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策略守城

    邓州城破的烟尘尚未散尽,蔡州城外已响起蒙古军的号角。塔海显然不想给宋军任何喘息之机,十万大军如同乌云压境,将小小的蔡州城围得水泄不通。投石机的轰鸣声再次划破天际,巨石砸在蔡州城墙上,震得砖缝里的尘土簌簌落下。

    “将军,蒙古人又开始攻城了!”亲兵扶着王大用,声音里带着焦急。他胸前的箭伤尚未痊愈,脸色依旧苍白,却执意要上城头指挥。

    王大用推开亲兵的手,拄着一支长枪勉强站稳,目光扫过城下黑压压的蒙古兵,沉声道:“按孟帅的吩咐,开闸放水!”

    蔡州城北的汝水被提前筑坝拦截,此刻闸门一启,浑浊的河水便如脱缰野马,顺着挖好的沟渠涌向蒙古军的攻城阵地。正在架设云梯的蒙古兵猝不及防,被洪水冲得人仰马翻,阵型瞬间大乱。

    “好!”城头上爆发出一阵欢呼。这正是孟珙信中所授的计策——利用蔡州地势低洼的特点,引汝水、洪河之水形成天然屏障,阻碍蒙古军的进攻。

    郭靖站在城头左侧,手中铁弓拉得如满月,一箭射出,正中蒙古军阵中一名千夫长的咽喉。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翻涌的怒火。自邓州失守后,他便将所有的自责与懊恼都化作了对蒙古兵的杀意,每一次弓弦响动,都带着一股玉石俱焚的狠劲。

    士兵们被他这股悍不畏死的气势感染,原本低迷的士气竟渐渐高涨起来。“跟着郭大侠杀!”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城头上的喊杀声顿时震天动地。

    黄蓉站在右侧箭楼,冷静地观察着战局。她指挥着丐帮弟子在城墙内侧铺设湿棉被,防备蒙古人的火箭;又让人将滚油烧热,等蒙古兵靠近便劈头浇下。每一个指令都精准利落,只是在看向郭靖时,眼神里总带着一丝疏离。

    那日的争吵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两人之间。她理解他的自责,却无法原谅他的迁怒。尤其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的失态更让她觉得心寒。

    三日激战,蒙古军虽攻势猛烈,却始终未能突破蔡州的防线。汝水的阻隔让他们的投石机难以靠近,城头上的滚石、热油和弓箭更是让他们伤亡惨重。更让塔海头疼的是,城中不断传出“京湖援军不日便到”“孟珙大帅已亲率主力出征”的流言,搞得蒙古军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这些自然是黄蓉的手笔。她让丐帮弟子乔装成逃难的百姓,混出城外,将编造的消息散播到蒙古军营中。塔海虽是名将,却也深知孟珙的厉害,尤其忌惮他那神出鬼没的用兵之道。如今孟之继在四川牵制着部分兵力,若孟珙真的亲至,蔡州城下的十万大军怕是讨不到好。

    这日午后,蒙古军的攻势忽然放缓了。城头上的宋军趁机休整,王大用靠在城垛上,看着手中孟珙的亲笔信,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孟帅果然料事如神,塔海这是投鼠忌器了。”

    郭靖走了过来,身上的甲胄沾满了血污,眼神却比前几日清明了些。“王将军,蒙古人怕是在酝酿更大的攻势。”

    “未必。”王大用摇摇头,将信递给郭靖,“孟帅说,塔海多疑,只要我们守住蔡州,让他摸不清虚实,他就不敢贸然强攻。毕竟四川的孟之继将军还在,他怕被前后夹击。”

    郭靖接过信,看着孟珙那遒劲有力的字迹,心中更是愧疚。同为将领,孟珙在病榻上仍能运筹帷幄,孟之继在四川以寡敌众却能牵制蒙古主力,而他却因一时失误便方寸大乱……

    “郭大侠不必自责。”王大用看出了他的心思,轻声道,“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能知错就改,便是好样的。眼下蔡州还需要你。”

