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荆楚晨曦

    光绪二十七年,岁在辛丑,公元1901年。时序深冬,一场夜雪悄然覆盖了江汉平原。黎明时分,荆江两岸绵延无尽的芦苇荡凝结着一层剔透的白霜,在初升的冬日下泛出清冷的光。浓得化不开的晨雾如同一条巨大的白色纱幔,缠绕着荆州古城历经千年风雨的青灰色城墙。辰时刚过,位于城西银杏巷的谢家宅院那扇斑驳的黑漆木门后方,已然传出了抑扬顿挫的诵读声。

    这是一座典型的晚清鄂中民居,五进院落,白墙黛瓦,虽不显豪奢,却自有一股清雅书卷气。天井里,一株据说植于前明万历年间的老银杏树,虬枝伸展,承托着昨夜刚落下的新雪,偶有寒风拂过,便簌簌落下些许银屑。正堂被辟为塾学,三十四岁的教书先生谢明远穿着一件半旧的青布长衫,身形清癯,面容端正,眉宇间锁着几分这个时代读书人常有的沉郁。他手中握着一把打磨得温润光滑的枣木戒尺,正缓步穿行于十余名年龄不一的学童之间。长衫的下摆随着他的步履,轻轻扫过青石地砖上那些不知被多少代学童的鞋底磨出的浅浅凹痕,以及砖面上依稀可辨的、不知何年刻下的《千字文》片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童声稚嫩,齐声吟诵,为这清冷的冬日清晨注入了几分生机。

    谢明远的目光掠过一张张或专注、或懵懂、或带着几分狡黠的小脸,最后停留在窗外那株老银杏树上,眼神有片刻的飘忽。自去岁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太后与皇上西狩,至今年七月那份令人如鲠在喉的《辛丑条约》签订,这天地,又何尝不似眼前这被冰雪覆盖的庭院,看似宁静,内里却已是寒彻肌骨?他心中暗叹,口中却依旧平稳地领读:“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就在诵读声暂歇,学童们准备翻动书页的间隙,内室方向猛地传来一阵嘹亮而急促的婴啼,如同玉石相击,骤然划破了塾学里肃穆的氛围。

    谢明远握着戒尺的手指微微一紧,尺端在摊开的《论语》卷册上不经意地磕碰出一声轻响。几乎是同时,窗外老银杏树的一根横枝不堪积雪重负,“啪”地一声断裂,连带其上承载的冰雪,簌簌坠落,在寂静的院子里显得格外清晰。

    侍立在门边的老仆福伯连忙上前,低声道:“先生,里头……”

    话音未落,内室的厚棉布门帘已被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撩开,接生婆王嬷嬷探出半张脸,花白的发髻有些散乱,额角还带着汗意,脸上却堆满了笑意:“恭喜谢先生!贺喜谢先生!是个麒麟儿!母子平安!”

    一股混合着血腥气与艾草熏燃味道的暖风从内室涌出,与塾学中清冷的墨香交织在一起。谢明远深吸一口气,将戒尺轻轻放在案上,快步走向内室。当他从王嬷嬷手中接过那个被大红缂丝襁褓包裹着的初生婴儿时,恰有一缕冬日的晨光,穿透窗棂上糊着的桑皮纸的破洞,不偏不倚,正落在婴孩小小的面庞上,也映亮了屋檐角那尊鸱吻蹲兽的琉璃眼睛,反射出一点流动的彩光。

    婴孩皮肤红皱,眉眼尚未长开,但啼声却异常洪亮有力。谢明远小心地调整着抱姿,指尖无意间触到婴孩右耳的耳垂,那里生着一颗比朱砂痣还要鲜艳些的小小红点。他心中微微一动,目光转向产床。妻子云娘脸色苍白,发丝被汗水黏在额角,但眼神清亮,正带着一丝疲惫而满足的笑意望着他。

    “先生,”云娘的声音有些虚弱,却仍保持着惯常的温婉,“孩儿的名字……可曾想好了?还有,外头的孩子们,该放他们回去过腊八了罢?”

