来写文章、交朋友,都跟蒸黄米饭一样,急不得,得用真心慢慢熬。

    后来的日子,他总把这本小册子带在身上。帮父亲整理《建中实录》时,看到记载百姓流离失所的段落,父亲红着眼圈改稿,他就翻开册子看“文贵真”,明白“真”就是不回避苦难;帮哥哥招待韩愈时,韩愈直言不讳地指出他诗里的毛病,他没觉得委屈,反而想起“友贵诚”,赶紧把建议记在册子上。

    连后来李贺把诗稿塞给他说“只可予君读”时,他摸了摸怀里的册子,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得守好这些诗,不能辜负这份“诚”。

    哥哥沈传师:从“韩柳之交”里蹭来的“文人圈子”

    沈子明长到十多岁时,哥哥沈传师是文坛小有名气的人物了。那时沈传师常把韩愈、柳宗元这些人请到家里,几个人围坐在庭院的老槐树下,喝着吴兴的碧螺春,聊的全是“文以载道”“诗要写实”的话题。

    沈子明总躲在廊下听,见韩愈拍着桌子说“唯陈言之务去”,柳宗元则慢悠悠补一句“然亦需有物可写,空喊口号无用”;见哥哥给韩愈递茶时,特意把刚抄好的诗稿递过去,韩愈翻了两页就赞“传师这字里有筋骨”。有次韩愈发现了廊下的他,笑着招手:“子明也来听听?你哥说你爱读诗,要不要念两句给我们听听?”

    沈子明脸一红,小声念了句刚学的“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点头:“这诗好就好在‘润’字,不刻意,却把春雨写活了。以后多跟你哥学学,多认识些能说心里话的文人,比闷头读死书强。”

    这话沈子明记了一辈子。后来哥哥任宣歙观察使,把他带到宣州幕府,还特意介绍他认识杜牧:“子明性子温,你多带带他,你们俩能聊到一块儿去。”正是这次引荐,让他和杜牧有了后来的“同僚之谊”;也是靠着哥哥积累的人脉,他后来请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序时,杜牧才会“虽推辞却终应下”——毕竟,这是“沈传师的弟弟”,信得过。

    哥哥不仅给了他圈子,更教了他怎么处圈子。沈传师常说:“跟文人交朋友,别看名气大小,要看他是不是真心对文字、对朋友。”所以他后来和白居易相交,不图对方“河南尹”的官位,爱听他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真;和李贺成忘年交,不管对方“诗鬼”的名头,只疼他“呕心写诗”的苦。

    世家底色:不是“耀眼星”,却成了“稳当桥”

    吴兴沈氏传到沈子明这一辈,早不是靠官位撑场面的家族了——父亲的史学、哥哥的文学,早把“文化传承”刻进了家族基因里。

    沈子明从小就知道,未必能成为父兄那样“耀眼的人”,但可以做个“稳当的人”:帮父亲整理史料时,把每个日期核对三遍;帮哥哥招待文人时,把每个人的喜好记在心里;后来帮李贺守诗稿,把纸页缝在贴身衣袋里。

    这种“稳”,成了他最特别的“社交名片”。杜牧性子狂,却愿意跟他说“遗憾”,因为知道他嘴严、心善;白居易爱调侃,却总往他院里跑,因为知道他不较真、懂包容;李贺临终托稿,不找别人只找他,因为知道他“重诺、能扛事”。

    有人说他“靠家族才混进文人圈”,沈子明从不辩解。他知道,家族给的是“敲门砖”,但能让他在圈子里待住、能让李贺托孤、能让杜牧和白居易真心待他的,是从父亲那里学的“真心”,从哥哥那里学的“分寸”,是沈家世代传下来的“不贪名、不图利,只把该做的事做好”。

    就像吴兴沈家院里的那棵老槐树,它没开出艳丽的花,却给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遮过阴、挡过雨,让他们能在树下安心喝酒、放心论诗。沈子明也是这样——他没留下传世的诗,却成了李贺诗稿的“守护者”、杜牧与白居易的“交心友”,成了中唐文坛那座不显眼却稳稳当当的“桥”,把散落的文人、珍贵的文脉,悄悄连在了一起。(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不错,请把《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