    郭靖点点头,握紧了手中的弓。他知道,现在不是沉湎于过去的时候,守住蔡州,才是对王大用、对邓州死去的弟兄们最好的交代。

    傍晚时分,蔡州府衙内,三人终于得以坐下喘口气。亲兵端来简单的饭菜,桌上只有一碟咸菜、一碗糙米饭,却已是难得的安稳。

    “塔海的攻势放缓,我们总算能歇口气了。”王大用喝了口热水,胸前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却难掩眉宇间的轻松。

    黄蓉拿起筷子,却没什么胃口。她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四川。孟之继在那边,面对的压力怕是比蔡州更大吧?以三万蛮龙军对抗蒙古主力,还要时刻提防后路被断,他是怎么撑下来的?

    想起孟之继,她心中便生出几分敬佩。那是个真正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将军,少年成名,却无半分骄矜,每一场胜利都浸透着血汗。连塔海这样的蒙古名将,听到他的名字都要忌惮三分,这份威名,是实打实拼出来的。

    再看郭靖,她心中轻轻叹了口气。他是个好人,是个忠臣,却终究少了些临危不乱的定力。一场失利便能让他自怨自艾,迁怒于人,与孟之继相比,实在差了些火候。

    “黄帮主,在想什么?”王大用见她出神,开口问道。

    黄蓉回过神,摇摇头:“没什么,只是在想,蒙古人接下来会用什么招数。”

    “不管什么招数,我们照孟帅的吩咐办便是。”王大用笑道,“孟帅说了,蔡州的地形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只要守住这两条河,蒙古人就奈何不了我们。”

    郭靖也道:“明日我带人去加固河堤,绝不能让蒙古人破坏了水闸。”

    黄蓉点点头,没有接话。她知道,蔡州的暂时安稳,不过是孟珙策略的效果。一旦塔海识破虚实,或者四川的战局发生变化,蔡州依旧危在旦夕。

    夜深人静,黄蓉独自站在府衙的庭院里。月光洒在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霜。她想起孟之继在襄樊渡口说过的话:“打仗靠的不只是勇,更是韧。就像这城墙,就算被砸出缺口,只要根基还在,就能修补好。”

    那时她只当是少年人的感悟,如今想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也一样,只有经得起挫折,才能真正成长。郭靖缺的,或许就是这份韧性。

    而孟之继,显然早已具备了这份韧性。在四川那样险恶的环境里,他定然也遇到过无数挫折,却总能一次次站起来,继续战斗。

    “孟之继……”她低声呢喃,心中既有对他安危的牵挂,也有对他能力的折服。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这乱世中撑起一片天吧。

    远处的城头上,传来巡逻士兵的脚步声。黄蓉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思绪。不管怎样,蔡州的防守还需要她,她不能再分心。

    只是那份对郭靖的失望,和对孟之继的敬佩,像两颗种子,悄悄在她心底扎了根。在这烽火连天的蔡州城里,在这看似平静的夜晚,正悄然发生着一些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变化。

    而城外的蒙古大营里,塔海正站在地图前,眉头紧锁。蔡州久攻不下,四川的孟之继又像一根刺,让他如鲠在喉。他知道,再拖下去对蒙古军不利,可孟珙那尊大神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夜色渐深,蔡州城内外一片寂静,却暗流涌动。一场新的较量,正在这寂静中悄然酝酿。

    蔡州城的守御终究没能撑过五日。塔海显然是下定了决心,放弃了之前的试探,将十万大军分成三队,昼夜不停地轮番猛攻。

    东城墙的一处箭楼被投石机砸塌了半边,砖石滚落,露出一个丈许宽的缺口。蒙古兵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疯了似的从缺口往里涌。郭靖手持铁枪,在缺口处杀得双目赤红,枪尖挑起一名蒙古兵,顺势横扫,逼退了后面的敌人,可转眼又有更多的蒙古兵补了上来。