    谢明远点了点头,抱着婴儿走到靠窗的书案前。案头一方端溪老坑砚中,宿墨未干,一支狼毫小楷搁在青玉笔山上。他略一沉吟,取过一张裁剩的宣纸边料,提笔蘸墨,运腕书写。并非平日教导蒙童的端正楷体,而是带了些行书笔意的“文渊”二字。墨迹淋漓,笔画间透着一股这个沉闷岁月里难得的舒展之气。

    “谢文渊。”他低声念了一遍,将字纸递给云娘看,“愿他此生能浸淫文墨,学识渊博,纵处浊世,亦能保有心中之澄明深渊。”

    灶房里,负责帮佣的张妈早已炖上了加了当归、黄芪的老母鸡,浓郁的香气随着蒸汽弥漫开来,渐渐压过了内室的血腥气,也给这书香门第增添了几分世俗的暖意。

    按照族规,新添的男丁需在冬至日入祠告祭祖先。那一晚,谢家祠堂里灯火通明,新添的一盏桐油灯被小心地放置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灯焰跳跃,彻夜不熄。尚在襁褓中的谢文渊似乎被这肃穆的气氛所扰,不时发出响亮的啼哭,与族长、族老们吟诵祭文的苍老声音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祠堂梁柱间回荡。一只在梁上筑巢的燕子被惊动,扑棱着翅膀在殿内盘旋了一圈,才从气窗飞了出去。一位须发皆白的族老拄着拐杖,望着祠堂天井上空那清晰可见的北斗七星,喃喃自语:“文曲踏雪而来,本是祥瑞……只恐这孩儿,要赶上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改朝换代的年月,福兮祸兮,难说,难说啊……”

    时光荏苒,转眼便是五度春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端阳节,荆州城内外早已是一片燥热。蝉鸣聒噪,阳光炙烤着青石板路,蒸腾起扭曲的水汽。银杏巷谢家宅院内,浓郁的糯米香气混合着菖蒲、艾草的气息,从门窗缝隙中溢出,与巷子外小贩叫卖粽叶、香囊的吆喝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画卷。

    五岁的谢文渊,穿着一件云娘亲手缝制的细夏布短衫,头上梳着两个抓髻,正踮起脚尖,努力想去够父亲书案正中央那方他最感兴趣的紫石澄泥砚。那砚台色泽沉紫,触手温润,据说是祖父的遗物,谢明**日极为爱惜。

    一只温热的大手轻轻覆上了他试图作乱的小手。谢明远不知何时已来到案前,他没有斥责,反而就着这个姿势,握住儿子肉乎乎的小手,引着他拿起一支小号毛笔,在废纸上缓缓描红。纸上是他早已写好的“荆”、“楚”二字。

    书案的一角,摊开着一本宋版《楚辞》,翻到《涉江》篇,而就在这本古籍旁边,散放着几张新近的《时务报》,上面刊载着维新派与守旧派激烈论战的文章,字里行间被谢明远用朱笔圈点得密密麻麻,满是“荒谬!”“此论甚切!”“呜呼!”之类的批注。

    “爹爹,”小文渊描了几笔,注意力又被案角几页撕破的残稿吸引,那上面有“改制”、“孔教”等字样,他仰起小脸,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把书撕掉?先生不是常说,要敬惜字纸吗?”

    谢明远闻言,动作顿了一下。他顺着儿子的目光看向墙角那个用于焚化字纸的铜盆,里面尚有未燃尽的纸屑,边缘焦黑,字迹模糊。他沉默片刻,将儿子抱到膝上,目光望向窗外被烈日晒得有些发蔫的银杏叶片,声音低沉而缓慢:“渊儿,有些火种,过于明亮,会灼伤持火之人,也会引来扑火之蛾。唯有将其深埋在灰烬之下,方能等待风起之时,再度燎原。”

    他的话语对于五岁的孩童来说,未免过于深奥。小文渊似懂非懂,只是觉得父亲此刻的神情,与平日里教书时的严肃截然不同,那里面有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沉甸甸的东西。

    便在这时,院墙外原本喧闹的市声陡然拔高,变成了激烈的争吵与推搡声。福伯急忙关上临巷的窗户,但嘈杂声仍清晰地传了进来。似乎是一群留着辫子、穿着号衣的衙役,与几名穿着新式学生装、剪了短发的年轻人在对峙。隐约可闻“乱党”、“妖言惑众”、“言论自由”等词语碎片。几张印刷粗糙的传单被风卷起,越过院墙,飘飘悠悠地落在天井的银杏叶堆里。

    小文渊好奇心起,趁着福伯不注意,溜到天井,捡起一张飘到脚边的册页。那纸质量粗劣,上面印着《湖北学生界》的字样,还有“革命”、“排满”等墨迹浓重的标题。他正待细看,母亲云娘已疾步从厨房出来,一把将他抱起,低声道:“脏东西,莫要乱捡!”说话间,她绣着缠枝莲纹的鞋底,不经意地踩过传单上那个硕大的“革命”墨字,湖绉的裙裾带起一阵微风,掀动了厨房门口大木盆里正在浸泡的青青粽叶,发出沙沙的轻响。

