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装备共性基础技术难题识别及攻关路径建议(初稿)》的完成,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工业技术革新办公室乃至部里相关司局,激起了层层涟漪。
周主任亲自将报告副本呈送部党组主要领导和分管技术的张副局长,并抄送了计划司、科技司、装备司等相关部门。
报告的厚重感和其中蕴含的庞大信息量,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但也伴随着截然不同的反响。
最初几天,是悄无声息的阅读和消化期。赵四和小组成员们一边继续整理支撑材料,一边忐忑地等待着外界的反馈。
风暴的征兆,最先从装备司一位与马工相熟的副处长那里传来。那副处长在走廊遇见王永革,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小王,你们革新办现在手笔够大的啊?这报告一上来就要动钢铁、动机床、动电子元件的根基?胃口不小嘛!”
王永革当时没品出深意,回来还当笑话讲给赵四听。赵四却皱了皱眉,意识到这绝非玩笑,而是某种质疑的信号。
果然,没过两天,在部里一次关于下年度技术措施费安排的预备会上,分歧公开化了。
会议由计划司主持,装备司、科技司和革新办派员参加。议题本是常规的经费盘子分配,但装备司的一位副司长在发言时,话锋一转,提到了革新办刚提交的报告。
“最近看了份材料,是革新办搞的,讲什么‘共性基础技术难题’。”副司长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里面提了不少问题,有些看法也挺新。不过呢,我觉得啊,咱们搞工业建设,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气,慢条斯理地继续说:“现在各厂矿企业,首要任务是完成国家计划,保证生产。”
“很多所谓的‘共性难题’,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加强管理、改进操作、小改小革,是可以缓解甚至解决的。动不动就要搞全国性的攻关,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会不会影响当前的生产秩序?”
他目光扫过会场,最后落在代表革新办与会的赵四身上:“尤其是报告里把‘高性能合金钢’‘精密加工’列为最优先,这牵扯到鞍钢、一机部下属各大机床厂的根本工艺路线调整,动作太大。我看,还是要慎重。”
会场气氛顿时有些凝滞。计划司的处长低头记录,不置可否。科技司的代表推了推眼镜,欲言又止。
赵四感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回应:“李司长,您的顾虑有道理,保证当前生产是重中之重。但报告里梳理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影响生产计划完成和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障碍。”
他列举了几个实例:“比如,上半年洛拖大型锻模开裂,导致拖拉机底盘生产延误半个月;江南厂重型齿轮箱批量返工,影响港口起重机交付;还有前不久406基地的雷达危机…”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根源都指向材料、工艺这些基础环节的薄弱。小改小革能解决一时,但解决不了系统性的风险。”
“我们提出攻关,不是要推翻现有生产,而是要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为持续、稳定的高质量生产打下更牢固的基础。这是治本之策。”
装备司李副司长笑了笑,带着几分不以为然:“小赵同志年轻有为,想法是好的。但治本需要时间,而生产任务不等人啊。再说了,这些问题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苏联专家在的时候也没完全解决嘛。咱们是不是先把能抓的抓好?”
这时,科技司的一位老工程师忍不住开口了:“李司长,我觉得赵明同志的报告很有价值。这些问题确实是卡脖子的问题。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不能一直依赖老底子,必须有自己的长远打算。现在不抓紧,将来会更被动。”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的平衡上。装备司更关注眼下的生产指标和项目交付,而科技司和革新办则着眼于未来的技术自主和产业升级。
会议不欢而散,没有定论。但争论的风声却迅速在部机关大楼里传开。
回到革新办,气氛明显不同了。之前还对赵四小组的工作不甚了解,甚至因马工等人的闲话而持观望态度的部分同事,现在看赵四的眼神都多了几分复杂。有钦佩,有好奇,也有担忧。
马工在办公室里变得异常沉默,但偶尔与赵四目光相接时,那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不是愤怒,更像是某种等待看好戏的冷漠。
王永革气得在宿舍里直拍桌子:“这帮老官僚!就知道守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看不到长远危机吗?”
陈继业则相对冷静,分析道:“这不完全是官僚的问题。装备司负责具体项目推进,压力大,担心攻关影响进度是自然的。关键是我们的论证要更扎实,要让他们看到,不解决基础问题,眼前的进度也难保长久。”
赵四点点头,陈继业说到点子上了。他意识到,这份报告触动的不只是技术路线,更是各部门的职权、资源和责任划分。阻力不仅来自观念,更来自利益。
第二天,张副局长的秘书打来电话,叫赵四去他办公室一趟。
张副局长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的正是那份报告。他脸色看不出喜怒,示意赵四坐下。
“报告我仔细看了。”张副局长开门见山,“问题抓得很准,眼光也很长远。周主任和我都很欣赏你的这份责任心和洞察力。”
赵四静静听着,知道“但是”马上就要来了。
“但是,”张副局长果然话锋一转,“你也听到了不同声音。部里情况复杂,各个司局都有难处。装备司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么大范围的攻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他手指敲着报告:“尤其是这个优先级排序,把钢铁和机床放在最前面,动静太大。有没有可能,先选择一两个影响面相对小、更容易见效的突破口?”
“比如,先把‘环境试验方法’或者‘润滑密封’这类标准性的、辅助性的工作搞起来,做出成绩,再逐步推进?”
这是明显的妥协方案,希望减小阻力。
赵四沉吟片刻,恭敬但坚定地回答:“张局长,我理解您的考虑。辅助性工作确实需要做。但报告之所以将材料和加工列为优先,是因为它们是众多‘卡脖子’问题的共同根源。”
“好比盖房子,地基不牢,墙面刷得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先攻克核心难题,才能为其他领域的改进创造根本条件。”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选择这些方向,正是因为它们影响面大,一旦突破,带动的效益也最大,能真正体现攻关的价值。我们可以制定详细的试点方案,严格控制风险,尽量减少对当前生产的干扰。”
张副局长盯着赵四看了几秒钟,似乎在权衡。最终,他叹了口气:“道理是这个道理。好吧,专家论证会还是要开的。听听更广泛的意见。你要做好准备,会上肯定会有更激烈的质疑。”
“是,局长。我会做好充分准备。”赵四起身告辞。(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