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归唐

    长安的纸灯,从上元节一直挂到了三月。

    江寒立在平康坊的酒肆二楼,指尖摩挲着腰间那枚磨得发亮的墨玉铁尺。楼下朱雀大街上,小贩推着车叫卖“胡麻饼”,孩童追着纸鸢跑过青石板路,纸鸢上画着红衣将军立马玉门关的模样,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江兄快看!新贴的皇榜!”邻桌的书生忽然拍案而起,手里的酒盏晃出半盏泼洒的酒液。

    江寒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皇城朱雀门的城墙上,新贴的明黄皇榜前围满了人,一个身着紫袍的宦官正高声宣读,声音被春风卷着,飘得很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河西故地,陷吐蕃垂七十载。今有沙州义士张议潮,率河西遗民起兵,逐吐蕃,复河湟,克复沙、瓜、伊、西等十一州!其部众皆为安西军余脉,朕心甚慰,特册封为‘归义军’,授张议潮河西节度使,总领河西军政事务……”

    “张议潮!是那个在沙州举义的张议潮!”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惊呼,“听说他带着乡亲们在沙海里挖渠,用锄头当刀,硬是从吐蕃人手里抢回了十一州!”

    “何止啊!我在鸿胪寺当差,说沙州送来的捷报里写着,张将军收复凉州那日,满城老幼都哭着喊‘此身归唐’,连吐蕃的守将都弃城而降了!”

    江寒的指尖猛地攥紧铁尺,墨玉贴着掌心发烫。他想起三年前在漠北烽燧里见到的那具枯骨——枯骨攥着半块刻“安西”二字的青铜令牌,身下压着泛黄的布条,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字迹:“等一个能带我归唐的人”。那时他以为这是残兵的痴念,直到去年秋,他从河西返回长安,在紫宸殿外跪了三日,将归义军在沙海血战的真相递到新帝李忱案前,才知这痴念,终究成了真。

    “江兄,你怎么了?”身旁的书生见他脸色发白,忍不住问道,“莫不是身子不适?”

    江寒摇了摇头,转身下楼。酒肆老板在身后喊“客官还没结酒钱”,他随手抛去一锭银子,脚步没停——他要去鸿胪寺,找那个在沙州见过张议潮的旧友苏衍,问一问那河西的风,是不是真的带着唐土的气息。

    鸿胪寺的朱门紧闭,门内传来翻检文书的簌簌声。江寒叩了三次门环,侧门才开了条缝,苏衍探出头来,见是他,连忙拉着他往里走:“江兄你可来了!我正想找你,张节度使派来的使者就在寺里,刚给我们讲了收复凉州的事!”

    穿过栽满海棠的庭院,江寒在偏厅见到了那位使者。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唐军旧甲,甲胄上还留着吐蕃弯刀砍出的裂痕,脸上刻着风沙的痕迹,却双目炯炯,见了江寒,竟先拱手:“可是三年前闯萧关、护粮队的江寒大侠?张节度使常说起您,说若不是您把河西的消息带到长安,归义军还不知要在沙海里熬多久。”

    江寒心中一震:“张节度使还记得我?”

    “怎会不记得?”使者笑了,露出两排沾着风沙的牙齿,“您在黑风谷斩吐蕃游骑首领,在萧关帮我们护着粮车过沙海,这些事在归义军里早传开了。去年您在长安递捷报的事,沙州百姓更是家家户户都知道——说长安有位江大侠,为了河西的事,在宫门外跪了三天三夜,连新帝都被您感动了。”

    苏衍在一旁补充:“何止感动!陛下看完捷报,当即拍了龙案,说‘历代先帝未尽之事,朕必为之’。后来朝堂议事,有人说河西偏远,守着费粮,陛下直接把那本《河西舆图》摔在地上,说‘大唐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

