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残灯,案底疑云

    沙州的夜,比三年前更沉了。

    江寒坐在节度使府的正厅里,指尖摩挲着案上那把短刀——刀身无纹,刃口泛着冷光,正是三年前刺入张淮深胸口的凶器。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身后的梁柱上,与那些刻着归义军战死将士名字的痕迹重叠在一起。

    “江防御使,张公子他们还在偏厅等着。”侍卫轻步走进来,声音压得极低。

    江寒抬头,目光扫过案上堆积的卷宗——最上面一卷是张淮深生前最后写的奏疏,墨迹晕染处还留着指痕;下面压着长安送来的密报,字迹是鸿胪寺卿李旬的手笔,却在“沙州事务”四字旁,有一行极淡的朱批,笔画扭曲,像是宦官特有的字迹。

    “让他们再等片刻。”江寒将短刀拿起,凑近烛火。刀脊处有一道细微的划痕,像是被什么硬物磕碰过——三年前查案时,他以为这是打斗留下的痕迹,直到昨日在张议潮旧居的库房里,看到一把刻着“枢密院”字样的腰牌,牌角的缺口竟与刀脊的划痕严丝合缝。

    枢密院,王守澄的地盘。可张淮深死时,王守澄远在长安,怎么会让贴身腰牌出现在沙州?

    “江兄,你到底还查不查了?”偏厅的门被推开,张淮鼎大步走了进来。他穿着一身素色锦袍,脸上带着不耐烦,“我哥都死了三年,长安那边连个说法都没有,现在大家推举我暂掌归义军,你却还抱着这把破刀不放!”

    江寒将刀放下,目光落在张淮鼎身上——这位张议潮的侄子,三年来处处以“归义军继承人”自居,却在张淮深尸骨未寒时,就忙着清点府中财物,甚至私吞了长安送来的抚恤银两。

    “查,自然要查。”江寒拿起那卷密报,递到张淮鼎面前,“只是淮鼎兄,你可知这密报上的朱批是谁写的?”

    张淮鼎扫了一眼,脸色微变:“我怎么会知道?长安的那些宦官,字迹都一个模样。”

    “可这字迹,和你去年偷偷给长安送的信,很像。”江寒的声音很淡,却像一把刀,直戳张淮鼎的软肋。

    张淮鼎猛地后退一步,打翻了案上的茶杯,茶水溅湿了奏疏:“你……你胡说!我什么时候给长安送信了?”

    “去年秋,吐蕃游骑侵扰瓜州,你以‘求援’的名义,给枢密院送了一封信,信里写着‘张淮深独断专行,归义军人心涣散’。”江寒站起身,玄色披风扫过案角,“而那封信的收件人,正是王守澄的心腹宦官刘克明。”

    张淮鼎的脸瞬间白了,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话。偏厅里的张氏族人听到动静,纷纷涌了进来,有人指着张淮鼎骂:“原来你早就和长安的宦官勾结!是不是你给他们通风报信,才害死了淮深?”

    “不是我!”张淮鼎急得跳脚,“我只是想让长安认可我的地位,没想害我哥!刘克明说,只要我帮他们盯着我哥,就保我当节度使!我真的不知道他们会杀他!”

    江寒看着他慌乱的模样,心里却没有半分轻松。张淮鼎的话未必是假,但他的贪婪,确实给了长安宦官可乘之机。可仅凭这些,还不足以揭开张淮深之死的真相——那把短刀上的腰牌痕迹,刘克明与沙州本地豪强的暗中往来,还有张淮深死当夜,突然“失踪”的两个贴身护卫……太多线索缠绕在一起,像归义渠里的水草,拔起一根,牵连出一片。

    “够了。”江寒抬手制止了众人的喧哗,“张淮深的死因,我会继续查。但眼下河西不能乱,既然大家推举淮鼎兄暂掌归义军,我便辅佐他稳定局面。”

    他知道,此刻不是追究张淮鼎罪责的时候。归义军群龙无首,长安的眼线虎视眈眈,吐蕃和回鹘还在边境蠢蠢欲动,一旦内斗起来,河西就真的要重蹈覆辙。

    张淮鼎松了口气,连忙道:“还是江兄明事理!只要你帮我,等我正式当上节度使,定不会亏待你!”

