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的江南,像刚浸过蜜的软糕——苏州的评弹绕着水巷飘,杭州的藕粉冒着热气香,连扬州市集上的叫卖声,都带着点唱曲儿的调调。就在这片活色生香的水土里,淮甸来的刘采春,带着一家子搭的戏班,把“参军戏”唱成了当时最火的“流行曲目”,活脱脱成了那个年代的“民间天后”。
说起来,刘采春能吃“艺人”这碗饭,打小就带了“老天爷赏饭”的劲儿。她老家在淮甸(今江苏淮安一带),爹是个走街串巷唱小调的,娘会绣点戏服上的小花,家里虽不富裕,却总飘着曲儿声。刘采春刚会说话,就跟着爹哼《茉莉花》的调子;三岁时,娘给她穿个小戏服,她就能模仿爹唱里的小媳妇,一扭一捏的模样,逗得街坊邻居笑弯了腰。
有次爹在市集唱《王祥卧冰》,唱到动情处,台下有人抹眼泪,刘采春从后台钻出来,扯着爹的衣角说:“爹,你唱得不对!王祥冻得发抖,声音该抖一点!”爹愣了愣,照着她的说法调整,台下的掌声果然更响了。那时候大家就说:“老刘家这丫头,将来准是个唱曲儿的好苗子!”
等刘采春长到十六岁,出落得眉清目秀,嗓子更是亮得像初春的泉水——别人唱小调,顶多传到街对面;她一开口,能绕着巷子飘三圈,连河边的洗衣妇都忘了捶布,竖着耳朵听。这时候,她遇上了周季崇——一个会打板、能逗哏的后生,两人一见如故,没多久就成了亲。
婚后的日子,还是围着“戏”转。周季崇有个弟弟叫周季南,嘴皮子溜,能说会道;后来两人有了女儿周德华,小姑娘继承了刘采春的好嗓子,五岁就能跟着哼戏词。有天晚上,一家人围着油灯吃饭,周季崇说:“咱们一家子都懂戏,不如搭个戏班,四处演去?总比我单个跑江湖强。”
刘采春眼睛一亮:“好啊!我唱主角,你打板,季南哥逗哏,德华跟着伴舞,多好!”
就这么着,“周家戏班”(后来大家都叫“采春班”)就成了——没有像样的行头,娘给绣的花帕子当道具;没有固定的戏台,市集的空场子、庙前的石阶,只要能站人,就能开演;连赶路的车,都是租来的小驴车,上面堆着戏服和简单的家伙什。
他们演的“参军戏”,不是现在的京剧越剧那种正经大戏,更像咱们现在的相声加小品——有两个主要角色,一个“参军”(一般是装傻的官),一个“苍鹘”(专门逗乐、拆台的),插科打诨间还得唱几段小调,逗观众笑,有时候还得捎带点劝人向善的小道理。
刘采春是戏班的“台柱子”,她既能演“参军”,也能扮“苍鹘”,最绝的是她的“一人多角”——前一秒还是个尖酸刻薄的小媳妇,叉着腰骂“你这没良心的”;下一秒就能变成个憨乎乎的老农,挠着头说“今年收成好”;转脸又能扮成个贪官,挺着肚子说“本官断案最公平”,那神态、那语气,活灵活现,每次都能逗得台下观众拍着大腿笑。
有次在苏州的玄妙观前演出,刘采春扮了个怕老婆的小官,周季南扮他老婆。刘采春刚一上台,挺着个假肚子说“本官今日要审案”,周季南就拎着个鸡毛掸子冲上来:“审什么案!先把昨天赌输的钱给我交出来!”刘采春立马缩着脖子,嬉皮笑脸地说“夫人息怒,下次不敢了”,台下的人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有个卖糖葫芦的老头,笑得糖葫芦都掉了一串。
更让人着迷的,是刘采春的嗓子。她唱的小调,不是那些文绉绉的诗,全是老百姓的家常话——比如《望夫歌》,唱“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说的是商人家媳妇的苦;还有《啰唝曲》,唱“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讲的是夫妻分离的思念。这些词,就像街坊邻居在唠嗑,可经她一唱,那婉转的调子,能把人的眼泪都唱出来。
有回在杭州的西湖边演出,正是清明,游人特别多。刘采春刚开口唱《望夫歌》,湖边的喧闹声一下子就静了——卖茶的姑娘忘了递茶,划游船的老汉忘了撑篙,连趴在妈妈怀里的小孩,都停止了哭闹,睁着眼睛听她唱。等她唱到“今日送君处,羞言归故乡”,台下好几个妇人都抹起了眼泪,有个妇人还喊:“姑娘,你唱到我心坎里了!我家那口子去经商,三年没回来了!”
