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勾勒未来的轮廓(下)

    优先级清单的确定,如同明确了战役的主攻方向。

    接下来的工作,是为每个主攻方向制定具体的“作战方案”,即攻关路径建议。这需要将宏观的判断,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技术路线和组织方式。

    赵四将第一、第二优先级的七个方向作为重点,小组五人再次分工,每人负责深入研究一到两个方向,查阅更多专业文献、技术标准,并尝试联系部内资料库中可能涉及的科研单位或专家信息,进行初步的“纸上谈兵”式的推演。

    他自己则统揽全局,并重点构思那些最具战略意义且技术跨越性较大的方向。

    半个月后,小组再次围坐在一起,汇总各自的初步成果。

    陈继业负责“高性能合金钢冶金质量提升”,他整理了一份详尽的报告:“攻关核心在于冶炼和热加工环节。”

    “建议路线:一是重点攻关电炉冶炼加炉外精炼技术,降低气体和夹杂物含量;二是推广连铸技术,改善铸坯均匀性;三是研究控轧控冷工艺,优化微观组织。”

    “建议以鞍钢、上钢三厂、北满特钢等为重点,联合钢铁研究院、金属所,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质量追溯和评价体系。”

    赵四补充道:“要特别强调轴承钢和齿轮钢的接触疲劳、弯曲疲劳寿命作为关键考核指标。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质量攻关组,对标国际先进标准。”

    王永革负责“特大/重载轴承可靠性技术”,他的建议更侧重于应用和系统集成:“光轴承厂使劲不行!得拉上使用大户,比如一重、二重、矿山机械厂、港口机械厂,成立‘产学研用’联合体。”

    “统一设计选型规范,制定严格的安装、润滑、维护规程,开发简易在线监测装置。轴承厂重点攻关钢材纯净度、热处理变形控制、滚子对数曲线优化。”

    赵四点头:“这个思路对头。可靠性是‘用’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建议在报告里明确,将此方向作为‘全链条可靠性管理’的试点。”

    对于“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赵四亲自执笔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蓝图:

    “近期(1-3年):组织骨干机床厂(如沈阳第一机床厂、昆明机床厂)对现有进口高精度坐标镗床、齿轮磨床进行测绘仿制和技术消化,重点突破精密主轴(动静压轴承)、高精度滚珠丝杠、光学分度头等关键功能部件的稳定制造。同时,在重点研究所(如北京机床研究所、上海机床厂研究所)建立精密加工工艺试验平台。

    中期(3-5年):攻关简易数控系统(如步进电机驱动、光栅尺反馈)在精密机床上的应用,提高自动化水平。布局超精密加工技术基础研究,如金刚石刀具刃磨、超精密空气主轴、恒温恒湿环境控制。

    长期(5年以上):瞄准激光陀螺、红外探测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等尖端领域需求,发展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超精密加工能力。”

    他特别指出:“此方向需要持续投入,建议列为国家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方向,设立持续性专项支持。”

    关于“电子元器件高可靠封装、散热及寿命评价”,结合邵工父子的经验和未来信息,赵四提出了建立“电子元器件可靠性保证体系”的构想:

    “核心是建立从材料、设计、工艺到筛选、考核的全过程控制。建议以第七电子管厂、华北电子管厂等为基地,联合中科院电子所、清华大学,重点研究:

    陶瓷-金属封装技术、内引线键合可靠性;

    强制风冷、液冷等高效散热结构设计;

    建立基于加速寿命试验的可靠性评价模型和筛选规范。

    尤其要重视半导体器件(晶体管、二极管)的可靠性研究,这可能是未来的主流。”

    对于“特种功能材料”、“极端工况润滑与密封”以及“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其他组员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建立特种材料小批量研制线、发展合成润滑油脂技术、编制国家统一的军用/民用环境试验标准等。

    赵四将所有这些建议汇总、提炼、整合,去芜存菁,确保每一条建议都紧扣“共性、基础、紧迫”的原则,并具有可操作性。

    他反复推敲措辞,既要体现前瞻性,又不能过于天马行空,必须符合当前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现实条件。

    一周后,一份长达数十页、凝聚了小组无数心血的《国家重大装备共性基础技术难题识别及攻关路径建议(初稿)》终于完成。报告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共性基础技术难题识别与优先级排序(附详细案例和数据支撑)。

    第三部分:重点方向攻关路径建议(分方向详细阐述目标、技术路线、建议承担单位、所需支持条件等)。

    第四部分:组织实施建议(提出建立部际协调机制、设立专项计划、加强人才培养等保障措施)。

    报告的最后,赵四用凝练的语言写道:“…上述难题,关乎我国重大装备自主可控与长远发展,非一厂一地所能解决,需国家层面统筹规划,集中力量,长期坚持,方能在夯实工业基础的同时,为未来尖端装备的发展扫清障碍、储备技术。”

    报告初稿完成的当天下午,赵四带着它走进了周主任的办公室。

    周主任戴上老花镜,一页一页仔细地翻阅着,时而点头,时而沉思,手指在某些段落上轻轻敲击。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

    过了许久,周主任才摘下眼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目光锐利地看向赵四,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和赞赏:“好!非常好!小赵,你们小组这份报告,价值千金啊!思路清晰,问题抓得准,建议也提得实在!这不仅仅是份技术报告,这是一份战略规划!”

    他站起身,拿着报告在办公室里踱步:“我立刻向部党组汇报!这份报告,很可能将成为部里乃至更高层面制定下一个五年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你们立了大功了!”

    赵四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但并未感到轻松,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报告的认可,意味着更艰巨的落实工作即将拉开序幕。

    “谢谢主任肯定。这只是初稿,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赵四保持谦逊。

    “完善是后续的事。”周主任摆摆手,“关键是这个框架和方向立住了!你们先休息两天,接下来,恐怕有大量的论证会、协调会要开。你们要做好准备,向各级领导和技术专家阐述你们的观点。”

    走出主任办公室,赵四抬头望向走廊窗外。夕阳的余晖给部委大院的老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

    他仿佛看到,那份浸透着墨香的报告,正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即将在共和国工业发展的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推动着历史的航船,驶向一个更加坚实和可靠的未来。

    而他,正是这投石人之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不错,请把《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