    江寒没有接话,只是拿起那把短刀,塞进怀里。烛火下,他看着张淮鼎脸上的得意,忽然想起张淮深临终前趴在案上的模样——那时的张淮深,手里还握着未写完的奏疏,笔尖悬着的墨滴,落在“此身归唐”四字上,晕开一片黑。

    他走出正厅,沙州的风带着沙粒吹在脸上,像针一样疼。远处的归义渠旁,传来巡夜士兵的脚步声,还有零星的胡笳声,是士兵们在唱那首《凉州曲》。江寒站在台阶上,望着黑暗中的沙州城,忽然觉得这座刚刚恢复繁华的城池,像一艘在风浪里飘摇的船,而他,只是一个撑船的人,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被浪打翻。

    张淮鼎正式就任归义军节度使的那日,沙州城里挂起了红灯笼,却没有十年前张议潮受封时的热闹。百姓们站在街道两旁,脸上带着不安,窃窃私语着张淮深的死因,还有长安送来的那位新“监军”——刘克明的亲信,一个名叫王怀的宦官。

    江寒立在节度使府的门旁,看着王怀穿着绣着金线的宦官袍服,一步步走上台阶,接受张淮鼎的参拜。王怀的脸上带着倨傲的笑,目光扫过归义军的将领们,像是在打量自己的猎物。

    “江防御使,”王怀忽然走到江寒面前,语气带着挑衅,“听说你一直在查张淮深的死因?怎么,查到什么了吗?”

    江寒握着腰间的铁尺,墨玉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监军大人若是有线索,不妨告知江某。”

    “线索?”王怀嗤笑一声,“张淮深勾结吐蕃,意图谋反,被麾下将士斩杀,这就是长安的定论。江防御使若是再纠缠不休,小心被扣上‘通敌’的罪名。”

    说完,王怀转身走进府内,留下江寒和一众将领面面相觑。陈武低声道:“江兄,这宦官明显是来帮张淮鼎压我们的!再这样下去,归义军迟早要变成长安宦官的私兵!”

    江寒没有说话,只是望着王怀的背影。他知道,王怀的到来,意味着长安对河西的控制又紧了一分。而张淮鼎,为了坐稳节度使的位置,必然会对王怀言听计从,到时候归义军的兵权,恐怕真的要落入外人之手。

    接下来的半年里,河西的局势越来越糟。张淮鼎在王怀的撺掇下,大肆提拔亲信,排挤张淮深的旧部,甚至削减士兵的粮饷,用来讨好长安的宦官。归义渠的修缮被搁置,边境的防御也日渐松弛,吐蕃游骑多次侵扰瓜州,张淮鼎却只顾着在府里饮酒作乐,对军务不闻不问。

    “江兄,再这样下去不行啊!”陈武冲进江寒的营房,脸上带着怒火,“昨日吐蕃游骑杀了我们十几个士兵,抢了粮车,张淮鼎却说是士兵们无能,还要治我们的罪!”

    江寒正在擦拭那把短刀,听到这话,指尖猛地一顿:“他真这么说?”

    “千真万确!”陈武咬牙道,“还有,我听说王怀偷偷和沙州的豪强索勋勾结,索勋给了他不少金银,他就答应帮索勋谋个官职!”