    江寒望着使者甲胄上的裂痕,忽然想起赵烈——那位萧关守将,去年在收复瓜州的战役里,为了护着百姓撤退,被吐蕃人的乱箭射穿了胸膛,临死前还抓着军旗喊“此身归唐”。他忽然明白,张议潮能收复河西,从来不是一人之勇,是无数像赵烈一样的士兵,像漠北烽燧里的枯骨一样的遗民,用命拼出来的归唐路。

    “使者此来,除了递文书,还有别的事吗?”江寒问。

    使者从怀中掏出一卷锦帛,双手递给他:“这是张节度使给您的信,他说,若您愿意,归义军的营垒里,永远有您的一张案几。另外……”他从袖中取出一支玉笛,笛身刻着“凉州曲”三字,“这是沙州的老乐师做的,说等河西安定了,要吹着《凉州曲》迎长安的使者。现在凉州复了,这笛子,该送您一支。”

    江寒接过玉笛,笛身温润,带着沙州阳光的暖意。他忽然想起去年在玉门关外,归义军的士兵们围着篝火唱歌,唱的就是失传已久的《凉州曲》,那时他问赵烈“歌词是什么”,赵烈笑着说“等收复了凉州,就有人教你唱全了”。

    “替我谢过张节度使。”江寒将玉笛揣进怀里,指尖触到笛身的刻字,忽然红了眼眶。

    使者走后,苏衍拉着江寒坐在海棠树下,递给他一杯新沏的茶:“江兄,你可知陛下为何这么看重河西?我在鸿胪寺翻旧档,才知道河西走廊不仅是商道,更是抵御吐蕃的屏障。当年吐蕃占了河西,长安就像没了门户,如今收复了,大唐的版图才算真正完整——听说已经恢复到隋朝鼎盛时的模样了!”

    江寒捧着茶杯,望着庭院里飘落的海棠花瓣。他想起新帝李忱——那位登基前被人当作“痴儿”的皇帝,如今却干出了历代先帝都没做到的事。去年他在宫门外跪着时,曾远远见过李忱一面,那位帝王穿着素色龙袍,站在紫宸殿的台阶上,目光落在远方,像是能穿透长安的城墙,看到河西的沙海。

    “听说陛下要亲自去法门寺迎佛骨?”江寒忽然问道。

    “是啊,下个月就去。”苏衍点头,“而且陛下说了,迎佛骨那日,要让归义军的使者走在队伍最前面,还要在法门寺立一块碑,刻上所有收复河西的将士名字。”

    江寒放下茶杯,起身道:“苏兄,我要去沙州。”

    “去沙州?”苏衍愣了愣,“现在长安正是热闹的时候,而且归义军已经受册封了,你还要去做什么?”

    “去看看归义渠的水,去听听凉州的曲。”江寒的玄色披风在春风里划出一道弧线,“还要告诉赵烈他们,长安的纸月,终于照到河西了。”

    江寒离开长安时,恰逢春雨。

    他骑着一匹从鸿胪寺借来的河西骏马,马鬃上系着那支刻着“凉州曲”的玉笛。出了明德门,官道两旁的柳树抽出新绿,农夫在田里插秧,见了他腰间的铁尺和马背上的“唐”字旗,都停下手中的活计,笑着拱手:“这位侠士是去河西?替我们给张节度使带句话,长安百姓都念着他的好!”

    江寒一路向西,走了二十日,终于到了萧关。

    关楼比三年前气派了许多,城墙上插着崭新的红旗,旗上“归义军”三个字在风里猎猎作响。守门的士兵穿着新制的甲胄,见了江寒的马旗,立刻打开城门:“江大侠!赵校尉常说起您,说您要是来了,一定要先去营里喝杯酒!”

    江寒翻身下马,跟着士兵走进萧关。营地里热闹非凡,士兵们正在操练,呐喊声震耳欲聋。不远处的归义渠旁,几个孩童提着篮子在挖野菜,看到他,都围了上来:“你是长安来的吗?我娘说长安的纸灯比月亮还亮!”