    “快!用沙袋堵缺口!”王大用嘶声喊道,亲自拖着一个沉重的沙袋往前冲。他胸前的伤口早已崩裂,鲜血染红了衣襟,每走一步都牵扯着剧痛,却硬是咬牙没哼一声。

    黄蓉在西城墙指挥,听到东城墙告急,连忙调派了一半的江湖义士过去支援。可蒙古军的攻势太猛,刚堵住东边的缺口,北边又传来喊杀声——蒙古人竟趁着夜色,偷偷架起云梯爬上了城墙。

    “守住!都给我守住!”黄蓉抽出腰间的匕首,亲手砍翻一名爬上城头的蒙古兵。她的衣裙被划破了好几处,手臂上也添了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血顺着指尖滴落在城砖上,与尘土混在一起,结成暗红的痂。

    城头上的士兵越来越少,能战的不足千人,连伤兵都拿起了兵器,依托残破的城垛顽抗。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眼中却燃烧着不灭的火焰——退无可退,身后便是蔡州百姓,便是最后的防线。

    第五日午后,蔡州城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东城墙的缺口越来越大,蒙古兵已经杀进了外城,与宋军展开巷战;西城墙的守兵只剩下不到百人,黄蓉靠在一处断墙后,看着不断倒下的义士,心中第一次生出了无力感。

    “蓉儿!”郭靖杀到她身边,身上的甲胄早已被鲜血浸透,“撑不住了,让百姓从南门撤吧,我们断后!”

    王大用也跟了过来,拄着枪勉强站稳,咳了口血沫:“郭大侠说得对……不能让百姓跟着我们陪葬……”

    黄蓉望着城内惊慌失措的百姓,咬了咬牙:“再等等!孟帅说过会有援军……”话未说完,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西北方向的天际,扬起了一道冲天的烟尘。

    那烟尘移动得极快,隐隐能听到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像是有千军万马正在奔来。

    “那是……”黄蓉猛地站起身,心中涌起一股希望。

    城头上的宋军和蒙古兵都注意到了那道烟尘。塔海正坐在城外的帅台上,端着酒杯,看着蔡州城摇摇欲坠的样子,嘴角挂着得意的笑。他已经让人备好了庆功宴,只等破城的消息传来。

    “大帅!您看!”一名亲卫指着西北方向,脸色骤变。

    塔海放下酒杯,眯起眼睛望去。烟尘中隐约可见旗帜的影子,那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上面的“孟”字清晰可见!

    “孟?”塔海心中咯噔一下,难道是孟珙亲至?还是……孟之继从四川杀回来了?

    无论是哪一个,都让他心头一紧。孟珙的用兵如神,孟之继的悍不畏死,都是蒙古军的噩梦。他原本以为邓州失守,蔡州已成孤城,京湖援军根本来不及赶到,没想到……

    “快!查清楚是哪路兵马!”塔海厉声下令,脸上的得意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在这时,烟尘中的兵马已经逼近,为首的两员大将,一个手持长斧,一个挺着长枪,身后的士兵高举着“孟”字大旗,更有一面小旗上写着“蛮龙军先锋”!

    “是孟之继的蛮龙军!”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城头上的宋军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援军!是援军来了!”

    “孟将军的蛮龙军到了!”

    士气大振之下,原本疲惫不堪的宋军仿佛瞬间注入了力量,挥舞着兵器,将涌上城头的蒙古兵硬生生逼了回去。

    王大用扶住城垛,望着那支疾驰而来的援军,激动得老泪纵横:“来了……终于来了……”

    郭靖更是精神一振,铁枪挥舞得愈发迅猛,枪出如龙,转眼间便挑翻了数名蒙古兵。

    黄蓉站在城头,看着那面熟悉的“孟”字大旗,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孟之继还在四川,这不可能是他亲至,可这支援军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

    塔海的帅台上,气氛凝重到了极点。斥候连滚带爬地回来:“大帅!是宋军援军,大约八千余人,打着孟之继麾下蛮龙军的旗号,领头的是黄州都统制张威和光州都统制陈涛!”