    索勋?江寒的眉头皱了起来。索氏是沙州的大族,早年曾支持张议潮举义,可近年来势力渐大,一直觊觎归义军的兵权。若是让索勋和王怀勾结在一起,河西的局面只会更乱。

    “你先回去,安抚好士兵。”江寒将短刀收好,“我去见张淮鼎。”

    他走进节度使府时,正听到张淮鼎和王怀在饮酒作乐。堂下有舞姬跳舞,丝竹声不绝于耳。江寒的突然闯入,让堂内的气氛瞬间凝固。

    “江寒?你怎么来了?”张淮鼎的脸上带着醉意,语气不耐烦。

    “节度使,吐蕃游骑侵扰瓜州,士兵们伤亡惨重,您为何不出兵?”江寒的声音冰冷。

    张淮鼎挥了挥手:“不过是几个吐蕃蛮子,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等我明日再派些人去就行了。”

    “明日?”江寒冷笑,“等明日,瓜州的百姓恐怕都要被吐蕃人杀尽了!张淮鼎,你忘了你哥是怎么守河西的吗?忘了归义军的使命吗?”

    “你敢教训我?”张淮鼎猛地站起身,指着江寒的鼻子骂,“我是节度使,我说了算!你不过是个防御使,也敢管我的事?”

    王怀也站起身,阴阳怪气地说:“江防御使,看来你是对节度使不满啊?要不要我给长安写封信,让陛下评评理?”

    江寒看着眼前这两个狼狈为奸的人,心里涌起一股绝望。他知道,和张淮鼎讲道理是没用的。他转身就走,走到门口时,留下一句话:“你若不出兵,我就亲自带我的人去瓜州!”

    当夜,江寒带着自己麾下的两千士兵,奔赴瓜州。陈武和其他张淮深的旧部也偷偷赶来,加入了队伍。他们在瓜州城外与吐蕃游骑展开激战,厮杀了整整一夜,终于将吐蕃人击退。可士兵们也伤亡惨重,两千人最后只剩下一千多。

    江寒站在瓜州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的沙海,心里充满了疲惫。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长安的宦官虎视眈眈,河西的内部矛盾重重,而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唐,早已自顾不暇。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匆匆跑来:“江防御使,沙州传来消息!张淮鼎死了!”

    江寒猛地回头:“什么?怎么死的?”

    “听说他昨夜饮酒过量,突发恶疾,死在了府里。”士兵的声音发颤,“现在王怀和索勋正在府里主持大局,还说要推举索勋当新的节度使!”

    张淮鼎死了?江寒的心头一震。他虽然对张淮鼎不满,却没想到他会死得这么突然。是真的饮酒过量,还是被人暗害?联想到王怀和索勋的勾结,江寒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立刻回沙州!”江寒下令。

    当他带着士兵回到沙州时,节度使府已经被索勋的人包围了。索勋穿着一身崭新的甲胄,站在府门口,脸上带着得意的笑:“江防御使,你回来得正好。张节度使不幸病逝,我受王监军和众将领推举,暂掌归义军节度使一职,还望江防御使多多辅佐。”

    江寒看着索勋,又看了看他身后的王怀,心里明白了——张淮鼎的死,一定是他们的阴谋。可现在,索勋已经控制了沙州,手里还有王怀这个长安宦官当靠山,他若是反抗,只会引发更大的内乱。

    “索节度使。”江寒拱了拱手,语气平静,“只要你能守护好河西,善待归义军的将士和百姓,江某自然会辅佐你。”

    索勋没想到江寒这么轻易就妥协了,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好!江防御使果然识时务!放心,我定会让河西重现往日的繁华!”

    江寒没有说话,只是走进府内。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妥协。索勋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节度使,而王怀也不会真心帮助河西。河西的风雨,才刚刚开始。

    索勋篡权的第三年,沙州的雪下得格外早。

    江寒立在归义渠旁,看着渠水结起薄冰,心里一片冰凉。这三年来,索勋在王怀的支持下,大肆打压张氏族人,剥夺归义军旧部的兵权,甚至与回鹘人暗中勾结,用河西的丝绸换取回鹘的战马,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沙州的百姓们又开始过起了苦日子,街头巷尾,再也听不到《凉州曲》的歌声,只有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江兄,您真的要看着索勋把河西毁了吗?”陈武走到江寒身边,声音带着恳求,“张氏的族人都在等着您出头,只要您一声令下,我们立刻就能集结兵马,推翻索勋!”

