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刚晒热暖阁的窗棂,杨士奇就捧着一叠奏折进来,脸色比前几日沉了些,指尖捏着最上面一本,指节都泛白。
“陛下,”他把奏折轻轻放在案上,声音压得低,“大同总兵递来的折子,说前几日送宣府的粮车,在大同城外被人‘误拦’了半日——拦车的是山西都司的人,说是‘奉了上面的令,核验粮车文书’。”
朱祁镇正用炭笔在纸上画晒谷场的格子,听见“误拦粮车”四个字,手里的炭笔顿了顿,黑印子在纸上晕开一小团:“‘误拦’?京营运粮的文书,前儿不就送过去了?怎么还核验?”
“是送了,”杨士奇翻开奏折,指着上面的字,“可山西都司的人说,文书‘少了一道巡抚的印’——可按规矩,京营运军粮,有兵部的印就够了,压根不用巡抚添印。”
王振在一旁倒吸口凉气:“这……这不是故意找茬吗?宣府的粮刚够,迟半日送到,兵卒们就得少吃顿热馒头。”
朱祁镇没接话,凑到奏折前,盯着“山西都司”四个字看——他记得这名字,前几日处置王侍郎时,账册里提过一嘴,山西都司的都指挥使,是王侍郎的同乡。他伸手把那本奏折拿过来,指尖划过纸页上的字,忽然问:“杨大人,这山西都司,和王侍郎走得近吗?”
杨士奇眼里闪过一丝赞许,点头道:“陛下记得清楚——两人是同科的举人,私下往来颇密。前几日查王侍郎手下贪粮的事,就有人说,山西都司那边,也沾了些‘仓里的好处’。”
暖阁里静了下来,窗外的秋蝉叫得聒噪,朱祁镇却觉得身上有些凉。他想起王侍郎跪在地上说“被手下蒙骗”,想起那两车没送到宣府的粮——原来不是“糊涂”,是有人在背后扯着线,连运粮的路都想拦。
“那现在粮车怎么样了?”他抬头问,炭笔被攥得紧,指腹蹭上黑灰。
“大同总兵亲自去交涉,把文书给山西都司的人看了三遍,又让人快马回京取兵部的批文,才把车放了,”杨士奇语气松了些,“粮车昨晚已经到了宣府,没误事。但这事……得查清楚,不然往后再运粮,还得被人拦。”
朱祁镇把奏折推到案中央,又把之前王侍郎那本皱巴巴的账册找出来,并排放在一起——一本写着“误拦粮车”,一本记着“虚列脚钱”,纸页上的字不一样,底下藏着的事,却像田埂里缠秧苗的草,扯着一根,能带出一串。
“杨大人,”他忽然开口,声音比平时稳了些,“你去查山西都司——看看他们‘核验文书’的令,是谁传的;再看看前几年宣府的粮,是不是也被这么‘拦过’。还有,王侍郎追粮去了宣府,你让人跟着他,看他是真把粮送过去,还是找借口拖日子。”
杨士奇愣了愣,随即躬身应道:“老臣这就去办。只是……山西都司归五军都督府管,查起来要些时日,陛下莫急。”
“我不急,”朱祁镇摇摇头,拿起炭笔,在奏折和账册中间画了条线,“就像拔田里的草,得先看清根在哪儿,再动手,不然拔了头,根还在土里,过几日又长出来。”
杨士奇心里一动——这孩子说的,哪里是拔草,分明是懂了“查事要查根”的理。他刚要退下,就见小太监进来禀报,说太皇太后请陛下去慈宁宫,说是“有宣府的消息要问”。
朱祁镇把炭笔别在衣襟上,又把奏折和账册拢到一起,用镇纸压好:“王振,看好这些东西,别让人动。”
到了慈宁宫,太皇太后正坐在窗边翻书,见他进来,指了指旁边的凳子:“坐。大同总兵递了折子,说粮车被拦的事,你知道了?”
朱祁镇点点头,把杨士奇说的话学了一遍,末了加了句:“我让杨大人去查山西都司,还跟着王侍郎,看他是不是真送粮。”
太皇太后放下书,看着他:“你不怕查不出结果,或是惹着五军都督府的人?”
“怕,但更怕粮送不到宣府,”朱祁镇想起田埂上的秧苗,想起宣府的兵卒,“就像娘说的,种庄稼得护着秧,这天下的事,就得护着粮和人。要是因为怕惹着人,就让人拦粮车、贪粮食,那百姓和兵卒,还怎么信我?”
太皇太后眼里闪过笑意,伸手摸了摸他的头:“能这么想,就没白让你去田里插秧。不过查归查,得记着——别像揪秧苗似的急着动手,先看清楚风向,再慢慢理。”
朱祁镇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想起暖阁里的奏折:“娘,山西都司的人,是不是和王侍郎一伙的?他们拦粮车,是不是怕我查王侍郎贪粮的事?”
“是,也不全是,”太皇太后拿起桌上的茶盏,轻轻撇着浮沫,“有些人拦粮车,是帮王侍郎遮掩;有些人,是想看看你这个小皇帝,能不能护住运粮的路——护住了,往后就没人敢随便拦;护不住,往后的麻烦,就不止拦粮车这一件。”
这话像颗小石子,落在朱祁镇心里,漾开一圈儿涟漪。他忽然明白,之前查粮款、护秧苗,是看着眼前的事;现在拦粮车、查都司,是看着藏在后面的路——这路要是堵了,再好的秧苗、再多的粮,也送不到该去的地方。
从慈宁宫回去的路上,朱祁镇没像往常那样跑,而是慢慢走着,手里攥着从暖阁带出来的小竹粮仓——里面的青稻穗被晒得干硬,硌得手心发疼。他想起杨士奇说“查起来要些时日”,想起太皇太后说“别像揪秧苗似的急”,忽然觉得,这权谋戏,也像种庄稼——得等,得看,得在该动手的时候,稳稳地拔了那些缠秧的草。
回到暖阁时,王振正守着案上的奏折和账册,见他回来,忙迎上去:“陛下,杨大人派人来说,已经让人去山西和宣府了,有消息就来报。”
朱祁镇点点头,走到案前,把小竹粮仓放在奏折旁边——竹篾的光,映着纸页上的字,忽然觉得心里定了些。他拿起炭笔,在那条线旁边又画了个小粮仓,旁边写着“宣府”两个字,歪歪扭扭,却格外清楚。
“等着吧,”他对着粮仓图案小声说,“等查清楚了,粮车就能顺顺当当去宣府,田里的秧苗也能安安稳稳长,谁也别想拦,谁也别想坏了这盼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