    “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去长安看纸灯了。”江寒笑着摸了摸一个孩童的头,忽然瞥见不远处的胡杨树下,立着一块新碑,碑上刻着“赵烈之墓”四个大字,碑前摆着一束刚摘的沙棘花。

    他走上前,轻轻拂去碑上的尘土。三年前在黑风谷,赵烈为了护粮车,用身体挡住吐蕃人的箭雨,临死前抓着他的手说“替我看看收复后的凉州”。如今凉州复了,萧关安了,只是那个爱笑的守将,再也看不到了。

    “江大侠。”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江寒回头,见是当年和他一起护粮车的士兵陈武。他如今已经成了百夫长,穿着新甲胄,脸上少了几分青涩,多了几分沉稳。“张节度使在沙州等着您,说您来了,让我立刻带您过去。”

    “好。”江寒点了点头,最后望了一眼赵烈的墓碑,转身跟着陈武走向马厩。

    从萧关到沙州,走了五日。越往西,越热闹——沿途的驿站里挤满了商队,有从长安来的丝绸商,有从西域来的胡商,他们说着不同的话,却都带着一样的笑。陈武说,自从归义军收复河西,丝绸之路又通了,商人们都赶着来做买卖,沙州城里的客栈,早就住满了人。

    抵达沙州时,正赶上张议潮在城楼上举行节度使印授仪式。

    沙州的城门大开着,城楼下挤满了百姓。张议潮穿着崭新的节度使袍服,手持皇帝赐予的金印,站在城楼上,目光扫过城下的百姓,声音洪亮:“七十载流离,今日终得归唐!我张议潮在此立誓,必守河西,护百姓,让大唐的旗帜,永远插在玉门关上!”

    “此身归唐!此身归唐!”城下的百姓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城楼上的旗帜猎猎作响。有白发老人捧着祖传的唐户籍贯,哭着跪在地上;有年轻的士兵举起手中的刀,喊着要跟着张节度使收复更多失地。

    江寒站在人群里,忽然听到有人吹起了《凉州曲》。笛声从城楼上飘下来,是那支失传已久的古曲,旋律苍凉却有力,像是在诉说着河西七十载的苦难,又像是在歌颂着今日的荣光。他掏出怀里的玉笛,跟着旋律吹了起来——两支笛子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飘向沙州的天空,飘向远处的归义渠,飘向茫茫的沙海。

    仪式结束后,张议潮在节度使府接见了江寒。

    府里很简陋,只有几间土坯房,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河西舆图,舆图上用红笔圈出了已经收复的十一州,旁边还标注着待收复的西州和于阗。张议潮穿着便服,正和几个将领讨论军情,见了江寒,立刻起身相迎:“江大侠,一路辛苦。”

    “张节度使客气了。”江寒拱手,“能亲眼见到河西复唐,是江某的荣幸。”

    张议潮笑了笑,拉着他坐在舆图前:“这多亏了江大侠当年在长安递的捷报。若不是陛下知道了河西的事,派来援兵,我们也不可能这么快收复十一州。”

    “是节度使和归义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江寒摇头,目光落在舆图上,“不知接下来,节度使打算如何经营河西?”

    “先修渠,再屯粮,后练兵。”张议潮指着舆图上的归义渠,“河西多沙,无水则不活。我们要把归义渠再挖长些,引疏勒河的水灌溉更多田地,让百姓有饭吃。然后招募流民,开垦荒地,让河西恢复往日的繁华。至于练兵……”他的目光变得坚定,“吐蕃人不会甘心失败,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故土。”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士兵冲进来说:“节度使,长安传来消息,陛下要驾临法门寺迎佛骨,让您带着归义军的代表去参加!”

    张议潮的眼睛亮了起来:“好!这是陛下对归义军的认可,也是河西百姓的荣耀!江大侠,你随我一起去长安,让陛下看看,收复后的河西,是什么模样!”