    江寒摇了摇头:“现在还不是时候。索勋手里有回鹘人的支持,还有王怀在长安给他撑腰,我们若是贸然动手,只会让河西陷入战乱,让吐蕃和回鹘有机可乘。”

    “可再等下去,就真的来不及了!”陈武急得直跺脚,“昨日我听说,索勋已经给长安送信,说要废除‘归义军’的名号,投靠回鹘!”

    江寒的心头一震。他没想到索勋竟然这么大胆,敢背叛大唐,投靠回鹘。若是真的让他得逞,河西就真的要彻底脱离大唐的版图了。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少年匆匆跑来,见到江寒,立刻跪了下来:“江防御使,救救我们家公子!索勋的人要杀公子!”

    江寒扶起少年:“慢慢说,到底怎么回事?”

    少年喘着气说:“我是张承奉公子的贴身侍从。刚才索勋的人突然闯进公子的住处,说公子密谋反叛,要把公子抓起来处死!公子让我偷偷跑出来,求您救救他!”

    张承奉?张议潮的孙子?江寒的心里猛地一紧。张承奉今年才十五岁,一直隐居在沙州的旧宅里,从未参与过军政事务,索勋为什么要杀他?

    “陈武,立刻带三百人跟我走!”江寒下令。

    他们赶到张承奉的住处时,索勋的人已经冲破了大门,正拿着刀追赶张承奉。张承奉穿着一身旧衣,脸上带着恐惧,却依旧紧紧握着一把短剑,不肯屈服。

    “住手!”江寒大喝一声,腰间的铁尺脱手而出,将几个索勋的人打倒在地。

    索勋的将领见江寒来了,脸色一变:“江防御使,这是我们节度使的命令,你敢阻拦?”

    “索勋滥杀无辜,背叛大唐,他的命令我绝不执行!”江寒走到张承奉身边,将他护在身后,“今日有我在,谁也不能伤害张公子!”

    陈武带着士兵冲了进来,与索勋的人展开激战。索勋的人虽然人多,却不是江寒和陈武的对手,很快就被击退了。

    江寒扶起张承奉,轻声说:“张公子,你没事吧?”

    张承奉摇了摇头,眼里含着泪:“江叔叔,索勋为什么要杀我?我从来没有得罪过他。”

    江寒摸了摸他的头,心里充满了酸楚:“因为你是张议潮老节度使的孙子,是归义军真正的继承人。索勋怕你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要杀你灭口。”

    张承奉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江叔叔,我不想再躲了。我要夺回归义军,守护好爷爷和伯父用命换来的河西!”

    江寒看着张承奉稚嫩却坚定的脸,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希望。或许,这个少年,就是河西的未来。

    他带着张承奉回到自己的营房,召集了归义军的旧部和张氏的族人。当众人看到张承奉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是老节度使的孙子!我们要拥立张公子当节度使!”有人喊道。

    “对!拥立张公子!推翻索勋!”众人齐声呐喊。

    江寒看着眼前的景象,知道时机成熟了。他站起身,对着众人说:“各位兄弟,张氏为河西付出了太多,我们不能让老节度使的心血白费!今日,我们就拥立张公子为新的归义军节度使,推翻索勋,守护河西!”

    “推翻索勋!守护河西!”众人的呐喊声震耳欲聋。

    次日清晨,江寒带着拥立张承奉的队伍,向节度使府发起了进攻。索勋的人虽然进行了抵抗,却因为不得人心,很快就溃不成军。王怀见势不妙,想要偷偷逃跑,却被陈武抓住,当场斩杀。

    索勋被押到张承奉面前时,还在垂死挣扎:“张承奉,你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根本不配当节度使!河西迟早是我的!”

