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技术座谈会气氛沉闷。
椭圆会议桌旁,烟雾缭绕,李副厂长、刘科长以及几位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轮流发言,语调疲惫而沮丧。
他们反复强调着仿制苏联磁控管过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合格率极低,成品性能不稳,早期失效频发。
“核心问题就是材料!”一位负责烧结车间的主任用力敲着桌子,“国产的碳酸盐纯度不够,批次不稳定,杂质含量忽高忽低!我们严格按照苏联工艺规程操作,但出来的阴极发射特性就是天差地别!”
“设备精度也是大问题!”另一位负责真空系统的工程师补充,“我们的扩散泵抽速达不到设计要求,真空度波动大,残余气体成分控制不好,直接影响涂层质量!”
“还有,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了关键的烧结气氛配比和温度曲线调整诀窍,我们现在完全是盲人摸象,靠经验试错,代价太大!”刘科长总结道,语气中充满了无力感。
他们罗列的问题看似具体,却始终在一个“硬件”和“已知”的圈子里打转——材料、设备、缺失的工艺参数。每个人都显得焦头烂额,却又仿佛被无形的墙困住,找不到新的突破口。
赵四一直安静地听着,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偶尔抬眼观察着与会者的神情。
他注意到,被安排在角落位置的邵氏父子始终沉默着。老邵工低垂着眼睑,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划动,他儿子小邵则几次欲言又止,但看到父亲的态度,又都把话咽了回去。
李副厂长看到赵四一直没发言,便客气地问:“赵明同志,听了大家的介绍,您有什么看法或者指示?”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赵四身上。刘科长的眼神里带着一丝审视,似乎想看看这个“外行”能说出什么来。
赵四合上笔记本,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邵工身上片刻,才缓缓开口:“李厂长,各位同志,我不是电子管专家,对具体工艺细节了解不深。”
“但我刚才听下来,大家集中攻坚的方向,似乎都在材料提纯、设备精度和工艺参数的复现上。”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语气转为一种探讨式的谨慎:“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或许…是个外行的瞎想,想请教一下各位专家。”
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清晰而稳定:“我们是否系统地检测过,在整个生产环境,乃至厂区周边的大气环境中,是否存在某些极微量的、但却可能对阴极涂层制备产生‘毒化’作用的气态或气溶胶污染物?比如…某些含硫的化合物?”
“硫化物?”刘科长愣了一下,下意识反驳,“我们的超净车间是经过严格净化的,尘埃粒子数严格控制…”
“我指的不是尘埃。”赵四打断他,语气依旧平和,“而是分子级别的、可能透过空调新风系统甚至建筑缝隙渗入的微量气体。”
“比如,附近是否有燃烧含硫煤炭的锅炉?或者…其他可能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的工业设施?这些气体,即使浓度极低,在真空高温环境下,是否也可能与阴极材料发生反应,形成毒化中心,导致电子发射性能急剧劣化?”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刚才还在抱怨材料设备的几位技术骨干都愣住了,面面相觑。这个问题…他们从未考虑过!车间的环境检测只关注尘埃和温湿度,谁会去检测空气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微量硫化物?
“这…这可能吗?”一位工程师喃喃道。
“真空系统能抽走…”另一位下意识地说,但声音越来越小,显然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如果污染持续存在,抽真空只能暂时降低浓度,但无法根除。
老邵工一直低垂的眼睑猛地抬起,镜片后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紧紧盯住赵四,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诧!他嘴唇微微颤动,似乎想说什么。
小邵更是激动地差点站起来,脱口而出:“赵工说得对!我们之前就怀疑过!特别是最近三个月,合格率暴跌的时段,车间里偶尔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臭鸡蛋味!我们提过,但…”
他说到这里,看了一眼脸色变得不太自然的刘科长,把后面“没人重视”几个字咽了回去。
刘科长的脸色瞬间变得尴尬无比。李副厂长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急忙追问:“老邵,邵工!赵同志提的这个方向,有没有可能?”
邵工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但声音仍带着一丝激动:“赵工…赵工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而且是我们的一个盲区!完全有可能!”
他推了推眼镜,语速加快:“阴极材料,尤其是碱土金属氧化物,对硫、氯等杂质极其敏感!极微量的硫化氢(H₂S)就足以形成表面硫化物,严重毒化电子发射!”
“这种毒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而且表现就是发射电流不稳、寿命急剧缩短!其症状,和我们遇到的情况高度吻合!”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厂区平面图前,手指点向东南方向:“如果真是环境硫污染,来源很可能不是我们厂内部!而是这里——距离我们厂区不到一公里,上个月刚投产的那个区属‘红旗’小型化工厂!”
“他们用硫铁矿土法生产硫酸和磷肥,废气处理极其简陋!风向东南时,异味很明显!”
会议室内一片哗然!
问题竟然可能出在厂区之外?出在一个毫不相干的化工厂?这个结论完全超出了电子管厂技术人员的常规思维范畴!
李副厂长脸色剧变:“红旗小化厂?是区工业局的重点厂子…这…”
赵四的心也沉了下去。他意识到,问题远比他预想的更复杂。
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难题,而是牵扯到不同工厂、不同管辖部门,甚至地方政策与军品质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系统预警的危机,其根源可能深植于更宏观的工业布局和管理盲区之中。
座谈会在一片震惊和混乱中结束。李副厂长立刻安排人去联系环保部门和区工业局,并紧急抽调设备准备进行环境硫化物的专项检测。
散会后,人群陆续离开。邵工却特意落后几步,等到赵四身边。
“赵明同志,”邵工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充满了真诚的敬佩和一丝困惑,“…谢谢您!您…怎么会想到环境硫污染这个方向的?这个思路…太关键了!我们被困在材料工艺里很久,从没敢往这方面想…”
赵四无法解释系统预警,只能含糊道:“我学习过一些国外资料,提到过类似案例。结合您儿子刚才提到的‘偶尔有异味’,才大胆猜测。看来是蒙对了。”
邵工深深看了他一眼,显然不信这只是“蒙对了”,但他没有追问,只是用力握了握赵四的手:“无论如何,太感谢了!您这是…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啊!”
看着邵工激动而感激的背影,赵四知道,自己凭借这个极其刁钻却直指要害的“盲区提问”,终于赢得了这位真正内行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他的心情并未轻松。红旗小化厂…区属重点…这潭水,看来比第七电子管厂的超净车间,要深得多,也浑浊得多。(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