    宣统元年(1909年),春。

    八岁的谢文渊迎来了开蒙正式拜师的重要日子。仪式就在谢家塾学的正堂举行。香烟缭绕中,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高悬于壁,神情肃穆。谢明远端坐于师位,面容比往日更加庄重。小文渊穿着一身崭新的蓝布长衫,在福伯的指引下,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向端坐的父亲磕头奉茶。

    或许是紧张,也或许是袍角被什么绊了一下,最后一个头磕下去时,额头竟重重碰在青砖地上,发出一声闷响。一缕鲜红的血珠立刻从他白皙的额角渗了出来,滴落下来,正巧落在他身前那方刚刚研磨好的、漆黑油亮的徽墨之上,迅速洇开一小团暗红。

    谢明远眉头微蹙,却并未起身,只沉声道:“男儿志在四方,皮外伤何足道哉?起身,听训。”

    小文渊忍着眼眶里的泪水,依言站起,垂手恭立。

    “吾辈读书,当明理、立志、修身、齐家,而后方谈治国平天下。”谢明远的声音在祠堂里回荡,“‘学而优则仕’,乃千古正途。如今科举虽停,然朝廷开办学堂,亦需真才实学之辈。你当潜心向学,勿负韶光,他日……”

    他的训诫话语被一阵由远及近、沉闷而极具力量的轰鸣声打断。那是从城外传来的火车汽笛声。几年前,卢汉铁路(京汉铁路)通车,铁路线恰好从荆州城外经过。这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其声音对于这座古老城池而言,既熟悉又仍觉刺耳。堂下的学童们,包括额角还在渗血的小文渊,都忍不住微微侧耳,眼神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好奇。

    谢明远的训话顿了顿,看着台下那些稚嫩脸庞上对窗外世界的向往,他终究没有继续“学而优则仕”的话题,只是挥了挥手,示意开始诵读《幼学琼林》。

    自那以后,谢明远虽依旧严格要求儿子的学业,却似乎默许了他一些“逾矩”的行为。比如,小文渊可以搬来梯子,爬上那间平日紧锁、堆满杂物的阁楼,从那落满灰尘的书箱里,翻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或是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一看就是大半天。那些描绘着奇异风物、坚船利炮、世界格局的插图和论述,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完全不同世界的窗户。

    某个夏夜,小文渊被蚊蚋叮咬醒来,起身如厕。经过父亲书房时,见里面竟还亮着灯。他悄悄从门缝望进去,只见父亲谢明远独自坐在灯下,手中拿着的并非线装书,而是一份新式的《申报》。报纸头版赫然印着几张北洋新军在保定演练的照片,军容整齐,器械精良。油灯跳跃的光焰下,父亲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照片上那些士兵的身影,眉头紧锁,眼神复杂,怔怔地出神了许久,许久,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悠长叹息。

    最令小文渊感到奇妙的,是堂前檐下那对年年如期归来的燕子。每年春分前后,那对灵巧的黑色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银杏巷的天空,它们衔泥筑巢,哺育幼雏,羽翅翩跹间,精准地掠过屋檐下那串在风中叮咚作响的铁马风铃。它们的轨迹,仿佛亘古不变。然而,小文渊懵懂的视线也注意到,它们剪过的天空下,古城墙上飘扬的龙旗,形制与图案,似乎在这几年间,有了某些微妙而不可逆的改变。一种无形的、令人心悸的骚动,如同地底运行的暗流,在看似平静的市井生活下悄然涌动。

    当他终于在父亲的教导下,能够流畅地背诵《尚书·禹贡》中“荆及衡阳惟荆州”的篇章,并开始初步理解脚下这片土地古老渊源的那个秋天——宣统三年,岁在辛亥,公元1911年10月10日——一个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日子。那天午后,他正坐在老银杏树下,就着石凳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突然,从东南方向,隔着宽阔的长江水面,隐约传来一阵沉闷的、连绵不绝的轰鸣,仿佛盛夏的闷雷,却又带着某种人为的、毁灭性的力量。

    他手中的毛笔一顿,一滴浓墨重重地滴在宣纸上,迅速晕开一团丑陋的污迹。几乎是同时,头顶那株见证了谢家数代风雨的老银杏树,无数原本还泛着青绿的扇形叶片,竟无风自动,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比往年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早,都要急,瞬间覆盖了石凳、石案,和他尚未完成的字帖。

    秋日的阳光,透过骤然稀疏的枝桠,在地上投下斑驳而凌乱的光影。(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荆州,荆州!不错,请把《荆州,荆州!》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荆州,荆州!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