    “孟之继的先头部队?”塔海眉头紧锁,心中打起了算盘。蛮龙军的战斗力他是知道的,邓州城下的巷战早已让蒙古军闻风丧胆。若是孟之继的主力随后就到,加上蔡州城内的残兵,他这十万大军怕是讨不到好。

    “撤!”塔海当机立断,“传令下去,全军撤退,退回邓州!”

    他虽然心有不甘,却深知兵事凶险,不能拿十万大军的性命冒险。孟珙和孟之继的威名如同两座大山,压得他不敢赌——万一这真是孟之继的诱敌之计,后面藏着京湖主力,他就成了蒙古军的罪人。

    蒙古军的撤退命令来得突然,正在攻城的蒙古兵虽然不解,却不敢违抗帅令,纷纷后撤。城头上的宋军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蒙古人退了!”

    “我们守住了!”

    张威和陈涛率领的八千宋军没有追击,而是迅速列阵,守住了蔡州城外的要道。张威勒住马缰,望着蔡州城头残破的旗帜,对身边的陈涛道:“孟帅的计策果然管用,塔海这老狐狸,果然被‘孟之继’的旗号吓住了。”

    陈涛笑道:“谁让孟小将军威名在外呢?蛮龙军的旗号,比咱们的管用多了。”

    两人相视一笑,翻身下马,带着亲兵走向蔡州城门。

    王大用、郭靖和黄蓉早已在城门处等候。看到张威和陈涛,王大用连忙上前:“张都统、陈都统,多谢驰援!蔡州百姓感激不尽!”

    张威抱拳笑道:“王将军客气了,我等奉孟帅之命,前来支援蔡州,这是分内之事。”他看了一眼城头上的惨状,眼中闪过一丝敬佩,“诸位能在蔡州坚守这么久,才是真英雄。”

    陈涛补充道:“孟帅特意交代,让我等打着孟之继将军麾下的旗号,装作蛮龙军的先头部队,就是为了震慑塔海。看来,效果不错。”

    黄蓉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对孟珙的敬佩又深了一层。这位老帅卧病在床,却依旧能运筹帷幄,仅凭一面旗帜,便吓退了塔海的十万大军,这份智谋,实在令人叹服。她也明白了,这支援军,正是孟珙信中所说的黄州、光州守军。

    郭靖走上前,紧紧握住张威和陈涛的手:“多谢二位将军,若非你们及时赶到,蔡州今日怕是……”

    张威拍了拍他的肩膀:“郭大侠言重了。都是为了抗蒙守土,不必言谢。我们带来了些粮草和伤药,先给弟兄们治伤要紧。”

    城门缓缓打开,宋军援军鱼贯而入。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街道两旁,捧着热水和干粮,感激地看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士兵。虽然蔡州城已是残破不堪,却因这支援军的到来,重新焕发了生机。

    府衙内,王大用让人取来地图,与张威、陈涛商议防务。郭靖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地图上标注的蒙古军动向,心中的愧疚渐渐被坚定取代——他欠邓州的,欠蔡州的,要用接下来的战斗,一点点弥补回来。

    黄蓉走到庭院里,望着西北方向的天空。那里,是孟之继所在的四川。她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将军,正率领着蛮龙军,在大巴山里与蒙古军周旋。

    他的威名,竟能让塔海这样的名将望而却步。这份荣耀,是用血汗换来的。

    黄蓉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回房处理伤口。蔡州的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塔海退回邓州,必然会重新谋划,下一次的攻势,只会更加猛烈。

    但至少此刻,他们有了喘息之机,有了援军,有了希望。而这希望,离不开孟珙的深谋远虑,也离不开那个远在四川的少年将军——他的威名,竟成了守护蔡州的最后一道屏障。

    夜色渐深,蔡州城终于安静下来,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伤兵**。残破的城头上,那面饱经风霜的“宋”字大旗,在夜风中微微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场守城战的惨烈,也预示着未来更艰巨的挑战。(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在襄阳那些年不错,请把《我在襄阳那些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在襄阳那些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