    江寒心中一动,点了点头。他想起长安的纸月,想起赵烈的墓碑,想起漠北烽燧里的枯骨——他们都盼着这一天,盼着河西的风能吹到长安,盼着大唐的月光能照遍河西。

    三日后,张议潮带着江寒和归义军的代表,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队伍里,有白发苍苍的老士兵,有刚参军的少年,还有带着孩子的妇人——她们要去长安,告诉长安的百姓,河西回来了,她们的家人,用命守住了大唐的土地。

    队伍走到凉州时,恰逢夜晚。凉州的城楼上,挂着无数纸灯,像一片灯海。百姓们站在街道两旁,手里捧着胡麻饼和葡萄酒,哭着喊着“张节度使”“江大侠”。张议潮勒住马,对着百姓们拱手:“此身归唐,不是我一人之功,是河西所有百姓的功劳!”

    江寒坐在马背上,望着眼前的灯海,忽然吹起了玉笛。《凉州曲》的旋律在凉州的夜空里回荡,和百姓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飘向远方。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大唐的中兴之路,才刚刚起步;河西的繁华,还需要他们用双手去创造。

    队伍继续向东,向着长安的方向走去。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像一层银色的铠甲。江寒望着前方的路,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仿佛看到,法门寺的佛骨前,李忱皇帝握着张议潮的手,笑着说“历代先帝未尽之事,今终成矣”;他仿佛看到,长安的朱雀大街上,归义军的士兵们骑着马,百姓们围着他们欢呼,纸鸢上的红衣将军,终于有了鲜活的模样。

    风从河西吹向长安,带着沙棘花的香气,带着《凉州曲》的旋律,带着“此身归唐”的誓言。江寒知道,只要大唐的旗帜还在,只要归义军的精神还在,大唐的中兴,定能延续,河西的繁华,定能重现。而他,会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荣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法门寺的香火,比往年盛了十倍。

    江寒跟着张议潮的队伍抵达长安时,离佛骨迎奉大典还有三日。朱雀大街上,早已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的百姓,他们穿着新衣,手里捧着香烛,脸上带着期盼的笑容。有小贩叫卖着“佛骨符”,有艺人在街头表演着河西的歌舞,整个长安,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里。

    “江兄,你看那座新修的牌楼!”张议潮指着前方,脸上露出了笑容。

    江寒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朱雀大街的尽头,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刻着“河西安澜”四个大字,字的下方,画着归义军将士收复河西的场景:有张议潮立马沙州城头的英姿,有士兵们在沙海里挖渠的身影,还有百姓们哭着迎接唐军的画面。

    “这是陛下特意下令修的。”一旁的宦官笑着解释,“陛下说,要让所有来长安的人都知道,河西已经回来了,归义军是大唐的英雄。”

    江寒的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想起三年前在长安,提起河西,人们要么摇头叹息,要么讳莫如深;而如今,河西成了长安城里最热闹的话题,归义军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李忱皇帝的支持,离不开张议潮和归义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河西百姓的坚守。

    迎奉大典当日,江寒跟着张议潮,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李忱皇帝穿着衮龙袍,戴着通天冠,从紫宸殿出发,沿着朱雀大街,向着法门寺走去。百姓们跪在街道两旁,高呼“万岁”,声音震耳欲聋。江寒望着李忱的背影,忽然想起去年在宫门外见到的场景——那时的李忱,还只是一个刚登基的皇帝,面对朝堂上的质疑,他却坚定地说“河西是大唐的土地,必须收复”。如今,他做到了,做到了历代先帝都没做到的事。

    法门寺前的广场上,早已搭建好了高大的佛帐。佛帐里,供奉着从法门寺地宫迎出的佛骨舍利,舍利被装在一个金棺银椁里,周围摆满了奇珍异宝。李忱走到佛帐前,焚香跪拜,然后转过身,对着众人说道:“朕今日迎奉佛骨,不仅是为了祈福苍生,更是为了告慰历代先帝——河西已复,安西已归,大唐的版图,终于完整了!”

    “陛下万岁!大唐万岁!”广场上的百姓齐声呐喊,声音传遍了整个法门寺。

    李忱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看向张议潮,说道:“张议潮,你率归义军收复河西,功在社稷,朕赏你黄金千两,绸缎万匹,赐你‘检校司空’之职,继续镇守河西!”

