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主任办公室里的那次谈话后,技术革新办公室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沉寂。
王永革和陈继业隐约感觉到赵四似乎又在酝酿什么大动作,但见他整日伏案疾书,眉头紧锁,便也识趣地没有过多打扰,只是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处理得更加妥帖。
赵四向周主任请了几天假,理由是整理西北之行的技术报告。
周主任心知肚明,批假批得很爽快,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叮嘱了一句:“沉下心,把事情想透彻。”
赵四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桌上、床上甚至地上都铺满了稿纸和各种技术资料、内部参考文件。
他谢绝了几乎所有来访,连吃饭都是让王永革从食堂捎回来,匆匆扒拉几口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他的核心依据,是那份系统提供的《国家工业体系脆弱点初步诊断报告》。
但他没有直接照搬,而是将其作为最高层次的战略指引,结合自己从轧钢厂到一重厂,从洛拖到江南厂,再到最近的西北基地这一路走来所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无数案例,进行印证、细化和升华。
他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核心概念:“工业基础能力”。
这个词在当时国内的工业语境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强调产量、产值和具体产品的攻关。
赵四要赋予它清晰的内涵和外延。
他笔尖在稿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工业基础能力,绝非单一设备或产品的技术指标,而是一个国家支撑其工业体系持续发展、迭代升级所必需的基础性、共性技术和能力的总和。它如同大厦之地基,无形却决定高度与稳固。”
接着,他开始系统性地梳理报告指出的几大薄弱环节,并为每一个环节规划出提升路径和急需布局的基础平台:
“一、精密测量与质量控制体系”:他写道,精度是工业的灵魂。当前许多问题源于“测不准”、“控不精”。
需布局建立国家级的计量基准传递体系、发展检测技术、统一重要参数的测量方法与规范,并推动制定远超现行标准的行业精度与可靠性准入规范。
“二、材料基因组与数据库”:材料是工业的粮食,但粮食质量不稳定。
他提出,不能停留在“炒菜式”的试错研发,要系统开展材料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共享数据库,并发展基于数据的材料设计雏形。
“三、核心基础件与关键共性技术”:他将高性能轴承、精密齿轮、高压液压件、密封件、高端传感器等列为需要集中力量突破的“工业关节”,并指出需配套攻关特种铸造、精密锻造、超精加工、表面工程等共性工艺。
“四、数字化与自动化底层支撑”:他极具前瞻性地指出,数控系统、可编程控制器、伺服驱动等将是未来自动化的大脑和神经,必须尽早布局自主技术体系,而非满足于引进组装。
同时,要发展工业软件,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基础研究。
“五、前沿技术探索与孵化”:他单独列出一章,重点强调了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激光技术、光纤通信等虽遥远却将决定国运的前沿方向,必须立即以极小规模、极高专注度开展跟踪研究和原理验证,为未来产业变革埋下种子。
每一个方向,他都辅以亲身经历或搜集到的典型案例,说明其薄弱带来的现实危害,以及一旦突破可能产生的巨大连锁效益。文字扎实,数据支撑有力,论证逻辑严密。
他连续奋战了三天两夜,几乎未曾合眼。宿舍里烟雾缭绕,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
苏婉清中间来看过他一次,见他满眼血丝却精神亢奋的状态,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帮他收拾了房间,添了热水,留下一些点心。
第四天清晨,初稿终于完成。稿纸堆起来有半尺高。赵四将其整理好,装订成册。封面上,他郑重地写下了标题。
《关于系统性提升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及开展前沿技术预研的若干构想》。
他看着这份沉甸甸的文件,知道这已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报告,更是一份战略倡议书,一份对未来工业发展路径的系统性思考。
他没有立刻去找周主任,而是先找到了王永革和陈继业。
“永革,继业,你们帮我看看这个。”赵四将厚厚的文件递给他们,“从你们最熟悉的领域看,挑挑毛病,看看有没有脱离实际、想当然的地方。”
王永革和陈继业疑惑地接过,翻开看了几页,脸色就渐渐变了。他们越看越心惊,越看越投入。
这里面提到的许多问题,他们甚至闻所未闻,但其分析和规划的深度与广度,远远超出了他们平时的思考范畴。
“四哥…这…这都是你写的?”王永革抬起头,眼中满是震撼,“这格局…太大了!”
陈继业推了推眼镜,手指有些颤抖地指着关于数控系统和精度标准的部分:“赵主任,这里面的几个观点和数据,一针见血!”
“尤其是对现行苏式精度标准不适配高速高精加工的分析,太精准了!您是怎么想到的?”
赵四没有直接回答,只是问:“整体思路,有没有问题?可行性方面呢?”
陈继业深吸一口气:“虽然有些我不理解,但思路绝对正确!直指要害!可行性…确实很难,需要调动难以想象的资源,打破现有的部门壁垒。”
“但是,如果真能按这个方向走,哪怕只实现其中两三成,对国家的价值都不可估量!”
王永革也重重一拍大腿:“没错!四哥,干吧!这玩意儿要是能成,比咱们修好一百台机床都管用!”
得到了两位最得力伙伴的初步认可,赵四心中更有底了。他根据他们提出的一些细节意见,又花了大半天时间进行最后的修改润色。
最终,他拿着这份凝聚了系统智慧、自身经验和团队校验的《构想》,再次走进了周主任的办公室。
周主任看到那份厚得像块砖头一样的文件,以及赵四虽然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眼神,心中已然明白了七八分。
他没有多说,接过文件,指了指沙发:“你先坐,我看看。”
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周主任看得很慢,很仔细,时而凝眉思索,时而微微颔首,时而又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周主任终于翻过了最后一页,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长时间没有说话。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然后停在窗前,望着外面渐起的灯火。
良久,他转过身,目光复杂地看着赵四,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难以掩饰的激动。
“赵明啊赵明…你这哪里是一份技术构想…你这分明是一份…工业强国的蓝图啊!”
他走回办公桌,手指重重地点在文件封面上:“这里面的东西,眼光太远了,胆子也太大了!但是…说得都对!看得真准!这才是真正治本的路子!”
周主任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极大的决心:“这东西,放在我这里,最多也就是个了不起的想法。它必须让该看到的人看到!”
他小心地将文件收好,锁进自己的抽屉里,语气变得无比郑重:“这件事,你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等我消息。”
赵四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份被称为“白皮书”的构想,已经迈出了改变格局的第一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