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会开花的墨与洇开的重逢

    第三十七章会开花的墨与洇开的重逢

    张奶奶整理明远先生的遗物时,在日记本最后一页发现了块墨锭。墨锭是黑色的,却泛着淡淡的玉色光泽,上面刻着朵含苞的茉莉,摸上去竟带着点温凉,不像寻常墨块那样冰手。

    “这是他当年练字用的。”张奶奶用宣纸轻轻擦拭墨锭,指尖刚碰到茉莉花纹,墨锭突然渗出些黑色的液滴,滴在宣纸上,竟慢慢晕开,长成朵盛放的茉莉,花瓣边缘还沾着细碎的银粉,像撒了把星子。

    “墨会开花?”阿梨惊得睁大眼睛,凑过去看,宣纸上的茉莉竟在慢慢舒展,仿佛能闻到淡淡的香气。更奇的是,花瓣上浮现出细小的字迹,是明远先生的笔迹:“1954年春,阿月送我这锭墨,说‘写情书时用,字里会带花香’。”

    张奶奶的手指抚过字迹,墨色的茉莉突然开始移动,在宣纸上缓缓游走,画出条蜿蜒的路,路的尽头是座熟悉的院落——正是梧桐巷张奶奶家的老院,院角的老槐树、窗台的座钟,连晾衣绳上飘着的蓝布衫都画得清清楚楚。

    “他在画咱家。”张奶奶的声音发颤,眼看着墨色的院门慢慢打开,走出个穿学生装的姑娘,梳着红绳辫,手里捧着砚台,正是年轻时的自己。姑娘走到槐树下,对着空气说话,嘴唇动着,像是在说“明远,墨快用完了,再给我磨点”。

    话音刚落,宣纸上突然多出个穿中山装的青年,正坐在石凳上磨墨,动作慢得像在怕惊扰了什么。他磨着磨着,突然抬头对姑娘笑,手里的墨锭上,茉莉花纹正慢慢变深,像要真的绽放。

    “是1955年的春天。”张奶奶的眼泪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片墨痕,“那天我教他磨墨,他总说‘阿月的手稳,磨出的墨写出来的字都带劲’。”

    阿梨把铅笔放在宣纸旁,根须立刻缠着墨色的茉莉往上爬,宣纸上的画面突然活了过来——青年放下墨锭,从怀里掏出支银簪,簪头是只小小的铜鸟,小心翼翼地插在姑娘的发间;姑娘笑着拍开他的手,却把簪子攥在手心,指尖在簪尾的刻字上反复摩挲。

    “这簪子……”张奶奶突然想起自己梳妆盒里的银簪,正是这只,当年以为是弄丢了,原来被明远先生收了起来。她转身往屋里跑,从梳妆盒底层翻出银簪,簪尾果然刻着个“远”字,与宣纸上的一模一样。

    拿着银簪回到桌边时,宣纸上的画面已经变了——青年站在码头,手里拎着帆布包,姑娘追在后面,把那锭墨塞进他怀里,嘴唇动着,像是在说“到了那边,记得给我写信,用这墨写”。青年点头,转身踏上船,船板上的墨锭突然滚落,在甲板上洇开朵茉莉,随着船影慢慢远去。

    墨色的船越飘越远,宣纸上的茉莉却越来越盛,最后铺满了整张纸,在正中央聚成个模糊的人影,像明远先生站在花海里,对着张奶奶笑。

    “他说‘墨里的花不会谢’。”张奶奶把银簪放在宣纸上,簪头的铜鸟刚好落在人影的肩头,墨色的茉莉突然停止移动,慢慢凝固成幅画,画的角落写着行小字:“墨尽时,花未谢,我便归。”

    阿梨看着墨锭,发现上面的茉莉花纹已经完全绽放,墨色也淡了许多,像耗尽了力气。她忽然明白,这墨锭不是普通的墨,是明远先生藏在时光里的念想,用半辈子的牵挂养着,直到遇见张奶奶的眼泪,才肯开出花来,把藏了半世纪的重逢,洇在宣纸上,洇在她看得见的地方。

    张奶奶把这幅墨画装了框,挂在床头,与明远先生的素描并排。夜里点灯时,墨色的茉莉会泛着淡淡的光,像有人在花影里轻轻呼吸。她知道,明远先生就在墨香里,在花瓣上,在每个字的褶皱里,陪着她,像从未离开过。(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铅笔根须的悄悄话不错,请把《铅笔根须的悄悄话》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铅笔根须的悄悄话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