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郊回来后,沈砚的身体需慢慢调理,却总把更多心思放在我身上。秦医师说我气血亏空,需每日喝滋补的汤药,他便把熬药的时辰记在纸上,天不亮就守在灶台前,连火候大小都严格按方子来,熬好后先自己尝一口,确定不烫了才端给我。
小院里的落槐被我们扫到一起,堆在墙角。沈砚说等晒干了,能用来熏腊肉,冬天给我做腊味饭——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冬天,他也是这样,笨手笨脚跟着镇上的老人学熏腊肉,结果把腊肉熏得发焦,还笑着说“焦一点更香”。如今再提,我们都没说话,却悄悄握住了彼此的手。
那天午后,我坐在槐树下缝东西,沈砚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念安”两个字。“我问过长老,‘念安’是盼着孩子平安归来的意思。”他把木牌放在我掌心,指尖轻轻蹭过我的手背,“等你身体好点,我们就再准备备孕,这次我一定护好你,护好我们的孩子。”
我摩挲着木牌上的纹路,眼眶发热。之前没缝完的小衣服被我找了出来,重新拿起针线时,沈砚就坐在旁边,帮我穿针引线——他指尖灵活,穿针的动作比我还熟练,想来是这些日子偷偷练过。
“其实我每天晚上都去槐树下,跟宝宝说说话。”他忽然开口,声音很轻,“我说我们在等他,说这次一定会给他一个安稳的家,不会再让他受委屈。”
我靠在他肩上,看着院外的夕阳。槐树叶在风里轻轻晃,落在我们缝衣服的石桌上。虽然心里的空缺还在,但有他在身边,有这些细碎的温暖,我渐渐敢重新期待未来——期待胎动时的雀跃,期待孩子出生后的啼哭,期待我们一家三口在槐树下晒太阳的模样。
秦医师复诊时,笑着说:“姑娘的气血恢复得很好,再过两个月,就能准备备孕了。”沈砚听了,当天就去镇上买了我爱吃的桂花糕,还特意买了个新的银锁,比上次那个更大些,上面刻着“念安”二字。
夜里,他把银锁放在我枕边,轻声说:“这次,我一定会让它戴在我们孩子的脖子上。”
我点点头,握住他的手。窗外的槐花香飘进屋里,带着淡淡的暖意。我知道,过去的痛苦不会轻易消失,但只要我们一起往前走,只要这份心意不变,就一定能等到属于我们的圆满——槐树下的粥会一直热着,银锁会等到它的小主人,我们的爱,也会在时光里慢慢开花结果。(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