就这么着,“采春班”的名声,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江浙一带传开了。他们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提前几天就有人打听“采春班啥时候来”,演出当天,市集里挤得水泄不通,有人从几十里外赶过来,就为了看一眼刘采春,听她唱一段。
有次他们去绍兴演出,戏台搭在城隍庙前,人太多,把旁边的菜摊都挤倒了,摊主不仅没生气,还说“没事没事,等采春姑娘唱完我再收拾”;连当地的官差,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后来也站在边上听得入了迷,忘了管乱挤的人。
戏班走红的日子,其实也藏着不少苦。赶路全靠驴车或坐船,遇上刮风下雨,驴车陷在泥里,一家人就得下来推;有时候戏台漏雨,刘采春顶着雨唱,嗓子都唱哑了,还是笑着跟观众说“没事,接着来”;女儿德华小时候晕车,一路上吐得厉害,可一到戏台前,立马精神起来,跟着娘一起唱。
刘采春常跟家人说:“苦点没事,观众喜欢,值了。”
真正让“采春班”从“民间红人”变成“文人也追捧”的,是越州刺史元稹的一句话。
元稹当时正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当刺史,这人本身就爱诗词,还特别喜欢民间艺术。有天他微服出巡,正好遇上“采春班”在市集演出,挤在人群里看了一会儿,立马被刘采春吸引了——看她表演时的灵动,听她唱歌时的婉转,再看她跟家人配合的默契,元稹忍不住连连点头。
演出结束后,元稹特意让人把刘采春一家请到府里,还摆了桌简单的酒菜。席间,元稹笑着说:“采春姑娘,你这表演,比长安城里的宫廷戏还好看!尤其是你唱的小调,句句都在说老百姓的日子,实在!”
刘采春有点不好意思,说:“大人过奖了,我们就是演给老百姓看的,他们喜欢,我们就高兴。”
后来,元稹还专门写了首诗夸她,里面有两句: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意思是“刘采春说话得体,又有风度;一举一动都透着温柔秀美”。这话一传开,了不得了——以前大家觉得“采春班”就是个民间戏班,现在连刺史都夸,那就是“有水平”的艺人了!
从此,不仅老百姓爱听刘采春的戏,连江南的文人墨客,都常来“追星”——有人专门给她写新的戏词,有人把她唱的小调记下来编成册子,还有人请她去家里的宴会上表演。刘采春也不端架子,只要有空,就去表演,唱的还是那些老百姓爱听的调子,演的还是那些逗乐的参军戏。
有次一个文人请她去家里演出,想让她唱点“高雅”的诗,刘采春笑着说:“大人,我唱不来那些文绉绉的,还是给您唱段《啰唝曲》吧,您听了肯定喜欢。”结果一曲唱完,那文人连连叫好:“好!比诗还动人!这才是真艺术!”
就这样,刘采春带着她的家庭戏班,在中唐的江南闯出了一片天。他们没有华丽的戏台,没有贵重的行头,却用最接地气的表演、最动人的歌声,征服了无数人的心。有人说,刘采春是“中唐最火的流行天后”,她却总说:“我就是个跑江湖的艺人,能让大家笑一笑、乐一乐,能让一家子靠手艺吃饭,就够了。”
那时候的江南,若有人问“最近最火的是什么”,十个有九个会说“去看采春班的戏啊!”——戏台上,刘采春穿着素净的戏服,一开口,歌声能飘到云里;戏台下,老百姓挤在一起,笑得开怀,听得入迷。这样的画面,成了中唐江南最鲜活的记忆,也让刘采春这个名字,跟着她的歌声,留在了大唐的烟火气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