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第一把火:打造“工业母机之母”

    “盘古计划”的启动会议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召开。

    会议规格极高,与会者除了几位核心决策层领导,便是来自相关部委、中科院、顶尖高校和重点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及首席专家。

    赵四作为技术规划组副组长列席,他的年轻与众多白发苍苍的权威泰斗同席,显得格外醒目,却也无人敢于小觑。

    会议的核心议题,正是审议赵四牵头起草的《“盘古计划”总体技术规划与第一阶段实施方案纲要》。

    当赵四站在投影幕布前,清晰、冷静、逻辑严密地阐述“盘古计划”的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和首批启动项目时,会场异常安静。

    他提出的“先啃硬骨头,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思路,尤其是将“超高精度坐标镗床和螺纹磨床”的攻关列为“第一战役”,得到了与会高层领导的明确支持。

    “就这么定!集中力量,打好‘母机之母’这一仗!要什么条件,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特事特办!”主持会议的领导一锤定音。

    决议迅速转化为行动。

    一份份盖着“盘古计划”鲜红印章的调令和协调函,通过保密渠道发往全国各地。

    赵四手中的特殊权限第一次展现出惊人的威力。

    短短一周内,来自沈阳第一机床厂、昆明机床厂、北京机床研究所、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上海机床厂等单位的顶尖专家和技术骨干,被以“紧急技术任务”的名义抽调出来,迅速集结到北京郊区一个刚刚腾空、戒备森严的旧厂区。

    这里,成为了“盘古计划”首个攻坚项目——“901工程”(虚构,超高精度机床攻关项目代号)的临时指挥部和总装基地。

    赵四作为技术总协调人,几乎吃住都在指挥部。

    他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将这批来自不同单位、各有绝活也各有傲气的顶尖人才迅速捏合成一个高效协同的战斗集体。

    项目启动会上,争论异常激烈。

    “精度指标定得太高了!照这个标准,现有的主轴轴承、丝杠、导轨没一样合格!这根本不是改进,是重新设计!”一位来自沈阳的老专家敲着图纸,眉头紧锁。

    “光机部分精度上去了,数控系统怎么办?我们现在的数控装置,稳定性都成问题,更别说达到微米级补偿的要求!”清华来的教授推了推眼镜,面露难色。

    “还有测量!加工出来精度到底多少,我们现有的测量手段根本测不准!这不是瞎子摸象吗?”计量所的专家一针见血。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都是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赵四安静地听着,等大家把最尖锐的问题都抛出来后,他才站起身,走到黑板前。

    “各位老师,各位前辈,问题大家都说得很透彻了。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盘古计划’来干!”

    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沉稳而坚定,“问题一个个来解。”

    “主轴、丝杠、导轨的精度和稳定性,由机床所和沈一机牵头,成立精密功能部件组,集中攻关特种材料、超精加工和特殊热处理工艺。”

    “数控系统,由清华、北机研牵头,成立数控系统组,重点突破伺服驱动、高精度光栅反馈和抗干扰技术。”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计量所专家:“至于最关键的精度测量问题…”

    就在这时,他脑海中那熟悉的提示音响起,时机恰到好处。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双频激光干涉仪设计原理与技术要点详解】!【现金5元】!”

    一股关于激光干涉测量原理、光学系统构建、精密机械调整机构、信号处理与误差补偿算法的海量知识瞬间涌入他的脑海。

    这并非完整的生产图纸,而是包含了核心原理、关键设计思路、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路径的“知识精华包”。

    赵四眼中精光一闪,话语没有丝毫停顿,顺势接了下去:“…测量是眼睛,眼睛不准,一切免谈。”

    “我最近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最新资料,并对激光测量技术做了一些思考。”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快速勾勒出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基本光路原理图,并标注出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

    “我们可以尝试探索一种基于双频激光干涉原理的超高精度测量系统。核心是……”

    他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提出的思路清晰而富有启发性,许多观点直指当前国内研究的盲区和痛点。

    他巧妙地将系统知识转化为自己“灵光一现”的设想和“文献调研”的成果。

    会场安静下来,各位专家先是惊讶,继而陷入沉思,随后眼中纷纷露出豁然开朗和兴奋的光芒。

    赵四提出的思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妙啊!双频干涉……这样可以有效克服环境干扰,提高测量稳定性!”

    计量所的老专家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说,“赵组长,你这个思路太关键了!我们马上组织人手,成立精密测量组,就按这个方向攻关!”

    “对!光学部分我们可以联合长春光机所!电路部分找清华无线电系!”另一位专家立刻补充。

    最大的技术瓶颈找到了突破方向,会议气氛瞬间扭转。

    之前的疑虑和畏难情绪被强烈的求知欲和挑战欲所取代。

    一个个技术小组迅速认领任务,分工协作的框架快速搭建起来。

    在随后的日子里,赵四穿梭于各个攻关小组之间。

    他并不直接提供具体的图纸,而是凭借系统赋予的深厚理论功底和远超时代的目光,在关键节点上提出方向性的建议,引导专家们避开歧路,直扑核心。

    当精密主轴小组为轴承预紧力调整精度苦恼时,他提示可以借鉴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度微量进给机构原理;

    当数控小组为伺服电机抖动问题困扰时,他建议重点关注电源纹波抑制和接地可靠性;

    当测量组为空气折射率补偿模型争论不休时,他提供了一个简洁实用的温湿度气压综合补偿公式的思路……

    他的每一次点拨,都恰到好处,仿佛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知识渊博的大师,总能在迷雾中指出现实可行的路径。

    很快,“有问题,找赵组长讨论一下”成了各小组专家的习惯。

    赵四以其卓越的技术洞察力和务实高效的风格,彻底赢得了这支顶尖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巨大的旧厂房里,日夜灯火通明。

    计算稿纸堆积如山,机床加工声、电路调试声、激烈讨论声此起彼伏。

    一场围绕“工业母机之母”的攻坚战,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协作力度,全面打响。

    赵四站在嘈杂的车间里,看着忙碌而专注的专家们,心中充满了紧迫感和使命感。

    这只是“盘古计划”的第一把火,必须烧得旺,烧得亮,才能为后续更宏大的布局,开辟出坚实的道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不错,请把《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