    张议潮双膝跪地,声音哽咽:“臣张议潮,谢陛下隆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守护好河西故地,不负陛下重托!”

    “起来吧。”李忱扶起张议潮,目光扫过归义军的代表,“归义军的将士们,你们都是大唐的勇士!朕已经下令,为所有在收复河西战役中牺牲的将士立碑,将他们的名字刻在法门寺的墙壁上,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归义军的代表们纷纷跪地,泣不成声。江寒站在人群里,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那些牺牲的将士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荣耀;那些在沙海里坚守的百姓们,终于盼来了太平。

    迎奉大典结束后,李忱在法门寺的偏殿召见了张议潮和江寒。

    偏殿里很简陋,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李忱穿着便服,亲手给他们倒了杯茶,笑着说:“张节度使,江大侠,今日能收复河西,你们二人功不可没。张节度使在河西浴血奋战,江大侠在长安为河西奔走,都是大唐的功臣。”

    “陛下过奖了。”张议潮和江寒同时拱手。

    李忱摆了摆手,目光落在江寒身上:“江大侠,朕听说你三年前在漠北烽燧里见到了一具枯骨,还为了河西的事在宫门外跪了三日。这份忠义,实属难得。不知江大侠今后有何打算?是留在长安,还是回河西?”

    江寒沉吟了片刻,说道:“陛下,臣想回河西。河西刚收复,百废待兴,臣想留在那里,帮助张节度使修渠屯粮,练兵守土,让河西早日恢复往日的繁华。”

    李忱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好!朕准了。朕赐你‘河西防御使’之职,协助张节度使管理河西的军事事务。希望你们二人同心协力,让河西成为大唐最坚固的屏障。”

    “臣遵旨!”江寒和张议潮齐声应道。

    离开法门寺时,夕阳已经西下。长安的街道上,百姓们还在欢呼,纸灯一盏盏亮起,像一片灯的海洋。江寒望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想起了沙州的夜晚——沙州的夜晚,没有长安这么多纸灯,却有归义渠的水在流淌,有胡杨树在风中摇曳,有归义军将士在营地里操练。那里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江兄,我们何时回河西?”张议潮问道。

    “明日一早就走。”江寒笑着说,“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到沙州,看看归义渠的水,听听凉州的曲了。”

    张议潮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西方:“是啊,河西的百姓还在等着我们回去。我们要让河西变得更繁华,让丝绸之路重新畅通,让大唐的荣光,传遍天下。”

    次日清晨,江寒和张议潮带着归义军的代表,踏上了返回河西的路。长安的百姓们自发地来到朱雀大街上,为他们送行。有人捧着胡麻饼,有人提着葡萄酒,有人哭着说“一定要常回长安看看”。

    江寒坐在马背上,对着百姓们拱手:“请各位放心,我们一定会守护好河西,守护好大唐的土地。待河西繁华之日,我们再回长安,与各位共饮!”

    队伍渐渐远去,长安的轮廓消失在视线里。江寒回头望了一眼,然后转过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西方。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相信,只要他们同心协力,只要大唐的旗帜还在,河西一定能恢复往日的繁华,大唐一定能重现往日的荣光。

    风从长安吹向河西,带着纸灯的暖意,带着佛骨的香火,带着“此身归唐”的誓言。江寒的心中充满了力量,他握紧腰间的铁尺,仿佛看到了河西的未来——归义渠的水灌溉着万亩良田,凉州的曲响彻大街小巷,商队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穿梭,百姓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而他和张议潮,还有无数的归义军将士,会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世人都说,唐帝李忱是“小太宗”,是中兴之主。江寒知道,这份中兴的荣光,不仅属于李忱,属于张议潮,属于归义军的将士们,更属于每一个为了“此身归唐”而坚守的大唐子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燕云十六州不错,请把《燕云十六州》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燕云十六州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