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轰!”这句话让朱元璋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又晕过去。

    这个锅……

    他妈的,怎么又甩到咱头上了?!

    “一半国库……养宗亲?”

    朱元璋瘫坐在龙椅上,嘴里反复念叨着这句话。

    他征战一生,最恨的就是那些不劳而获的贪官污吏、地主豪绅。

    而建立的分封制度,本意是为了让朱家子孙,屏藩皇室,永保大明江山。

    怎么到了后世,反而成了拖垮国家的毒瘤?

    【所以说啊,崇祯能在那样的绝境下,硬撑了十七年,已经算是牛人了。】

    【毕竟他哥,那个木匠皇帝朱由校,临死前就跟他说了一句‘吾弟当为尧舜’,然后就把这个天大的烂摊子扔给他了。】

    【一个从小就没受过正经帝王教育,天天跟吃喝玩乐打交道的小年轻,被赶鸭子上架,能撑十七年,已经是个奇迹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最后还没跑。】

    【没错,这就是殉国的含金量!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满朝文武,跑的跑,降的降。】

    【他要是当时也跑了,那他就是大明历史上最烂的几个皇帝之一,妥妥的亡国之君。】

    【可他偏偏没有。他选择在煤山上,一根绳子,了结了自己。】

    【可以说,他用自己的死,为大明王朝的结局,强行拔高了一个档次。】

    天幕画面陡然一变。

    北京城,煤山,一棵孤零零的歪脖子树下。

    一个身穿龙袍的男人,披头散发,踉踉跄跄地走到树前。

    他回望了一眼火光冲天的紫禁城,又看了看远处惊慌逃窜的百姓,脸上露出一抹凄然的惨笑。

    【朕非亡国之君,为何事事皆为亡国之相?】

    【朕登基17年,朕负过的人不少,负朕的人更多。文臣,文臣呢?】

    【崇祯愧对列祖列宗。我杀袁崇焕的时候只有18岁,自毁长城也好,刚愎自用也罢,朕要做中兴之主,不料成了亡国之君。】

    【老天爷给朕开了这个玩笑,又何其的残忍,何其的毒辣。】

    最后的自问,消散在风中,只剩下一片死寂。

    【认错,我认什么错?】

    一旁的太监王承恩,早已泪流满面,他跪倒在地,重重叩首。

    【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崇祯解下腰带,在将头伸进绳圈的前一刻,他用手指蘸着血,在衣襟上,写下了最后的遗言。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

    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那一行血字,触目惊心。

    “勿伤百姓一人……”

    当这五个字出现在天幕上时,所有时空的大明百姓,无论是田间耕作的农夫,还是市井之中的商贩,都下意识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计。

    奉天殿内,看到这里,朱元璋原本到了嘴边的骂声,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他想骂这个子孙败家,可一想到他是在满朝文武都跑光的情况下,独自面对绝境,最终以死殉国……

    这股火,就怎么也发不出来了。

    “好小子……”朱元璋低声说了一句,也不知是在骂,还是在夸,“算你有种!”

    “这个锅,你祖爷爷我,洪武第一背锅侠,给你背了!”

    天幕之上,崇祯帝的身影,在绳圈中停止了挣扎。

    【我们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华夏人,会对以身殉国的人物,如此宽容?】

    【华夏五千年,为何总是把“气节”二字,看得比性命还重?】

    天幕上的这个问题,让无数文人墨客,陷入了沉思。

    【因为,殉国,可以证明你的一切错误,都源于方法论的失败,而非价值观的错误。】

    【在我们华夏传统的评判标尺里,向来都不以成败论英雄。】

    【衡量一个人的终极尺度,不是他立下了多少功业,不是他获得了多少财富。】

    【而是他,是否坚守了那份根植于血脉的风骨与气节。】

    话音落下,天幕画面再次流转,不再是紫禁城的宫殿,也不是明末的烽火,而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无垠大海。

    海面之上,战船的残骸随波逐流,殷红的鲜血,染遍了整个海湾。

    【公元1279年,崖山。】

    【元军水师,将南宋最后的残余势力,团团包围。】

    【此时的南宋,尚有战船千余艘,军民十余万。但其中多为老弱妇孺,早已无力再战。】

    【大势已去。】

    画面中,一个身着宋朝官服的中年男子,面容平静。

    他先是含泪,看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跃入波涛汹涌的大海。

    而后,他走到一个身穿龙袍的孩童面前,跪地一拜。

    “陛下,国事至此,陛下乃大宋天子,不可如宋恭帝般,沦为阶下之囚,受敌寇折辱!”

    “今日,我君臣共赴国难!他日到了九泉之下,也能坦然面见列祖列宗了!”

    小皇帝似懂非懂,只是害怕地抓着他的衣角。

    男人惨然一笑,望着北方,最后看了一眼那片已经沦陷的故土。

    【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投海殉国!】

    【随行的十余万军民,见君主殉国,纷纷效仿,或投海,或自刎,无一人投降!】

    【崖山之后,再无华夏?】

    【不。】

    【是一个王朝,用全员殉道的方式,守住了华夏最后的尊严与骨气!】

    话音落下。

    陆秀夫背负着小皇帝,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跃入了那片冰冷绝望的汪洋。

    追随他们的,是数万,乃至十万,不愿投降的宋朝军民。

    那一日,崖山海域,浮尸数万,血染碧波。

    一个王朝用一种最惨烈,也最悲壮的方式,全员殉道,守住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陆秀夫这一跳,成就了南宋最后的骨气。】

    【陆秀夫此人,若论政绩,其实瑕疵颇多。在朝堂之上,也曾有过许多不堪的操作。

    按理说,他死后,在史书上的位置,应该是在秦桧那一桌的。】

    【可是,就因为这惊天一跳。】

    【他所有的过失,都在这纵身一跃中,烟消云散。】

    【他留给后世的,是一个与国同休,顶天立地的忠臣形象。】

    【他直接从奸臣那一桌,被抬到了文天祥、岳飞那一桌!享受万世香火!】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天幕的这番话,让一众文人们纷纷深思。

    这是他们从小便被教导的道理。

    他们也曾幻想过,有朝一日,能像那些青史留名的先贤一样,为国尽忠,舍生取义。

    可不知从何时起,这份热血,被官场的迎来送往所消磨,被家族的利益所牵绊,被个人的荣辱得失所蒙蔽。

    “惭愧……惭愧啊!”

    洪武朝,翰林院的一位老学士,老泪纵横,长跪于地。

    他这一跪,仿佛点燃了导火索,殿内,乌压压跪倒了一片。

    朱元璋看着殿下跪倒的群臣,没有说话。

    他只是突然觉得后世之人说得还挺有道理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不错,请把《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