    张承奉虽然年幼,却毫不畏惧:“索勋,你背叛大唐,残害百姓,罪该万死!今日我就替爷爷和伯父,替河西的百姓,斩了你!”

    说完,张承奉拔出腰间的短剑,亲手斩杀了索勋。

    沙州的百姓们听到索勋被斩的消息,都涌上街头,欢呼雀跃。他们举着胡麻饼和葡萄酒,围着张承奉和江寒,喊着“归义军万岁”“大唐万岁”。江寒站在人群里,看着张承奉年轻的脸庞,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张承奉正式就任归义军节度使后,在江寒的辅佐下,开始整顿河西的秩序。他废除了索勋的苛捐杂税,重新修缮归义渠,加强边境的防御,还派人去长安送信,请求朝廷的认可。

    可长安的回信,却让所有人都失望了。信上只有寥寥数语:“河西偏远,朝廷无暇顾及,归义军事务由尔等自行处置。”

    江寒拿着回信,心里一片悲凉。他知道,大唐已经彻底放弃了河西。那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如今已经风雨飘摇,再也没有能力守护边疆的土地了。

    “江叔叔,长安为什么不认可我?”张承奉看着回信,眼里充满了失落。

    江寒摸了摸他的头,轻声说:“不是你的问题,是大唐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过没关系,就算没有长安的认可,我们也能守护好河西。”

    接下来的日子里,江寒尽心尽力地辅佐张承奉。他教张承奉如何处理军政事务,如何安抚百姓,如何抵御外敌。在他的帮助下,河西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好转。

    可江寒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大唐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而河西孤悬于外,迟早会面临吐蕃、回鹘等势力的侵袭。他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帮助张承奉巩固河西的防线,让这片土地尽可能地延续下去。

    这年秋天,江寒带着张承奉来到归义渠旁。渠水潺潺流淌,两岸的麦子金黄一片,百姓们正在田里收割粮食,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悦。

    “江叔叔,你看,河西又恢复往日的繁华了。”张承奉笑着说。

    江寒点了点头,眼里却带着一丝忧虑:“是啊,可这份繁华,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他望着远方的沙海,心里忽然明白,自己已经老了。他再也没有力气去追查张淮深的死因,再也没有力气去对抗长安的黑暗。他能做的,就是将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给张承奉,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节度使,守护好这片土地。

    “承奉,”江寒转过身,认真地看着张承奉,“从今以后,河西的事务就交给你了。我要去一趟长安,看看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到底还有多少时日。”

    张承奉愣住了:“江叔叔,你要离开我吗?”

    江寒笑了笑:“我不是离开你,我是去看看大唐的结局。等我回来,再陪你一起守护河西。”

    其实他知道,自己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他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再看看长安的朱雀大街,再看看大雁塔的轮廓,再看看那个他曾经为之奋斗过的王朝,最后一眼。

    离开沙州的那天,张承奉和归义军的将士们,还有沙州的百姓们,都来为江寒送行。他们举着胡麻饼和葡萄酒,哭着喊着“江防御使一路保重”。

    江寒骑着马,回头望了一眼沙州城,望了一眼归义渠,望了一眼那些熟悉的面孔。他知道,自己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可他没有遗憾,因为他已经尽自己所能,守护了河西,守护了归义军,守护了那份“此身归唐”的誓言。

    他催***,马蹄扬起的沙粒,在身后留下一串长长的痕迹。风从河西吹向长安,带着麦香和胡杨的气息,也带着一个老人对大唐最后的眷恋。江寒知道,唐王朝已经走完了它的气运,而河西的未来,就交给张承奉,交给那些年轻的归义军将士们了。至于他自己,只愿在长安的某个角落里,听着大唐灭亡的钟声,回忆着河西的那些岁月,平静地走完自己的一生。(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燕云十六州不错,请把《燕云十六州》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燕云十六州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